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视域下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研究

作者: 刘策 邓宏宝

“中国制造”视域下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研究 0

摘要:基于横断历史研究对2016—2020年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的变迁进行分析,探寻其“年份效应”对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影响。结果表明,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的五种品质与年份相关性显著,其中“专注坚守”与基尼系数没有显著相关,这说明社会变迁是预测工匠精神品质变化的重要因素。因此,亟需“物勒工名”增强权责意识,完善质量保障制度;“创新驱动”博采众长,打造中国制造品牌;“崇德修身”锻造大国风范,使工匠精神薪火相传。

关键词:制造业;产业工人;工匠精神;横断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7-0062-06

制造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是立国之本、兴国之器、强国之基。工匠精神作为一种文化要素,在岁月的洗礼与积淀中历久弥新。科学技术的更迭换代使制造业发展面临产业升级与文化转型。这种升级与转型,从宏观层面体现在国家对制造业发展观念的更新与转变;在微观层面上则体现为对从业者自身素养与工匠精神需求的提升。研究工匠精神品质的历史变迁,把握工匠精神的时代内涵,是新时期传承与弘扬工匠精神的重要课题。

一、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相关研究

(一)工匠精神品质对制造业发展的意义与价值

人类的制造业历经了不同形态的演变,制造者既可以独自从事制造活动,又可以与他人协作进行生产。工匠精神作为制造业中的文化要素,依托于具体生产者的观念体系,随着制造业演进变迁进而又影响制造业的变革。朱熹在《论语》注中说:“治玉石者,既琢之而复磨之。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产品的精雕细琢水平不仅是衡量器物艺术价值的重要标尺,也是检验工匠技术的重要标准。随着历史文化的传承与革新,工匠精神塑造与整合了工匠的职业价值观、操守观、道德观,以及各种造物活动应具有的胜任特质与工匠艺人自身应具备的道德品行[1]。李宏昌基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面临转型升级的现状、消费市场需求与产品供应之间的矛盾、实施质量强国由“中国制造”转向“精品智造”的战略分析提出,制造业的发展特别需要能工巧匠具备“敬业、精业、乐业、专注、执着、创新”的工匠精神[2]。管辉从传统文化裹挟、社会集体无意识以及现代化困境出发呼唤工匠精神,指出工匠精神应该是一种“德艺兼修”基础上的“知行合一”[3]。王春艳分析了工匠精神和中国制造业的关联,并以工匠精神推动制造业转型升级为逻辑主线,从构建三重创新机制角度提出制造业从业者需要具备执着专注、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品质[4]。李淑玲在对近百位优秀工匠和劳模的资料进行分析、问卷调查、个人深度访谈和行为事件访谈的基础上,从“匠心”“匠艺”“匠品”三个维度构建了工匠精神新体系[5]。可见,大力弘扬与自觉践行工匠精神,已被学者们视为建设制造强国的主要手段与重要路径。

(二)影响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社会因素

在兼具传承性与渐进性的“中国制造”背景下,工匠精神内部品质的需求也呈现着动态发展。马永伟认为制造业发展模式、社会经济制度、经济理性的过度扩张和轻视工匠精神的社会心理定势直接影响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的变迁[6]。曾宪奎认为,工匠精神传承的社会环境、工匠精神与现代手工业的有机融合以及社会主义改造等社会因素影响工匠精神需求的场域[7]。

综合上述文献,学界将当前可能影响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需求的社会因素主要集中在不平等的职业观念、社会分配结构体制失衡、薪酬体系与行业用人制度等四个方面。

二、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横断历史研究设计

(一)独特的研究方法:横断历史的元分析

横断历史的元分析又称“横断历史研究”,在实证研究中美国圣地亚哥大学的特文格(Twenge)教授首次使用。在国内,中央财经大学辛自强教授将其广泛运用在心理学研究领域,搭建起社会学与心理学的交叉平台。这种研究方法采用横断研究“设计”,对大跨度时间、历史发展有关的重要变量进行研究[8]。所谓的“设计”并非是人为预先建构好的结构化方法,也不是单纯按照时间逻辑线索的简单拼凑,而是把制造业对从业者工匠精神需求已有的研究成果作为横断取样,进行横断历史的元分析。这种研究方法以“效果量”作为评价研究结果的重要指标,充分利用“年代效应”勘探研究结果的全貌和共性。换言之,以横断样本的时间架构为支撑,将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的变迁与社会指标相联结,探讨年份效应背后的社会影响因素。

横断历史研究不仅可以考察历年研究结果的连续变化过程,还能解释社会变迁与重大事件对相关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并用滞后分析思路来加以说明[9]。特文格认为这种量表内的元分析在收集数据方法上独树一帜,横断历史研究需要对数据收集年份和其他样本特征进行编码,考察研究的均值(M)而不是计算效果量(d)[10]。由于样本均值的测量都使用了相同的界定标准,所以可以直接比较不同年份测得的均值,并直接求均值与数据收集年份之间的相关[11]。

(二)横断研究工具及数据处理

本研究遵循以下标准选取文献,研究对象为制造业从业者,不包括未来产业工人与退休工人,排除按特定标准如特殊引进人才或因工受伤离开工作岗位地的工人等选取被试的文献;研究工具为邓宏宝等人基于31个省或市的评选文本所得出的工匠精神的品质,即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专注坚守、传承引领、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同时,考察了制造业工匠精神品质变迁出现的区域差异,并且有足够的量化结果,包括各工匠精神品质因子的均值、标准差,能提供足够的信息以求出效果量,即d值。

在中国知网(CNKI)中文数据库、中国重要会议论文数据库、中国优秀硕博论文数据库进行搜索,分别以“制造业”“从业者”“产业工人”“大国工匠”与“工匠精神”“胜任特质”“匠心”“匠艺”“匠品”“匠行”等组成并列的题名、关键词和中文摘要的主题词,搜索从2010—2020年的文献共计850篇,经筛选最终得到符合标准的2016—2020年的127篇,其中覆盖东部、东北、中部、西部等地区。考虑到国内的研究发表时间通常滞后1年,所以,本文的数据收集年份均用发表年份减去1年。因此,本研究的年份区间为2015—2019年。之所以选择这个时间段内的研究,是因为严格遵循文献筛选标准,另外考虑到中国制造业转型升级是2015年发布《中国制造 2025》后全面启动的,此后社会经济生活、政治生活发生了明显的变化,针对此段时间进行元分析亦可以反映中国制造业转型对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影响。

(三)研究变量编码及数据整理

按照以往横断历史研究的范式,本研究在建立数据库时为每个数据进行单独编码并把所有文献的基本数据、发表年份和数据收集年份录入数据库;把文献中含有区域标记的文献结果作为子研究进行编码并录入数据库;对文献的其他信息进行编码,包括文献的期刊类型(1=核心刊物,2=一般期刊,3=报纸,4=学位论文或论文集)、数据收集地区(0=无明确地区信息,1=东部地区,2=东北地区,3=中部地区,4=西部地区,5=包含上述两类或更多类等信息)。

(四)社会指标的数据来源

如前文所述,影响工匠精神需求变化的主要因素大致分为不平等的职业观念、社会分配体制结构失衡、行业用人制度与薪酬体系等四个方面。本研究按照上述影响因素筛选了六项社会指标,包括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与失业率、人均工资、基尼系数等指标,拟将其作为考察工匠精神品质与所处社会环境变迁的指标,并考察这六项社会指标与工匠精神品质的相关性。数据来源主要为国家统计局历年发布的《中国统计年鉴》。其中“人均工资”特指制造业从业者的人均工资在整个制造业中占有百分比的数量。

三、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研究结果

(一)不同年份对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关注情况

本研究根据每个研究的样本量计算加权平均数,考察了工匠精神六个因子的均值与年份的相关。图1为2015—2019年工匠精神各因子得分变化的折线图。结果表明,五年来各因子均值有所波动,但大部分因子从整体上呈现缓慢增长。具体来说,工匠精神中的“勇于创新”因子随年份增长波动较小,“职业操守”因子随年份增长波动较大,但整体仍呈增长趋势。

从表1可以看出,工匠精神6个因子的均值与年份均具有相关性。其中有5个因子的均值与年份相关性显著,“传承引领”因子与年份相关不显著。“精益求精”因子与年份的相关系数(0.944)最高,说明“精益求精”对年份效应的贡献最大。

为更直观地说明工匠精神各因子随年份的变化趋势,本文根据每个研究的样本量进行加权,工匠精神品质变迁的结果基本保持不变。这说明,2015—2019年间社会发展聚焦到制造业对从业者工匠精神的需求逐步增加。此外,本研究还以年份为自变量,以工匠精神品质的6个因子分别为因变量进行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在控制样本量后5个因子与年份之间依旧相关性显著。其中,r12为绝定系数,数值越大表明年份引起的工匠精神因子的变动越大。

横断历史研究能在无需获得原始数据的条件下,整合以往研究结果而得出一般结论,但其自身的局限性导致研究结果受文献特点、发表年份、期刊类别、区域来源等方面的影响。为了使研究更具有信度和效度,本文分别以工匠精神各因子为因变量,以数据收集年份、期刊类型、区域来源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通过表2的偏回归系数可以发现,当纳入“期刊类型”“区域来源”变量以后,工匠精神各因子为因变量年份效应依然显著。具体来说,偏回归系数越大,年份自变量引起工匠精神5个因子的变化越明显。t值反映年份与各因子相关性系数的显著程度,t值越大p值越小,相关性的显著程度越大。这说明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的需求与年份之间的关系不受文献类别、区域来源的明显影响。

(二)制造业从业者工匠精神品质随年份的频数变化

如图2所示,由工匠精神6个因子内部品质的频数可以发现,“精益求精”在样本中出现的总频数最多。这说明社会发展对于制造业从业者高超技艺与产品的精雕细琢提出更高的要求。“勇于创新”“专注坚守”“传承引领”的频数次之,而“责任担当”的词频出现较少。这也从一定程度反映了当前对于制造业从业者“物勒工名”的权责意识与质量保障制度还有待加强。

图3所示,2015—2019年勇于创新因子的频率由0.37上升为0.9,这说明制造业能积极响应创新型国家建设的需要,能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企业创新、市场创新、产品创新、业态创新等”的要求,不断加快从“中国制造”到“中国智造”再到“中国创造”转变的步伐。

2015—2019年职业操守因子频率由0.28上升至0.6(其中,2018年为0.91),说明随着科技进步以及人们主体意识的增强,社会对从业者思想道德素养与从业规范愈加重视。国无德不兴,人无德不立。职业操守所蕴含的道德品质与行为方式将成为社会砥砺前行的风向标,它将以强大的精神力量、丰润的道德滋养催生广大从业者高质量产品、高品质服务的问世。

为揭示制造业工匠精神6个因子与年份变化的关系,本文利用回归方程Y=Bx+C(其中,x为年份,B为标准化的回归系数,C为常数项),计算起始与终止年制造业工匠精神需求的变化量。表3显示,2015年制造业工匠精神品质的6个因子的均值在0.11~0.96之间,而2019年6个因子的均值为0.1~1之间,平均标准差为0.016~0.227。五年内6个因子均值的变化范围在0.01~0.04,大约增加了0.209~1.73个标准差。这说明伴随着年份的推移社会对制造业工匠精神的品质愈趋关注,且不同年份对不同品质的重视程度进一步分化。

(三)工匠精神因子变迁与社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

由表4制造业工匠精神各因子的均值与各项社会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可知,精益求精、勇于创新、专注坚守、传承引领、职业操守、责任担当分别与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劳动力人数、就业人数、失业率、人均工资相关性显著。其中,工匠精神各因子与“失业率”呈显著负相关,即社会对工匠精神内部品质重视程度越高,则失业率越低,失业人口数量越少。

具体而言,“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 “责任担当”的相关性(0.987)最显著,“人均工资”与“精益求精”“责任担当”“职业操守”显著相关,这些都说明了工匠精神的弘扬与践行,无论对国家经济发展,还是对个人经济收入增长皆具有重要拉动作用。“劳动力人数”与“勇于创新”“传承引领”的相关性最显著,一方面喻示着 “万众创新,大众创业”背景下激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精神逐步为广大劳动者所接纳与内化;另一方面期待着新时代工匠将承载着培育新人、辐射技术、传承精神的重要使命。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