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培养:参照依据、现实需求与实现策略

作者: 薛栋 杨双铭

摘要: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生作为职教教师队伍的后备力量,师范能力是职教教师职业能力发展的重要内容。依据《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四个维度的培养要求,基于“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全国技工院校教师职业能力大赛、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等职业学校班主任能力比赛”三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的师范能力需求,提出“班级建设、课堂教学、课程开发”三维一体的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培养策略。

关键词: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教学大赛;师范生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5-0017-07

为推动教师教育改革发展,实现分类培养、分类卓越,2018年的《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明确要求,推进各类教育培养模式改革,对于职业教育要适应其发展需求,提升职业教育师范生综合素质、专业化水平和创新能力,培养理实一体、德业双修的卓越中职教师。2019年《关于实施中国特色高水平高职学校和专业建设计划的意见》提出“建立健全职业教育教师职前培养体系”,2021年《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提出“完善职业教育教师资格认定制度,在国家教师资格考试中强化专业教学和实践要求”“加强职业技术师范学校建设”,进一步明确了结合职业教育类型特色,提升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生的人才培养质量,加强职业教育教师的入口质量。师范能力是职教教师职业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胜任专业教学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1],有助于解决职教教师“如何教”的问题。因此,为满足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中师范生师范能力的培养需求,本文通过对接《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中的标准要求,基于三项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大赛的文本分析,立足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的现实需求,进而提出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培养策略。

一、参照依据:对接《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于2019年10月发布,从“践行师德”“学会教学”“学会育人”“学会发展”四个方面明确了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专业人才培养“产出”的质量要求,目的在于落实《中等职业学校教师专业标准》《教育部关于实施卓越教师培养计划2.0的意见》等相关政策要求,实现高素质专业化“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试行)于2021年4月2日发布,从“师德践行能力”“教学实践能力”“综合育人能力”“自主发展能力”四个方面明确了中职专业师范生教师的职业能力要求,力求体现中职专业师范生职业能力专业特色,强调将职业教育作为类型教育进行分类建设,并尽快建立职业教育师范生教育教学能力考核制度,深入推进免试认定改革。上述两项标准均从“师德”“教学”“育人”“发展”四个维度明确了国家对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生职业能力的培养要求,阐明了师范生应当获得的职业能力,其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类型特色具体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遵循师德规范,传承工匠精神

师德师风建设是落实立德树人的关键[2],《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和《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对于不同类型教育以及在职前职后师资培养过程中均要求遵循教师思想道德规范,厚植教育情怀,在师德规范的基础上践行师德认知和行为准则,加强自身职业修养和职业认同感。

基于职业技术师范教育的专业特色,以及职业教育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这一培养目标的特殊性,两份标准在提出遵循师德规范的基础上进一步强调了对工匠精神的深化和传承,要求职业技术师范生秉承爱岗敬业、诚实守信、精益求精、追求卓越等职业精神,以传承工匠精神为目标,将工匠精神内化于心,不断琢磨改进教育教学方式,追求卓越,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养成精益求精的做事习惯,在未来工作中锐意进取,将每一件事做到极致。

(二)重视知识整合,强调实践教学

对于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两份标准中均强调师范生需注重培养知识整合能力,要求师范生在掌握本专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具备相应的课程教学能力的基础上,进一步形成整合性知识与能力结构。尤其对于职业教育而言,推进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不能仅仅强调技能的培养而忽视知识的传授。实现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同等地位,必须牢牢把握学术知识与职业知识同等重要的基本认识论问题,师范生必须将“职业知识带回职业教育”[3],连贯性深层次的职业知识将真正推进职校生未来在工作岗位上的可持续发展。

相比于普通师范教育,职业教育教学过程展现了较强的实践性和职业性,实践教学能力是教师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关键。标准强调师范生要结合专业特点,根据不同教学内容采取能体现职业技术教育特色的实践性教学方式,并具备良好的实践操作能力。相比于学术知识,职业知识更趋向于难以传递、与行动相关联的隐性知识[4]。因此,对于师范生而言,意会和加工所在专业的职业性工作知识、规律、职业活动特点[5],并经由实践教学向学生传授的能力尤为重要。

(三)强调综合育人,关注学情特殊

综合育人能力是各类师范生培养过程中必须具备的能力之一。《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要求师范生在育人活动中应综合重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发展和品德养成,强调全员、全程、全方位综合育人,提出在教育过程中将“育人为本”这一本质要求内化于心,秉承立德树人理念,充分了解这一阶段学生的思想道德发展规律和个性特征,有意识地促进学生适合地、全面地发展。

对于职业技术教育而言,还应在上述普适能力基础上重点关注职业教育学生的学情特殊性。《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师范生掌握中职学校德育原理与方法,以及职校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的规律和情感特征,充分了解学生学情与班情,有针对性地依据学生和班级中存在的问题开展德育工作。同时,依照职业特点进行职业指导、生涯规划,从而有助于培育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

(四)注重终身学习,适应专业发展

《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明确提出师范生需具备反思、合作、终身学习等发展能力,要求师范生能从不同角度反思并改进教育教学,掌握教育实践的一般方法,解决教育教学问题,具有团队协作的沟通合作技能,同时关注国外教育前沿动态,能借鉴国际先进教育理念和经验进行适应于本国的应用。

基于职业教育的职业性与实践性,职业技术教育师范生还需注重专业能力的终身提升,依据高水平工匠的培养要求反推高水平工匠之师的培养目标,建立落实一体化长学制的职教师范生培养体系。《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要求师范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积极参加实践活动,探寻行业企业对专业人才素质的需求,并据此及时改进职业技术教育内容和方式,在专业能力与时俱进的同时培养更适应专业发展的人才。

综上所述,《职业技术师范教育专业认证标准》和《中等职业教育专业师范生教师职业能力标准》从“师德”“教学”“育人”“发展”四个维度对职教师范生提出了要求。职业技术师范教育师范能力培养应做到“师德”培养一以贯之,以“教学”“育人”能力培养之径通达“发展”之境,以“发展”反哺“教学”“育人”能力的可持续发展。

二、现实需求:基于职业教育教师职业能力比赛的文本分析

(一)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重视、辅助到融合:基于十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文本分析

第一届全国职业院校教师能力比赛始于2010年,迄今举办了11届,2010年至2017年称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2018年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这项比赛以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发展为主线考察职教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呈现出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在教学中从重视、辅助到融合的发展趋势。

1.第一阶段(2010—2013年):重视对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察

此阶段大赛侧重于对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考察。第一,比赛内容上凸显“信息化”。这一阶段大赛全称为全国职业院校信息化教学大赛,参赛项目包括“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网络课程比赛”,考察教师运用信息技术、数字化资源进行教学内容设计的能力,要求教学软件要根据教学目标、内容进行设计,能体现职业教育的“做中教,做中学”教学特色。第二,评价标准中着重考察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信息化教学设计比赛”和“信息化实训教学比赛”从教学性、技术性、艺术性、创新性与实用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其中教学性占40分、技术性占30分、艺术性占20分、创新与实用性占10分,体现教师数字技能的分值共60分,高于体现教师教学能力本身的分值。同样,“网络课程比赛”评分指标中课程内容设计占40分、界面设计25分、交互性25分、特色与创新10分,体现教学中信息技术运用评价所占的分值为60分,高于课程内容设计的分值。从这一阶段的比赛项目、评分指标上可以看出,相比于教学设计,大赛更加关注教师对信息技术资源的开发应用能力。

2.第二阶段(2014—2017年):关注信息技术对教学的辅助

此阶段大赛逐渐重视对教师教学过程中教学能力的具体考察。第一,比赛内容从考察教学软件设计能力向教学能力转变。参赛项目删去了上一阶段的“多媒体教学软件比赛”,增加了“信息化课堂教学比赛”,对于教师的教学能力考察也更加多样,除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之外,加入了对信息技术应用下的教学实施成效的关注,要求教学中信息技术的运用能有助于突出教学重点、解决教学难点、完成教学任务。同时还需遵循职业院校学生认知规律和发展特点,依据实际教学情况的变化及时调整、优化教学设计,做到教学过程主导,信息技术辅助,体现教学过程的创新性和应用有效性。第二,评分标准中减少了软件技术性指标,增加了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此阶段评价指标为“总体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效果”“特色创新”,十三项二级指标中只有三项与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相关,与教学相关的分值占70%以上,体现出对教学实施的更高关注,要求教师不应过度追求技术提升,而是要将课堂教学视作核心,将信息技术作为提升教学成效的辅助工具。

3.第三阶段(2018—2020年):注重教学能力发展与信息技术相融合

这一阶段大赛超越信息技术应用,回归教学,引导教师深度思考如何将数字技术融入教育教学中。第一,比赛内容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能力。大赛更名为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参赛项目在上一阶段赛项名称的基础上删去了“信息化”,变为“教学设计”“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体现出随着大赛的推进参赛教师已逐渐掌握了基本的数字技能,大赛将在此基础上重点考察教师教学能力的发展[6]。这一阶段大赛考察教师的教学设计、实施课堂教学、达成评价目标、进行反思改进等能力。一是以生为本,要求教师依照学情开展适合学生的教学,以能适应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新要求明确教学目标,具备分析学情和适应学情的能力。二是强化教师育人的意识和能力,要求教师在专业教育中融入思政元素,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三是注重信息技术的有效融合,在教学实施过程中针对学习和实践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第二,围绕教学实施过程展开评价。这一阶段的评价指标包括“目标与学情”“内容与策略”“实施与成效”“教学素养”“特色创新”五个指标,主要考察教师教学能力,二十项二级指标中有五项有关技术性的评价,但也主要指向评价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融合和促进作用,总体上依然是对教学实施和效果的关注。

目前,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对教师而言必不可少,能协助教师创造性地利用数字技术满足教学需求,促进教育教学更好的发展[7]。但同时,信息技术应用能力要跳出技术逻辑,在教学中的应用不能流于表面,也不能滞于大赛层面,而是要真正回归教学本质,切实服务教育教学发展需要。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