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实施策略

作者: 高文红

摘要:高职教育的类型特征和跨界特性使得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显示出特殊性。但长期以来劳动教育的淡化、弱化甚至缺失是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问题,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表现为劳动教育观念不适应、体系不健全、内容不适用、效果不理想等。准确把握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总体目标,优化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劳动教育生态系统,完善劳动教育保障机制,以职教特色的劳动教育,改变学生的劳动观念,提高学生的劳动素质,进而锤炼学生的工匠精神,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理论解析;实施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7-0034-06

职业教育作为一种类型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重要特点在于它的实践性,实习实践是职业教育教学不可忽视的重要内容。劳动教育以实践活动为主,与职业教育有着天然的内在一致性;离开劳动,职业教育就将失去其应有的根基。高等职业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没有劳动教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就将落空。因此,我们应当充分把握劳动教育的理论内涵和时代价值,进而有效推进劳动教育教学实践。

一、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丰富内涵

劳动对人类的生存与发展有着重要意义,劳动也就成为教育的本源,一个人要成长、成才,劳动、劳动教育都十分重要。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定义劳动教育是生产、技术和劳动素养方面的教育,基本任务是培养正确的劳动观点、劳动态度,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使学生能够获得工业和农业生产领域的基本知识和技能。王焕勋、孙喜亭认为,劳动教育是“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养成劳动习惯的教育,是德育的内容之一”,主张学生要参加生产劳动和公益劳动,而且要列入教学计划[1]。可见,劳动观念、劳动态度、劳动习惯和劳动能力成为劳动教育的主要内容。

从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视角看待劳动教育,劳动与教育存在着天然的一体性:劳动创造了教育,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才能提高社会生产、才能改造社会、才能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而职业教育从诞生那一天起,与生产实践相结合就是其最重要的基础,也是造就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劳动者的唯一方法。所以,在职业院校开展劳动教育,不仅是培养学生的生活技能和职业技能,而且还要通过劳动教育提升学生的劳动素养和劳动能力,达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终教育目的。

建国以来,党中央立足国情、遵循规律,制定的教育方针不断丰富和完善,创造性地提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新要求,劳动教育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内容。高职院校首先要把劳动教育列入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明确劳动课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要地位和实施要求。其次,要在系统学习文化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同时,有针对性地组织学生参与劳动实践,如生活性劳动、生产性劳动、服务性劳动、专业性劳动等,在劳动实践中掌握劳动知识和劳动技能。再次,要通过多种方式实施劳动教育,如必修课、选修课、融合课等,形成兼具职业特色和专业特色的劳动教育课程体系。最后,要将劳动态度、劳动精神、劳模精神、工匠精神等作为劳动教育的核心内容,让学生在劳动实践中锤练意志,以劳动实践奠定学生正确的劳动观念、积极的劳动精神和良好的劳动品质。

二、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

要进一步深刻认识劳动教育的时代价值,更好地发挥劳动教育在提高高职学生综合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实现以劳树德立人、以劳增智掌技、以劳强体健身、以劳育美创美,最终实现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

(一)开展劳动教育是新时代党对职业教育的新要求

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党和国家高度重视劳动教育,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劳动教育做出重要指示,显示出劳动教育已经成为我国教育最基本的方针政策要求。2010年7月,《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要求,要“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2015年7月,教育部等三部门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强调要解决长期以来劳动教育被削弱的状况,通过建立劳动教育体系,让中小学生亲身参加劳动实践,来加强劳动教育、提高劳动素养。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明确提出:“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这一论断为新时代劳动教育指明了方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党全社会必须高度重视大中小学校的劳动教育,在大中小学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实现德智体美劳“五育”并举、融合育人。2020年7月,教育部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进一步明确了劳动教育的理念、目标、内容和途径,劳动教育成为大中小学校必须开展的教学实践活动。2022年2月,《教育部2022年工作要点》提出:“要推进大中小学劳动教育,全面加强涉农高校耕读教育,推进职业院校劳动教育,开展中小学生职业启蒙教育”。

(二)开展劳动教育是培养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的基本途径

新时代的劳动教育重在劳动态度和劳动能力的培育,而不只是教授生活技能和生产技术。一个完整的劳动教育教学体系能够把技术习得与价值形成有机结合起来,实现知行合一,成为树德、增智、强体、育美的重要基础。

高等职业教育要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是时代赋予高职院校的重要历史使命。面对当代青年未来应当担负的重任,我们必须正视长期以来对劳动观念、劳动本质、劳动价值的忽视,重新审视劳动教育在高职学生成长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特别要从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从新产业、新行业、新职业、新岗位对人才培养的需求出发,更加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幸福,劳动教育就不只是学习简单的知识技能,更要适应新的时代要求,成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途径。

(三)开展劳动教育是涵育伟大工匠精神的重要手段

工匠精神是一种精神境界,是全社会劳动者的劳动信念,是技术技能人才共同的价值追求,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必须有正确的劳动观念和优秀的劳动品质。新时代的工匠精神是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热爱专注、锲而不舍和精益求精,以劳动教育涵育工匠精神无疑是培养能工巧匠、大国工匠的重要方式。在这里,工匠精神和劳动教育都指向一个共同的实践活动即劳动:一方面,劳动教育离不开劳动实践,离开劳动实践,劳动教育就成了“空中楼阁”,工匠精神也失去根基。只有在劳动实践过程中才能培育对劳动的热爱、坚守、执着、专注、严谨和认同。另一方面,高职院校劳动教育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念和劳动品质,其最高境界就是工匠精神。将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推进课程体系与劳动教育的深度融合,强化劳动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有利于提高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

所谓能工巧匠、大国工匠,正是工匠精神之集大成者,他们既不能脱离劳动实践活动,也要通过必要的理论学习,理解和把握劳动的本质内涵,真正掌握劳动教育的精神实质和知识技能。劳动、劳动教育、工匠精神的内在一致性和统一性不言而喻,劳动孕育工匠精神,劳动教育涵育工匠精神,只有在劳动实践活动中自觉接受劳动教育,才能真正培养出卓越的劳动者。

(四)开展劳动教育是赓续优良传统的必由之路

勤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不息”“勤劳致富”“爱岗敬业”“自食其力”“多劳多得”“不劳无获”等,都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经久不衰的劳动信念。担当坚持、诚实奋斗、无私奉献、创新创造等传统意义上优秀的劳动价值观,不仅仅是学校劳动教育的价值旨归,也是整个中华民族的精神内核。

显然,劳动教育就是要师生在劳动中体验快乐、见证成就,从而体悟到劳动创造生活、劳动创造人生、劳动创造伟大的价值所在。站在新的历史交汇点上,劳动教育就不只是教育问题,更是关系到中华民族未来的大事。所以,必须通过劳动教育让新时代的学生在劳动中赓续优良传统,靠劳动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三、高职院校劳动教育存在的问题

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许多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形同虚设,劳动教育的缺失和弱化成为较为普遍的现象[2]。

(一)劳动教育体系不健全

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还没有形成科学完整的教学体系,一方面是在教学安排、教材建设、教师选任、教学手段上存在很多缺失,多数高职院校没有制定明确的劳动教育方案,缺少适宜的劳动教育教材,也很少拥有合格的劳动教育师资;另一方面是轻视劳动教育的标准建设,劳动教育评价体系不健全,对学生的劳动评价流于表面和形式,评价仅限于参加的次数,缺少过程评价、质量评价、态度评价,只有教师评价很少有自评和第三方评价,劳动教育的成效难以实现准确的评判。

(二)劳动教育内容不适用

劳动教育的形式与内容存在滞后现象,与时代发展不符。经常性的就是打扫校园、教室和宿舍卫生,参与学校的一些公益劳动,到孤儿院、敬老院也是打扫卫生等活动。活动内容单一、时效性低,缺乏时代性和新颖性,不能顺应大学时期学生的成长要求,严重影响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也谈不上劳动教育的实效。

即使设置劳动周或开设劳动课也仅仅在课表上体现,多是“大扫除”或为一些活动提供免费的劳动力。许多学校开展的劳动实践,要么是单纯的体力劳动活动筋骨,要么是专项劳动技能或劳动技术的传授,没有注重劳动育人的功能,没能把劳动技能教育、劳动价值观教育和劳动精神教育有机融合在一起, 真正实现劳动教育的整体性功效。

(三)劳动教育师资不专业

目前,高职院校缺乏专业化的劳动教育师资团队。人们习惯地认为劳动教育仅限于简单的体力劳动,不需要专职教师,辅导员、学科教师、管理人员都可以随时来管理学生劳动。而受整体劳动教育淡化的影响,职业院校公共课教师偏重于理论知识,专业课教师也少有丰富的企业实践经验,课程教学中教师的劳动教育功能缺失。人人皆可为师的观点,漠视了劳动教育师资的专业化培养,导致劳动教育专职教师的缺乏。

(四)大学生劳动观念不适应

传统教育观念中的 “学而优则仕”“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等错误倾向,导致人们轻体力劳动重脑力劳动;应试教育引导学生成为考试的工具,奉行“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只有分数才能代表一切;学校习惯于将劳动作为学生违纪的教育惩戒手段等等。这些陈腐观念和唯分数的价值体系,导致劳动偏离了其教育的本意和初衷,对学生失去了教育的意义,没能让学生建立正确的劳动观。目前的高职学生多数衣食无忧,“眼中无活”是一个普遍现象,家务劳动家长全部承担,在校生活自理能力很差,打扫公共生活环境卫生的意识基本没有,参加劳动实践活动缺乏主动性,劳动意识较弱,更谈不上劳动精神和劳动品质。

四、高职院校劳动教育的基本原则和实施策略

新时代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必须把劳动教育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立足专业技术技能、突出立德树人、坚持德技并修,通过劳动教育课程的开发,促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全面提升在校学生的劳动素养。

(一)高职院校开展劳动教育应遵循的原则

高职院校实施劳动教育应结合职业教育特点,并遵循以下原则。

1.差异性原则

差异性包括学生个体的差异性和专业的差异性。学生个体差异性主要体现在家庭背景、自身性格、基础教育环境等;而专业的不同则表现为岗位的职责、技能的内涵等的差异性。高职院校的劳动教育要因材施教、有的放矢,为不同生活背景、不同学业基础、不同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劳动教育实践活动。

2.渐进性原则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有一个由表及里、由低级到高级、由直观到抽象的循“序”过程,高职劳动教育也要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运动负荷等进行科学安排,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逐步深化提高。在时间上结合专业教学进程,按学期学年依次推进生活劳动、生存劳动、生产劳动;在内容上融合公共基础课、专业课的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有针对性地设计相应的劳动教育理论和实践活动;在强度上要结合学生身心发展的基本规律,合理安排劳动实践活动的负荷与时长。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