职位族: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作者: 刘莎莎 赵宝柱 闫志利
摘要:专业群建设是增强职业教育吸引力,推动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途径。适应职业教育的类型特征,高职院校应将企业(或行业)“职位族”确定为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族”是“群”的建设基础,“群”是“族”的教育表现,“群”与“族”具有对应关系。“职位族”决定了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指向、建设内容及建设方法。基于“职位族”建设专业群,高职院校需要调查企业(或行业)“职位族”构成,确定“职位族”不同职位素质要求,制定专业群建设规划及其实施步骤,及时检验专业群建设的实际效果,进而实现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专业群的目标。
关键词:职位族;高职院校;专业群;逻辑起点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48-06
2019年1月,国务院颁布的《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到2022年,建设50所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150个骨干专业(群)”。同年4月,教育部、财政部《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指出,“集中力量建设一批引领改革、支撑发展、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高职学校和专业群”,将高水平专业群建设与高水平高职院校建设列为同等重要的地位。然而,以往研究专业群建设多基于教育学方法实施。从人力资源开发视角认识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对推进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促进高职教育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职位族与专业群的内涵及其相关研究
(一)职位族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族(race)”本意为人的“聚集”,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组织形态,可引申为家族、民族等,泛指具有某种共同性质的人。按照人力资源开发理论的解释,“职位(position)”指组织中执行一定任务的人的位置,即某人的职业岗位。“职位族(position race)”是组织中具有相同工作性质或执行相同、相近工作任务的人的职业岗位,是相似任职素质要求的一类“职位”的通称,是根据工作内容、任职资格或者对组织贡献的相似性而划分为同一族的职位。
以往有关职位族的研究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职位族划分对人力资源管理的作用。李志梁等认为,根据职位性质和职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可将职位分族管理,建立以“职位族”为平台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保证企业招聘员工、薪酬管理以及职工培训等工作的有效开展[1]。张春生认为,职位族为企业提供了人力资源管理技术平台,据此企业可搭建招聘人才、选拔人才、岗位培训、薪酬管理、绩效考核等人力资源管理体系[2]。二是职位族分类对人力资源管理的意义。张佳林认为,职位分类应该遵循与工作紧密结合、适应公司发展、统一分类、区分度明显、“垂直上升”和“横向流动”双向发展以及突出重点领域等六项原则,划分“职位族”对企业员工实施分类管理,可确保人力资源管理达到理想效果[3]。张攀科提出,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企业不同职位进行分族,可明确“辅助职位族、一般职位族、关键职位族、核心职位族”等族类,为企业加强人力资源管理奠定基础[4]。三是职位族建设对员工薪酬激励的作用。范锋提出,根据公司发展情况与业务特点建立职位族,可划分企业员工的薪酬等级,进而适应劳动力市场变化,控制企业薪酬成本[5]。于栋认为,职位族建设实现了职位的分族管理,能够使企业员工薪酬标准与人力资源市场紧密衔接,增强企业薪酬的市场竞争力[6]。潘虹提出,依据职位族对员工进行分类管理,就是按履职能力对员工进行分类,可激励员工创造更大经济价值[7]。四是职位族设计对企业职位规划的作用。林国智认为,企业进行职位体系规划,需要在职位分析的基础上,综合运用职位族管理理念划分职位序列,区别员工的岗位职能及素质要求,明确员工个人的发展方向[8]。董云先等认为,企业规划设计职位体系,需要分析企业业务管理流程,划分职位序列,确定职位族[9]。
(二)专业群的内涵及相关研究
“专业”的内涵可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类。广义的专业指“某种职业不同于其他职业的一些特定的劳动特点”;狭义的专业是指“某种特定的社会职业”[10],亦指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的教学组织单位或某一学科下设的二级学科,旨在为学生提供具有体系特征的学习知识(a body of knowledge)或研究方法以及适合一门主科或主科知识与技能领域(a subject or subject area)的实践[11]。“专业群(specialty group)”指职业院校或高等学校以内部设立了一个或多个办学实力强、就业率高的专业为核(中)心,若干个技术领域相近的专业为辅助组成的专业“群体”。
以往有关专业群内涵及相关研究也集中于四个方面。一是专业群内涵及本质研究。郭福春等认为,专业群是将面向产业领域相同、行业背景相近、职业能力相近的多个专业集成到一起形成的专业集合体[12]。吴升刚等从教育性、职业性、协同性、开放性、系统性、创新性等六个方面分析了高职院校专业群的内涵,认为职业是联结各个专业组成专业群的纽带[13]。二是专业群建设的价值研究。米高磊等认为,专业群建设能够促进人才培养模式革新,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为产业发展提供更优质的人才[14]。任占营认为,建设专业群满足了职业院校内外部环境变化要求,优化了高职教育专业结构,凸显了高职教育特色[15]。覃川认为,专业群建设的价值体现在促进职业教育内涵式发展、提高职业教育办学质量等方面,同时还能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推进职业教育现代化[16]。三是专业群组群逻辑研究。徐国庆认为,专业的本质是传播与生成知识,应按照知识逻辑组建专业群[17]。张栋科调查发现,目前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忽视了市场需求的动态性、复杂性[18]。刘晓认为,专业群组群逻辑分为产业群逻辑、群内逻辑、职业岗位群逻辑三种类型[19]。四是专业群的建设方式研究。钱红等认为,专业群建设要从人才培养模式、课程改革、实训基地、“双师型”师资队伍、教学资源库等方面入手,提高专业群建设的质量[20]。李梦卿等认为,专业群建设应对接高端产业和支柱产业,凝聚各方力量,组建指导委员会[21]。董伟等分析了专业群建设的组织模式、群组强度、行业划分等特征,提出了加强校企合作、增强交流互动、建立评价制度等策略[22]。
二、职位族与专业群之间的关联逻辑分析
基于“人本理念”分析,职位族的划分与专业群的设置具有相同的目标,均指向于促进人的发展。探究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问题,必须在充分运用教育学原理的同时,注意发挥人力资源开发理论效应。从供给侧视角看,高职教育的宗旨在于培养适合职业岗位所需要的人(素质),不同素质的人的职业岗位的集合保障了企业生产(经营)的正常运行(运转)。从需求侧视角看,企业运行需要不同的职位族,需要高职院校建立相应的专业群与之对应。显然,“职位族”与“专业群”具有明确的对应逻辑(见图1),“职位族”是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
(一)职位族是专业群建设的基础
由图1可见,企业职位族内含职位1、职位2、职位n,分别对应于高职院校专业群内含的专业1、专业2、专业n。企业职位族的划分对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提出了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和数量需求,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围绕职位族需求,持续优化技术技能人才的(人力资源场)供应。职位族形成于企业相互关联、对人的素质要求相近的工作岗位,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内容、方法。同时,高职院校单独培养一个或者几个专业的技术技能人才,均难以满足社会人才需求,教育链与产业链产生脱节现象。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以职位族为基础,专业群内多一个专业会造成职业教育资源浪费,少一个专业则难以满足企业人才需求。依据市场供需理论,只有当职业院校(专业群)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数量、质量与企业(职位族)的需求一致时,人力资源市场才能达到动态平衡,进而提升职业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与效率。
(二)专业群是职位族的教育表现
由图1可见,高职院校专业群由各个专业组成,专业群是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基本组织单元。技术技能人才最终选择的是职业,并在企业就职于具体的岗位。显然,高职院校培养的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满足企业(行业)职位族对人的素质与数量诉求。由此推断,按专业群培养技术技能人才是“表”,满足职位族技术技能人才需求是“里”。换言之,高职院校专业群是企业“岗位族”的教育表现。各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及教学方法等必须与企业岗位对接,企业每个职位对技术技能人才知识、技能和能力的需求必须在高职院校具体专业得以体现,学生在校学习期间必须体验与未来职业岗位有关的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作内容和就业方式等内容。说到底,高职院校专业群建设的内容就是企业职位族对人的素质要求的内容,并融入了思想政治教育等育人“模块”,体现了职业教育特征。
(三)职位族与专业群具有对应关系
将职位族视为专业群建设的逻辑起点,是《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的“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部署并无任何冲突,而是专业设置与产业发展需求的具体化。按照党的二十大提出的“牢固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的要求解释,人是产业发展的第一资源,企业是产业的载体,企业职位需要的是满足其素质要求的人。因此,职位族与专业群本质上具有对应关系,职位族与其内含职位、专业群与其内含专业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名称上,专业与职业对应,但培养的人最终走向是“岗位”即“职位”。群与族对应,均表示群体或集合;在目标上,专业群培养的人才对应于职位族需要的人才;在内容上,专业群的教学内容对应于职位族的工作内容;在方法上,专业群的教学过程对应职位族的生产过程;在能力上,专业群培养的学生的技术技能对应职位族所需人才的工作技能。显然,专业群要素与职位族要素均具有“一一对应”的关系。
三、职位族作为专业群建设逻辑起点的依据
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必须明确其逻辑起点。逻辑起点指研究对象(包括思想、理论、学说等)最一般的质的规定,是研究对象生成的基本单位和起始范畴,也是亚里士多德(Aristotle)倡导的“第一性原理”的具体反映。无论怎样推进高职院校专业改革,其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宗旨不能改变,支撑企业(产业)发展、促进学生就业的目标不能改变。
(一)职位族决定了专业群建设目标
目标是专业群建设最基本、最简单的质的规定,也是将职位族作为专业群建设逻辑地点的一般要求。如果说职位族理论构建的目的在于强化人力资源管理,那么职业院校专业群建设的目标就在于加强人力资源开发。例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在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首先考察了铁道供电系统职业岗位(职位)设置情况,据此确定了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建设的具体目标,并具化为人才培养目标,即面向铁路基础设施运营及维护,培养安全素养良好、职业心理健康、创新能力突出,掌握智慧牵引供电、无线列车控制、高速铁路线路检测等新技术,具备“智能化检测、一体化养护、专业化维修”技能的铁路运输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同样,山西药科职业学院在中药专业群建设过程中,确立了面向中药材生产、加工、流通、服务等领域,培养具有良好的思想品德,掌握相关专业技能的复合型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目标。
(二)职位族确立了专业群建设内容
职位族是专业群建设的基本依据,保障了专业群内各专业的教学内容与职位族内各职位的工作内容的精准对接。例如,衡水职业技术学院铁道供电技术专业群内五个专业,分别精准对接铁道运输产业的“供电、信号、城轨、机车、设备检修”五大系统。铁道供电和城轨专业侧重培养学生铁路及城市轨道交通牵引供电系统的施工、运营、检修与管理的能力;铁道信号和机电专业侧重培养学生利用信息化技术综合分析铁路信号系统的数据资料、运行状态和故障现象以及及时、准确地处理故障,保障设备正常运行的能力;铁道机车运用与维护专业侧重培养学生铁道机车驾驶和检修的能力。山西药科职业学院中药学专业群内设中药学专业、中草药栽培技术、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四个专业。其中,中药学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中药批发、药店药学服务等能力;中草药栽培技术专业注重培养学生药用植物种植、中药材场地加工等能力;中药生产与加工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中药炮制、中成药生产等能力;药品质量与安全专业注重培养学生中药品质鉴定、中药质量控制等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