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的逻辑耦合、难点及进路选择

作者: 廖思敏

摘要:类型教育属性是职普融通的动力与根本依据。职普融通有着横向、纵向和系统融通三个维度的内涵,基于此,从类型教育视角出发对职普融通进行分析,发现其在横向上存在“职普不等值”的观念偏差、“单一且单向”的畸形融通以及课程等硬件资源的浅层融通困境;在纵向上存在以升学渠道为载体的融通不畅和缺乏其他学段的融通挑战;系统融通上存在整体性失位、协同性失调和开放性失态的桎梏。亟需做出“职普等值”的理念融通、“多元且单向”的科学融通和深化以课程为纽带的横向融通的选择;实施以打通升学渠道为载体的纵向融通和搭建全学段人才培养“立交桥”的行动;系统融通需坚持整体性原则、把握协同性原则和秉承开放性原则。

关键词:类型教育;职普融通;理性逻辑;难点;进路选择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3)09-0054-06

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以下简称《纲要》)。《纲要》明确提出,鼓励有条件的普通高中办出特色、增加职业教育的教学内容,适应不同潜力学生学习兴趣与需要。职普融通的设计与实施恰恰能够为这一问题的解决发挥建设性的作用。《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开宗明义,强调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是不同类型的教育,职业教育的类型地位由此得以确认。

自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类型教育概念提出以来,关于职普融通的探讨愈来愈多。然而,学界对职普融通的研究大多聚焦于高中阶段,对义务教育阶段和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关注较少,且并未从类型教育的视角对职普融通进行审视,未涉及类型教育与职普融通的内在逻辑关系。事实上,职普融通是整个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化、协调发展的教育系统。类型教育特征是职普融通的动力所在,从类型教育视角审视职普融通的制度运行是十分必要的。因此,在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背景下,探讨职普融通的内涵及职普融通在宏观、中观和微观层面的逻辑耦合,对于理顺职普融通在横向、纵向和系统融通三方面存在的难点进而提出进路选择具有重要价值,同时对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改善教育内部结构、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具有重要作用。

一、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的内涵

如若探讨类型教育属性下职普融通的内涵,首先应明确类型教育的概念和特征。《方案》明确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的属性特征,与普通教育的区别在乎“类型”,而不在乎“层次”。目前,学界关乎职业教育类型化涵义的论述不乏真知灼见,大致可归纳为以下几方面。其一是教育体系论。该观点认为职业教育理应建立一种内在的教育逻辑体系[1],让职业教育转变为“终身教育”,而不再停留于“断头教育”阶段。其二是课程类型论。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教育类型的本质内涵是课程类型,不同的课程类型体现教育类型质的规定性[2]。其三是培养目标论。代表性的学者有姜大源等,认为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区别于其他教育的关键在于其独特的培养目标[3]。其四是其他内涵论,如职业教育作为一种教育类型,不同于普通教育的知识生产逻辑,具有自己独特的知识生产背景[4]。以上观点明晰了类型教育属性的涵义。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都是一种类型教育,二者应明确自身类型属性定位,找到合乎自身发展的规律和方向。类型教育属性的提出也成为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融通发展的动力,为其融合发展扫清了一系列障碍。

职普融通,顾名思义就是职业教育体系和普通教育体系的沟通与融合,从而形成一个整体化、协调发展的教育系统,充分发挥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功能,满足不同潜质学生多样化的兴趣与需求。职普融通的对立面是“双轨制”“二元制”教育,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彼此独立运行,是两个严格分离割裂的教育体系。以往研究涉及职普融通在纵横两个维度上的内涵,忽视了职普融通在系统融通层面的含义。因此,笔者将职普融通赋予横向、纵向和系统三个维度的内涵:横向是指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二者之间相互沟通整合;纵向即各级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之间贯通;系统融通即职普融通不仅局限于横向上教育机构和纵向上各级教育之间的沟通和整合,而是要从系统观的角度看待职普融通,将职普融通视为一个整体化的系统,普教与职教是系统中的要素,二者构成的职普融通系统能够达到整体大于部分之和的效用,进而发挥二者原本不具备的更大效用。

二、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的逻辑耦合

(一)宏观层面:国家政策逻辑

从宏观层面上看,类型教育视角下的职普融通符合国家政策的现实导向。其一,职普融通是构建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和促进教育现代化的重要维度。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虽为两种不同的教育类型,教育理念与目标不尽一致,但它们作为发展教育的两个重要通道,坚持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横向贯通和纵向融通是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职普融通日益得到国家政策层面的重视,成为促进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的关键。其二,国家政策推行职普融通的动力之一在于顺应当前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调整。当前,科技进步、社会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变化倒逼我国教育系统尝试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融合和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进而培育新技术所需要的新型类型化人才和技术技能型人才。

(二)中观层面:类型属性逻辑

从中观层面上看,职普融通的理性逻辑在于类型教育属性和特征,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类型属性和特征是职普融通的动力和逻辑基础[5]。第一,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确认有助于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知地位,推进职普融通的实施。我国多年推行职业教育试点工作的经验表明,在职业教育类型地位没得到确认、社会理念和认知观念没有发生根本改变的情况下,职普融通的“双向通”只能演变成“单向通”。因此,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确认对于摆正职业教育的定位、提升职业教育的社会认同度具有重要意义,进而有助于提高全社会对职普融通的支持度,成为职普融通的动力所在和根本依据。第二,类型属性下职普融通是对类型化人才培养规律的遵循。在类型教育未提出之前,职业教育在职普融通中长期处于弱势地位,而职业教育类型属性的提出迫切需要职业教育在职普融通中发挥应有的作用,纠正职普融通人才培养上的偏差,将人才培养定位于类型化人才。通过各个学段和时期的职普融通让学生明晰职普各自的发展特点和优势,尤其是职业教育在当今社会产业结构转型期扮演的重要角色、在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上展现的专业性和连贯性。

(三)微观层面:学生成长逻辑

从微观层面上看,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符合学生内在生长的理性逻辑,职普融通可以为当前分轨教育体系里面的学生个体提供更广阔的受教育平台和成长路径,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遵循学生成长的本质规律,体现了教育价值的本真回归与教育公平[6]。如前所述,职普融通在纵向上是各个阶段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融通,我国在义务教育阶段和后义务教育阶段都采取了一些打通升学渠道进而加强纵向融通的对策措施,譬如在中等教育阶段,探索资格证书、学分互转机制和职教高考制度改革,高等教育阶段健全职业教育学位制度等[7],打破学历天花板,让有升学愿望和升学潜力的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学生能够依靠自己的努力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为学生拓宽立体化人才培养渠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三、类型教育视角下职普融通的难点剖析

(一)横向融通的难点

1.“职普不等值”的观念偏差

职普融通在横向融通上的难点首先是“职普不等值”的社会认知观念偏差,对职业教育的偏见让职普融通的实施面临着重重困难。当前,社会对于职普的认知普遍流行着此种观点:职普不等值,即普通教育在各个方面都优于职业教育,这种社会观念是传统文化留下的深刻烙印。推进职普融通所面临的一个现实困境就是,在社会认知观念中,职业教育和普通教育不处在一个水平线上,其地位无法等值。尽管在国家政策的现实导向和对职业教育类型地位的大力倡导下,社会观念对职业教育的地位认知有所提升,但却尚未达到职普等值的高度。

2.“单一且单向”的畸形融通

一方面,融通形式单一。就我国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而言,综合高中、校内和校际融通有一定程度的开展,有些地区还处于试点阶段,整体规模不大,而且校内融通的形式主要是开设职业技术类课程或职业体验日活动。在高考和升学导向为主的高中阶段,这种形式的融通课程或活动极易遭到学生的忽视,最终流于形式。另一方面,是职普横向融通存在职业院校向普通院校的单向倾斜,出现职业院校普通化的现象。从学籍互换的试点经验来看,由于传统观念的桎梏,导致在最终确定学籍时从职业院校转入普通院校的学生较多,而普通院校转入职业院校的学生可谓是寥寥无几,这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职普融通”,而是“职”向“普”单向度的融通状态。这种畸形的融通状态阻碍了职普融通的深层次发展,迫切需要通过类型教育地位的确认、职普融通政策的顶层设计和转变社会观念改变这种扭曲的状态,正视职普关系,促进二者的协调融合发展。

3.硬件资源的浅层融通

课程是职普融通在横向融通上的重要载体,没有课程沟通,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职普融通[8]。但过去的职普融通仅强调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等硬件资源上的融通。虽然这种硬件资源上的融通某些程度上为普通学校学生提供了体验职业教育的机会,但是却很难帮助学生建立对职业教育的整体印象,也难以突破职普横向融通中所遭遇的瓶颈,因为硬件资源融通是最浅层次和表面的融通。就连云港职普融通试点改革的情况而言,虽然其课程设置等资源开始整合互通,但没有领悟职普横向上课程融通的内在逻辑,仅是将二者知识进行拼凑,没有从“学术”课程和“职业”课程的逻辑上将其深层次融合[9]。课程、师资和实训基地等硬件上的浅层融通也成为横亘在职普横向融通中的巨大鸿沟,虽有师资互派互选、建设并开放实训基地等政策规定,但在实施中却面临着师资力量薄弱、缺乏“双师型”教师和实训基地缺乏经费难以建设等困境。

(二)纵向融通的挑战

1.以升学渠道为载体的融通不畅

目前,职普在纵向融通上面临的最大难题是升学渠道不通畅,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升学渠道受限,主要是指深造学习的渠道少,而且有着严格的招生比例限制。例如,从中职升入普通本科、从高职升入学术性学位研究生的渠道少,对于想升学深造的学生来说可谓是“僧多粥少”,难以均衡。其二,相对于普通教育而言,职业教育学位制度不健全,缺乏人才培养的连续性,造成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培养层次无法得到更高的提升,难以满足社会对高层次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需求。亟待建立符合职业教育自身规律和类型属性特点的学位体系,以此打通升学渠道,促进职普教育系统纵向融通发展。

2.缺乏其他教育学段的纵向融通

当前,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的纵向融通主要体现在高中阶段升学到职业专科院校或普通本科院校中,缺乏义务教育阶段和更高层次教育阶段的融通。如若在义务教育的小学和初中阶段就将职普融通的理念渗透到课程和教学中,就可以为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奠定良好的理念和制度层面的基础,而现实情况却是缺失了义务教育阶段的职普融通,忽视小学和初中阶段对学生的职业教育启蒙,必然会给高中阶段的职普融通带来压力。因为家长和学生长期处在职普不等值的社会认知场域中,缺少之前学段的融通基础,在高中阶段进行职普融通必然收效甚微。而高等教育阶段的职普纵向融通也局限于专科和本科之间,层次较低,缺乏专业学位研究生与学术学位研究生层面的融通,这对职业教育的高水平高质量发展和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培育极为不利[10]。

(三)系统融通的桎梏

1.整体性失位:缺乏政策整体统筹

魏宏森在其《系统论—系统科学哲学》中将系统整体性定义为:一个由多个元素组成的具有某种新的功能的有机整体[11]。从整体性角度审视我国职普融通的发展,发现政府在宏观顶层设计层面的把控力度还不够,还未达到整体统筹的理想境地,职普融通尚未实现整体布局、系统规划,缺乏制度的统筹设计和保障。虽然我国对职普融通的探索已经开展,不乏对职普融通的政策引导,但纵览我国一系列关于职普融通的政策文件,发现缺乏对两种不同类型的教育进行宏观层面的整体规划和强有力的推进策略,只有分解式的政策建议。例如,职教高考制度改革、建立国家资格框架体系和探索建立综合高中等彼此缺乏紧密关联的政策。由于缺乏整体性的政策指导,其底层实践效果不尽如人意,从而造成横向上和纵向上的融通困境,导致职普在系统融通上面临整体性失位的难题。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