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型社会的高职劳动教育:应然意蕴、实然境遇与必然选择

作者: 张艳芳 黄登红

摘要: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具有多维价值耦合:在个体价值上,都关注人的终身发展;在文化价值上,都着意劳动技能文化营造;在社会价值上,都重视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技能型社会以内蕴丰富的愿景,期待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以终身发展的理念,呼唤高职劳动教育的时空扩容;以产业升级的追求,企盼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创新。技能型社会中高职劳动教育的内容将从重脑轻体走向体脑结合;劳动教育的方式将从离身学习走向具身学习;劳动教育的动力将从行为模仿走向内生创新。

关键词:技能型社会;高职劳动教育;技能创新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7-0013-07

2021年4月,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建设技能型社会的理念与战略,为国人擘画了“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美好蓝图。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时代背景下,“技能型社会”作为一种教育和社会改革的新理念,被赋予了丰富内涵和众多期许。技能型社会是技能的社会化体系[1],其构建从技能形成角度看,是拓宽劳动实践的路径,提升通过劳动实践积淀技能的效率;从社会经济学角度看,是帮助劳动者利用技能把握生涯发展,追求美好生活;从职业教育学角度看,是将劳动精神、工匠精神融入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全过程,提升全社会技能水平。在构建技能型社会的过程中,劳动和劳动教育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也对高职劳动教育发展提出了新挑战。在培养技能人才、构建技能社会的过程中,高职劳动教育应承载何种价值追求,面对时代挑战,又该如何发展,成为高职教育必须直面的命题。

一、应然意蕴: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耦合

技能型社会是我国社会转型发展新理念,虽然其最终目的指向技能型人才的培养,但却关涉劳动个体的全面发展、社会文化的氛围重构、创新人才的社会培育。也正因如此,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具有多维价值耦合。

(一)个体价值耦合: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都关注人的全面终身发展

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主张: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是辩证统一的关系,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手段,又是社会发展的目的。社会发展的主体是人,社会发展要以是否促进人的发展作为其价值判断的标准。当前,我国已经迈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时期,现代化的发展与推进,必然凸显人的全面发展指针。在新时代背景下提出的技能型社会理念也将以人的全面终身发展为价值遵循。

技能型社会并非一种独立的社会形态,而是对现代社会价值理念与发展特征的一种理论描述,是一种以技能促发展的新型社会发展理念[2]。在这种发展理念下,学习与掌握一定的技能成为人们一种常态化的社会生活方式。技能社会强调从更广阔的时空视角看待技能问题,致力于技能的习得、利用、维持要贯穿劳动力的全生命周期,倡导以终身学习为导向,不断提升技能的结构层次和社会的技能水平,实现劳动力的终身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全面现代化发展。不仅如此,这种终身学习发展并非止于关照技能的发展,更关注劳动力在劳动过程中自我实现的内生体验;关注劳动力为适应技能形成、岗位变迁、时代变化所需要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概而言之,建设技能型社会的本质旨在推进社会中人的技能的丰富和全面发展[3]。

从马克思主义劳动观来看,人是从事自由创造性劳动的生命存在[4]。自由创造性劳动既表征了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别,也彰显了其促进人与社会发展的根本旨趣。人类劳动的价值就在于不断地改造世界、创造世界并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劳动教育问题实质是劳动与教育的关系问题。虽然学界对教育起源于劳动的理论存有争议,但在人类学上,“人是一种可以教育”并且是“唯一必须受教育的造物”[5]。教育的初始首先指向的是人类劳动中具有教育意义和内涵行为的发生,之后才会有独立形式的教育活动产生。 因此,初始意义上,教育就是发展劳动主体的劳动教育[6]。既然教育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标和归宿,那么,劳动教育也应以实现人的自由发展为价值遵循,从全面劳动观来审视劳动教育不难发现,劳动教育具有立德、益智、健体、育美等较为全面的教育功能[7]。劳动教育的根本价值在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健体、以劳塑美,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综上,在我国现代化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和劳动观为遵循,技能型社会的构建和高职劳动教育的开展彰显了相同的个体价值追求,都以实现劳动者的全面终身发展为本旨。

(二)文化价值耦合: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都着意劳动技能文化营造

劳动技能文化属于组合性名词,明晰其概念表达,需要对劳动技能及文化做出分类阐释。“劳动技能”指劳动生产岗位对劳动者技能要求的程度,它包含了操作技能、智力技能、素质技能、综合技能①。“文化”是人类相互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值得关注的是,只有当劳动技能上升到文化层面,才可能被广泛认同、接纳,并且普及、传承。因循文化内涵的四个层次,劳动技能文化也包含了四个方面。操作层面,劳动技能文化体现的是劳动者适应劳动岗位要求的动手操作能力;制度层面,劳动技能文化内含与劳动技能形成相关的社会制度体系;行为层面,劳动技能文化强调劳动技能的习得并非个体的阶段性行为,而且是社会群体的长期社会活动;精神层面,劳动技能文化表现为社会群体对劳动技能有归属感和认同心,致力于劳动技能的传承和创新,实现劳动技能发展与幸福生活创造的最契合状态。

教育部原部长陈宝生在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上解读“技能型社会”建设,强调要让技术技能“长入”经济、“汇入”生活、“融入”文化、“渗入”人心、“进入”议程[8]。可见,技能型社会不仅仅强调在行为层面人人学习技能,操作层面人人拥有技能,更重视在制度层面国家重视技能,精神层面社会崇尚技能。技能型社会作为一种新的社会发展形态,对技能的关注,已经突破了劳动者个体劳动技能形成本身,而更着眼于诠释劳动技能发展与社会经济发展相融,与幸福美好生活相连的价值认同、意识形态。换言之,构建技能型社会反映了劳动技能文化的兴起,是由“学历型”社会向“技能型”社会的文化转向,更为弘扬劳动技能文化提供了成体系的社会建构方案。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劳动教育直接决定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劳动精神面貌、劳动价值取向和劳动技能水平”。由此可见,高职劳动教育涵盖劳动精神、劳动价值和劳动技能三大着力点。新时代加强劳动教育,无论是劳动精神的弘扬,劳动价值的纠偏,还是劳动技能的习得,实际上是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的劳动技能文化。劳动精神教育为弘扬劳动技能文化营造了社会氛围;劳动价值观教育为弘扬劳动技能文化提供了价值遵循;劳动技能教育为弘扬劳动技能文化准备了教育方案。如果说构建技能型社会是弘扬劳动技能文化的社会整体方案,那么高职劳动教育则为弘扬劳动技能文化提供了教育操作途径。

(三)社会价值耦合:技能型社会与高职劳动教育都重视创新技能人才培养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其中技术创新是核心内容,而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因此,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创新人才也成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关键。事实上,技术创新需要三类人才,即学术型人才、工程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其中技能型人才的需求量最大,是技术创新所需要人才的主体。而《制造业人才发展规划指南》显示,到2025年,我国该领域人才缺口将接近3000万人。技能人才培养,尤其是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成为当务之急。

技能型社会以“国家重视技能、社会崇尚技能、人人学习技能、人人拥有技能”的愿景,为创新技能人才培养提供了社会化方案。首先,“人人拥有技能”是基础目标。只有社会的每位劳动者都拥有特定的劳动技能,才能提高社会的整体技能水平,也才能夯实创新技能人才储备。其次,“人人学习技能”是根本方法。从技能形成与发展的逻辑来看,技能形成与改善的基本方式只能是知行合一,因此,人人参与技能的终身学习是培养创新技能人才的根本途径。再次,“社会崇尚技能”是外部环境。环境是孕育社会创新的土壤,改变重学历、轻技能的固有偏见,营造崇尚技能、发展技能的社会风尚才能培养出更多创新技能人才。最后,“国家重视技能”是政策保障。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是系统工程,需要国家政策制度的顶层设计和统摄协调,唯有如此,才能激发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的最高效能。

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建设知识性、技能型、创造型劳动者大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营造劳动光荣的社会风尚和精益求精的敬业风气。由此可见,高职劳动教育与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休戚相关、高度适配。首先,高职劳动教育的目的指向培养技能创新型人才。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而创造性是人的本质特性之一,因循教育目标的指引,恪守人的本质特性,高职劳动教育必然致力于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新性的技能人才。其次,劳动教育的内容契合创新技能人才培养。创新技能人才的培养以夯实职业素养为核心,涵盖职业道德、职业思维、职业行为、职业技能等[9]。而高职劳动教育是关于职业劳动的教育,不仅具有鲜明的职业指向,而且其着力点,无论是对劳动精神的弘扬、劳动观念的确立还是劳动技能培育都契合创新技能人才的职业素养提升。最后,劳动教育的方式适配技能创新型人才培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劳动教育始终坚持的方针,劳动教育就是在劳动实践中进行的教育。劳动教育“学中做”的特殊教育方式与创新技能人才培养“理实一体,工学结合”“在实践中创新,在创新中实践”等理念具有异曲同工之妙。

二、实然境遇:技能型社会对高职劳动教育的时代挑战

2021年,全国职业教育大会提出了技能型社会的发展战略,并结合技能型社会构建为职业教育擘画了发展方向,即要加快构建面向全体人民、贯穿全生命周期、服务全产业链的职业教育体系。技能型社会理念下,职业教育的发展指向也对高职劳动教育提出了新挑战。

(一)技能型社会期待高职劳动教育的价值回归

技能型社会倡导技能形成机制应面向全体劳动力。其中蕴含了以下深层含义:一是公平的价值追求。技能型社会倡导每个劳动者可以通过社会配套的技能形成制度习得所需要的技能,这里的每个劳动者是个泛指的概念,不仅包括在岗的劳动者,也包括失业的劳动者;既涵盖了劳动力市场中的优势劳动力(即各层次毕业生),又涵盖了弱势劳动力(如病残疾人);既囊括了现有存量劳动力,也囊括了潜在增量劳动力(如大中专在校生)。技能型社会期望通过技能形成机会的平等,促成社会的公平。二是发展的美好愿景。技能型社会用“人人享有技能”的美好愿景催生了每个劳动者技能形成的内生动力,也赋予了每个劳动者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更为关键的是,“人人享有技能”源自劳动者对幸福生活的美好向往,诠释了劳动者对个人全面发展的不懈追求,也与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密切相联。

技能型社会以内蕴丰富的愿景对高职劳动教育提出了挑战,更期待劳动教育的本真复归。首先,高职劳动教育应兼顾个体与社会双重功能。社会主义劳动教育蕴含着为谁而劳作的问题,它是为广大劳动人民谋幸福的教育,有着明确的人人平等劳动的制度建设规定。技能型社会要求高职劳动教育不仅应从提供技能形成机会方面让每个劳动者有参与劳动的可能,有享受社会公平的体悟,更应从转变劳动观念方面纠正“重脑力劳动,轻体力劳动”的固有偏见,鼓励劳动者自觉尊重劳动,自愿选择劳动,从而促成尊重劳动的个人认同与人人平等的社会认同有机结合。其次,高职劳动教育应回归人的自我实现与发展。劳动教育是劳动者与劳动对象彼此对话的过程,也是实现自由发展和自我完善的过程。当前,高职劳动教育存在以劳动技术教育替代劳动教育的倾向,劳动教育目标呈现工具化趋势。这种工具化的劳动教育会遮蔽人的自由、个性以及全面发展的价值诉求,也加剧了劳动者的功利、狭隘与非理性,更削弱了劳动教育的育人价值。技能型社会强调高职劳动教育并非单纯强化劳动技能教育,而更注重劳动本身的教育性,意在让劳动者理解劳动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更是人创造自身、彰显自我价值、通往全面自由发展的必由之路。一方面,只有通过劳动,更好促进自身的发展,劳动者才能获得存在感、幸福感,劳动是体现自我价值的需要;另一方面,只有参与劳动,更好地促进社会的发展,劳动者才能拥有归属感、尊严感,劳动是体现社会价值的需要。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说,劳动教育从“工具价值”走向社会价值与自身价值相结合的“存在价值”是技能型社会的高职劳动教育的应有之义[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