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师范大学:回顾与展望
作者: 曹晔摘要:教师教育是教育事业发展的工作母机,建设一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是发展高质量职业教育的重要保障。以新中国第一所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为例,从萌芽、探索发展、新时代深化改革三个阶段阐述了建设历程中所取得的一系列改革成果,以及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所做出的贡献,展望未来提出了亟需开展的五方面工作。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大学;一流学校;建设历程;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5-0010-07
教师教育是教师队伍建设的源头活水,是提升教育质量的动力源泉,是教育发展的基础性保障。2018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深化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意见》,2019年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振兴教师教育和加强职业技术师范院校建设。从2010年开始我国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制度进行改革试点,一改以往师范生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的做法,与非师范生一样需要参加全国统一的教师资格考试来取得教师资格证书。截止到2017年,大多数省份开展了试点工作。与此同时,落实振兴教师教育的要求,2020年9月,教育部印发《教育类研究生和公费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实施方案》,此后2021年4月,教育部办公厅印发《中学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等五个文件,建立五类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2022年1月,《教育部关于推进师范生免试认定中小学教师资格改革的通知》指出“2017年及以前加入国家中小学教师资格考试改革试点省份的高等学校相关师范类专业,自2022年起可以参加免试认定改革”,进一步扩大了免试认定范围。可见,这一系列改革体现了国家重视师范教育。
一、继往开来,砥砺前行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为了加快建立现代工业体系,国家在安置失业人员的培训机构基础上建立了技工学校。为了满足技工学校不断提高与发展的需要,劳动部决定在技工学校较多的地区,选择条件较好的技工学校附设师资训练班,招收技工学校的优秀毕业生再经过二年或三年的培养,培养一批新成长的教师。1959年10月2日,原国家劳动部党组给国务院的请示报告中提出要建立培养技工学校师资的师范学校。国务院批准了劳动部党组的报告,并建立了四所技工教育师范学校。这四所学校分别设在天津、上海、沈阳、开封,后更名为技工教育师范学院,专科层次,由原国家劳动部主管。天津技工教育师范学院就是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大学的前身。1958年“大跃进”的盲目冒进,加上三年严重自然灾害,导致了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开始调整国民经济结构。贯彻中央“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精神,各行各业开始调整、整顿,教育战线大幅调整压缩规模,天津技工教育师范学院改建为天津市第五机床厂。
1958年,我国积极试行半工半读教育,并将半工半读教育确定为我国三种教育制度之一。国民经济在1960—1962年进行了为期三年调整、整顿,半工半读教育也搁浅,1963年国民经济开始恢复性增长,此后国家又重提半工半读教育,并把技工学校从劳动部划归教育部,准备成立第二教育部,统一管理半工半读学校。天津市先行先试,半工半读教育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成为样本。为了更好地满足半工半读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1965 年 3 月 3 日,由天津市第二教育局投资兴建校舍,天津市半工半读工科师范学院在天津新安电机厂正式开学,采用半工半读教育方式,利用四年时间为各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培养师资。院部和电机系设在天津新安电机厂,化工系、机械系和无线电系分别设在有关工厂。学校于1964、1965年两年共招收近600 名高中毕业生。1965年第二教育局筹办半工半读文科师范专科学校,新建成了能容纳近千名学生上课的新校舍,由于“文革”开始未能招生,校舍就被工厂占用了。出于半工半读大发展的需要,在1966 年暑假,天津已经开设了 6 所半工半读师范院校和大专班[1]。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全党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技工教育不仅承担培养国家工业化建设所需的技能型人才,而且承载着大量上山下乡知识青年返城就业的技能教育工作。1979年1月,国家计委、教育部向国务院提交了《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请示报告》,报告经国务院批准后,国家劳动总局和教育部于1979年2月26日下发了《关于增设四所技工师范学院的通知》。该文件批准拟增设的四所学校是:天津技工师范学院(院址在天津市)、吉林技工师范学院(院址在长春市)、河南技工师范学院(院址在郑州市)和山东技工师范学院(院址在济南市)。劳动部建立了吉林技工师范学院和天津技工师范学院,其余两所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建成,吉林技工师范学院三年后下放到吉林省劳动部门管理,两所院校开创了新中国国家和地方建设职业技术师范院校的先河。国家劳动总局副局长许法在讲话中说:“技工师范学院是为技工学校培养师资的院校,这一类的高等院校在我国教育史上是没有先例的,是一种新型的师范学院。它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具有工业专业知识和教育理论的师资人才,这种学院不但含有师范学院的性质,而且具有工业大学的教学内容。”[2]
二、开拓创新,类型发展
天津技工师范学院成立以来,于1980年招生,1983年更名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主要任务是培养职业技术教育方面的教师、管理人员和理论研究人员。作为一种新型的师范教育,在办学实践中紧紧围绕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进行探索和实践,创出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之路。
(一)明确培养目标
建校初期,为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学校在1982年和1986年进行了两次较大规模的技工学校现状调查,走访了全国11省3市和60多所技工学校及主管部门,有效地了解技工学校教育特点、师资现状和需求要求等,并在实践中先后提出“既有理论和技术,又懂教育”“既能讲技术理论知识,又能指导实际操作的技能”“既能上讲台,又能上机台”等人才培养目标,最终确立了“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教师”的培养目标,即既能从事专业理论课教学又能指导技能训练的职教师资。1989年,劳动部印发的《关于加强职业技术培训师资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的主要培养目标是,培养既能讲授专业(工艺)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操作的一体化的新型教师[3]。这标志着学校特色培养目标的最终确立。
(二)改善生源结构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办学初期只招收参加高考的普通高中生,办学条件比较简陋,难以培养出动手能力较强的职业技术教育师资,难以胜任技工学校突出生产实习教学的要求。为了解决这些问题,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学校开始对口招收中等职业学校学生开展师资培养,充分利用中职学生已有的职业知识和技能水平来培养职教师资,既有效地改善了生源结构,弥补了培养院校自身办学条件的不足,也有效解决了当时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下不去的现状,有效地缓解了基层, 尤其是农村职业高中教师短缺的现状[4]。经劳动人事部同意,从1984年起学校开始探索招收技校毕业生开办二年制专科职业技术师范教育。1986年4月12日,经国家教委批准,劳动部下达《关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的通知》,1986年和1987年学校开始招收优秀技校毕业生编入高中生源本科班学习的实验。1987年国家教委印发了《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可以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1988年学校开始招收技工学校毕业生培养本科层次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从此学校开始招收两类生源,普通高中生源实行四年学制,技工学校生源实行五年学制,两类生源单独组班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
(三)建立职教高考制度
在教育部和劳动部政策支持下,从1984年通过单独考试,探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培养专科层次的职教师资,取得了明显的成效。1986年4月12日,经原国家教委批准,劳动人事部下达《关于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进行单独考试的通知》。该文件指出:“国家教育委员会一九八六年普通高等学校招生规定:‘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经单独考试,可以招收技工学校推荐的少量应届毕业生’。根据这一精神,一九八六年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机械工艺及设备、工业电气自动化和计算机及应用三个专业的专科,进行单独考试,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1987年3月,国家教育委员会印发的《普通高等学校招收少数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的暂行规定》中指出:“为适应职业技术教育迅速发展的需要,加速培养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专业课和实习指导教师,在国家核定培养职业技术教育师资的招生计划中,安排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招收少数优秀应届毕业生升入普通高等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中等职业技术学校任教。”学校从1987年招生试点扩大到本科生,对技校生开展单独命题考试,把过去的纯文化课考试改为文化理论考试与专业理论、实践操作技能考核并举。考试科目为政治、数学、物理、专业基础理论、实践操作技能、语文、英语等,不同专业有不同侧重。与其他职业技术师范院校招收职业技术学校应届毕业生不同,学校只招收技工学校应届毕业生,而且学校实行单独考试,考试内容采取“文化+技能、理论+技能”双试制度,笔试考试除了考核必要的文化理论课外,还考核专业技术基础课;在操作技能方面,增加了相应工种的操作技能考试,这样保证了新生一入学就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提供文化与职业教育两方面的基础,克服了以往招收普通高中毕业生只有文化课基础,缺乏职业教育和技能水平的弊端,为培养理论和实习一体化教师创新了条件。
(四)创建“双证书、一体化”培养模式
学校创办以来归国家劳动部管理,劳动部管理的技工学校重视学生实践能力培养,文化理论课和实践教学时间比例一直实行1∶1。所以学校非常重视加强实践教学体系建设,通过多年的探索和实践,提出了实行“双证书”教育制度,即培养的学生既有大学本科毕业证书,又有技术等级证书,使一体化教师培养目标得以落实。在招收技校生源的基础上,加强学生技能入学要求,不断优化课程结构,增加实践教学比例,建立突出技能的特色师资队伍,积极争取国家各种项目,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改善实践教学条件,强化对学生技能考核等一系列措施,1996年我国首批既取得大学毕业证书又取得高级职业资格证书的“双高”人才从学校走出,学校被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称为“培养双高学历人才第一校”。1997年“实行‘双证书’制培养‘一体化’职教师资”教改成果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从此“双证书、一体化”成为职教师资培养模式,在全国得以推广。
(五)开创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学生普遍达到中级技能水平的基础上,按照“因材施教”的原则,提出向“高级、高新、复合”三个方向发展;内训外聘,专兼结合,加强了“一体化”特色教师队伍建设;实施“早进入、兼实做、创精品”为特色的毕业设计改革方案,实行校系两级答辩制度等,积极探索“本科+高级技能”培养方案,并进行了机、电两类专业试点。2003年“本科+高级技能”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在技校生源五年制本科中取得突破,2004年在“本科+高级技能”的基础上,积极进行“本科+技师”人才培养的教学改革与试验。制定了“本科+技师”培养方案和教学实施原则意见,采用“1+X”教学模式综合实施教学。实施“1+X”模式(其中“1”为国家技师考核标准,“X”为高新技术模块),选拔优秀者进行“本科+技师”培养。2005年,“培养高等技术应用人才的一种新模式——‘本科+技师’”教改成果获第五届高等教育国家级教学成果一等奖。尽管这一成果得到了专家和国家的认可,但受传统人才评价标准和本科人才培养模式的影响,许多人不理解“本科+技师”是一种什么样的人才类型。从今天建立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角度来看,“本科+技师”可以说是应用技术类型人才培养的一种有效探索。
(六)探索“三性”办学特色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作为一种新型教育类型,有其自身特色。为此,各培养院校从建校初期都在积极探索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最早提出这一问题的是1986年长沙水电师范学院龚询洁和林任魁两位教师,他们认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具有技术性和师范性,1988年浙江农业技术师范专科学校吴祖新教师提出师范性、技术性、职业性,这是最早提出的“三性”[5]。学校也在积极探索办学特色,王宪成认为办学特色主要表现在培养的人才应是在全面发展的基础上具有适应职业技术教育需要的特殊素质,包括思想道德素质和业务素质等人才培养规格上的特殊性。具体来讲,就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理论性、职业性、技术性和师范性相结合,突出职业性,培养具有良好教师职业道德,同时既能讲授专业理论课,又能指导生产实习教学并具有“双证书”资格的“一体化”师资[6]。比较系统地提出了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办学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