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案例实践

作者: 李立文

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与案例实践0

摘要:地域特色文化育人是职业教育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有效形式,是树立职教文化自信、打造职教文化品牌的关键举措。广州市技师学院立足区域优势,联合广府人联谊会,将广府文化引入到校园文化建设中,其理念是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现代传承、对制造业立省的主动适应、对工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其策略是以广府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技能精准扶贫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本面,构建起政校会融合的宏观运行机制、馆室班融通的中观培育机制及技艺道融贯的微观成才机制。在行动框架上,因势利导,提取认知公约数;顺势而为,凝聚组织向心力;趁势而上,开展实践多样本。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应然目标,培养源源不断的新时代“广府工匠”。

关键词:地域特色文化;文化育人;广府文化;成才机制;保障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09-0030-07

职业教育作为培养人的活动,不仅传递着生产技术和生活经验,还兼有传承和创造文化的功能。技术作为职业教育的“基本内核”,以“技术文化”的形式呈现在职业教育与文化的互动之中,成为职业教育的必要且基本的构成要素[1]。长期以来,职业教育尤其是技工教育,过于强调就业导向,以就业能力为单维培养目标,将个体视为经济社会发展“工具人”的现象时有发生[2]。有研究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职业教育内涵的应有之义,是职业教育的宗旨,也是职业教育发展的根本出路[3]。在加强人文教育方面,学界既有“工业文化”“行业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的研究视角[4],又有以典型特色民族文化的少数民族作为主要研究对象[5],还有地域特色文化的理论或实践探索[6-7]。其中,结合地域特色文化育人,不仅可以增强职业院校学生的区域文化认同感,还可以增强其就业适应性和生涯延续性。笔者以广府文化育人实践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多维探究与分解阐释,以期为职业院校文化育人和技能扶贫提供个案索引和当代注解。

一、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理念

随着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面临着价值地位的贬抑、地域基础的消解和道德观念的弱化等方面的困境[8]。作为具有鲜明个性的地域文化,广府文化一方面遭遇流失的困境,一方面所具有的移民文化、开放文化、兼容文化等特点,对广东社会历史乃至海外华侨华人产生着重要影响[9]。为构建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教育融合的校园生态,取得新的工作成效,广州市技师学院基于认同、适应、转化等维度对广府文化的传承可行性进行了分解阐释。

(一)对地域特色文化的现代传承

广府文化是岭南文化中个性最鲜明、影响最大的亚文化,具体是指以广州为核心、以珠江三角洲为通行范围的粤语文化[10]。其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优秀代表,以开放、创新、兼容为动力,在中外贸易、文化辐射等方面展现了鲜明的区位优势、时代色彩和优秀品质,发挥着主导大湾区文化建设,辐射岭南、影响海外的文化润滑与催化作用[11]。

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背景下,其所属的11个城市都涵括在广府文化片区,在推动城市文化价值链的有效融合和大湾区文化认同方面具有天然优势,也为广府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提供了一个更加广阔的平台[12]。

为此,广州市技师学院立足区域文化传承,在“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等精神①的指引下,不断挖掘广府文化的精神特质,并将其贯穿于学院人才培养全过程,赋予其时代新内涵,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文化进校园”的方式塑造了地域特色文化育人模式,实现了对广府文化的现代传承。

(二)对制造业立省的主动适应

改革开放以来,凭借发达的制造业,以“世界工厂”闻名的广东经济得以傲视群雄。作为制造业大省,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抓住“中国制造2025”战略实施的机遇,全面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产生了以格力、华为、广汽、美的、中兴、比亚迪等大型知名制造业企业为代表的广东制造“大户”。这背后是广东省近年来大力实施“广东技工工程”,培育了一大批技能精湛的“南粤工匠”。他们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发扬工匠精神,用匠心成就了广东制造业的辉煌[13]。

近年来,广州市技师学院积极顺应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浪潮,并充分关照文化教育、文化自信的现实作用,致力将广府文化深深植入课堂教学、实训实习与素质教育之中,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有文化、有素质、有底蕴、有抱负的高技能人才——“广府工匠”,成为弘扬广府文化、树立文化自信、打造校园文化品牌过程中的璀璨结晶。

(三)对工匠精神的创造性转化

在古代,工匠精神主要指生产者或设计者在技艺传承与产品制造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具有精雕细琢、精益求精与追求完美的精神理念,同时饱含创造精神与个性化定制观念,主要表现为对技艺产品的再次创造。近现代,伴随着大机器工业与智能产业的兴起,工匠精神又被赋予了新的含义,突出表现为新时代工匠应具备技艺精湛、勇于创新、乐于协同合作等核心职业素养[14]。大力弘扬工匠精神,培育合格的新时代大国工匠是孕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实现中国制造转向中国创造的根本举措,是塑造全社会“求真务实”“艰苦奋斗”“精益求精”良好风气的有效途径[15]。

近代以来,广府域内涌现一大批工业化巨匠,如“中国铁路之父”“中国近代工程之父”詹天佑、“中国航空之父”冯如等。改革开放以来,“全国劳动模范”“工人发明家”刘铁儿、“全国劳动模范”“电缆极客”陈浩臻等,精益求精,平凡中见伟大,托起中国制造。近年来,守护地铁安全的“技术卫士”张重阳,“实现广州世赛金牌零突破”的黄枫杰、梁智斌,“国际焊接技能大赛冠军”刘仔才、“多项汽车核心技术全国领先”的创造者张春新等新时代广府工匠更是数不胜数。

新时代工匠精神高度关照育人功能,力求培育拥有科学职业观与职业精神的社会主义合格接班人。广府工匠精神载体颇丰,企业机构培训、院校人才培养、技能竞赛等皆可传承发扬。广州市技师学院积极发掘广府人先进典型,努力引导在校莘莘学子成为工匠精神的坚定信仰者、践行者和传播者。

二、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机制建构

优秀传统文化是校园文化建设的精神宝库,一方面其蕴含的教育思想可以为校园精神文化建设提供资源,另一方面其弘扬的价值观在校园文化建设中发挥着导向作用[16]。有研究表明,在践行优秀传统文化育人中,教育主体要增强文化自觉,以优秀文化育人;教育客体要优化思想品格,推动传承创新;教育介体要推陈出新,深化承载能力[17]。为此,广州市技师学院整合资源,以广府文化认同为切入点,以技能精准扶贫为主线,以校园文化建设为基本面,构建起政校会融合的宏观运行机制、馆室班融通的中观培育机制及技艺道融贯的微观成才机制。

(一)政校会融合的宏观引导机制

“政校会融合”指由政府主导、学校实施、联谊会参与形成的“需求导向”引导机制。这一机制的构建主要承担广府文化育人过程中的顶层设计、复杂问题解决以及协调沟通职能。

1.政府主导

政府是文化传承与文化育人政策的制定者和教育经费的提供者,主要利用行政命令或激励措施等手段鼓励、支持和引导广府工匠培养。党中央和国务院要求,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贯穿于启蒙教育、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继续教育各领域[18]。中共广东省委、省政府提出,大力培育以岭南优秀历史文化传统为底蕴、以现代文明素质为特征的新时期广东人文精神[19]。广州市则明确,大力研究与弘扬广府文化,以期在未来10 年内把广州建设成为世界文化名城[20]。中央与地方的政策主导,为广府文化育人模式提供了坚实的政策保障与明确的方向指引。

2.学校主体

广州市技师学院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广东省开办的第一所技工院校,是广东技工教育事业的起点[21]。作为地处岭南腹地、长期面向全国招收学生、多方整合资源的公办技工院校,与包括事业单位、社会组织在内的社会各界建立了较为密切的合作关系。学院秉承广府文化开放包容的精神特质,延揽天下英才,共育广府工匠;以世赛为引领,学习世赛理念与标准,建设世界技能大赛国家集训地,进行人才培养模式探索;推动双创教育,打造内涵发展新引擎,构筑了创新创业教育、素质教育、专业教育三位一体的教育体系,使“创新创意”成为发展新引擎;践行企业新型学徒制,牵头联合行业协会、企业和院校组建“广东宠物行业职教战略联盟”,联合广州市模具工业协会和模具骨干企业组建“人才培养校协企产学联盟”;同时对相关专业进行培养有关学科专业人才的试点工作,开发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模式、打造“岭南公益类”社团实践平台;首创企校双学制技师培养模式,与广州机床厂、广汽集团、中船黄埔文冲船舶有限公司等多家知名企业共建企校双制技师班。

3.协会主动

广东省广府人珠玑巷后裔海外联谊会(以下简称“广府人联谊会”)是一个有世界影响力的联合性和非营利性的社会团体,致力于团结广府人和珠玑巷后裔②,弘扬“慎终追远、开拓奋斗、包容共济、敢为人先”的广府人精神[22]。近年来,广府人联谊会在寻根认祖、维系桑梓、振兴经济、捐资文卫等方面做出巨大贡献,对韶关、南雄教育捐赠款项达2.5亿元之多。在如何推动教育脱贫、技能脱贫方面,广府人联谊会和广州市技师学院理念相同、志向一致,共同发起了旨在“维系桑梓,资助后学”的技能扶贫行动。广府人联谊会资助珠玑巷后裔贫困子弟入读广州市技师学院,双方共同培养兼具广府文化素养和过硬专业技术的优秀高技能人才。培养一人,就业一人,脱贫一户,让共同富裕成为朴素追求和现实可能。

(二)馆室班融通的中观培育机制

“馆室班融通”即指由广府班渗透到学校羊城工匠馆,与广府文化大师室结合形成的融通培育机制。馆、室、班分别代表学校教学与学生学习的不同场域或情境。基于法国皮埃尔·布迪厄的场域理论,这种机制的打造是基于对三种不同场域的联结与融合,旨在塑造地域特色文化育人的有序稳定的情景场面,并最终反馈于文化与技能知识的再生产[23]。

1.建设羊城工匠馆

广州市技师学院和广州市总工会、广州工艺美术协会联合打造了羊城工匠馆,与广府人联谊会共建广府文化大师室和广府文化传媒中心。学院在各校区相继建成了广府文化长廊,制定了广府文化传承实施意见,建立健全全方位的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的制度约束和养成教育。将广府文化育人融入到学生日常行为、日常教学、日常技能训练中,推动广府文化进课室、进实训室、进宿舍。组织师生开展珠玑巷文化寻根、举办粤剧欣赏与讲座、举办广府美食文化节等广府文化特色活动100余次,参加师生合计近20 000人次。这一系列举措,都将促使工匠文化中的精益求精、广府文化中的开拓创新等精神内核一并融入到校园文化中,进而实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应然目标,培养源源不断的新时代“广府工匠”。

2.充实大师工作室

技能大师室的技术技能专长是建立在“学科知识与实践知识相互依存、陈述性知识与程序性知识相互融通转换、内隐知识与外显知识有机结合”的基础之上而形成的[24]。羊城工匠馆和广府文化大师室目前共有36名工匠、文化大师率先入驻。广府文化大师室特别聘请了艺术造诣高、社会影响力强、热心中华文化传承的应祚智、吴友优、叶永润、倪慧英、何笃忠等多名广府文化大师驻场坐镇,充分发挥其资源优势,以书法、绘画、粤剧为载体,展开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活动,陶冶学生的审美情操和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进而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助力学院办成人文与技能并重的院校。

3.组建公益广府班

广府人联谊会与广州市技师学院合作进行人才培养是通过设立“广府班”来实现的,丰富而独具特色的“高技能+广府文化”人才培养模式是其重要合作成果。2015—2020年,“广府班”共举办6届,累计招生453人。学生多来自广东广州、湛江、茂名、阳江、韶关、清远、佛山、中山、肇庆、云浮和广西玉林等地贫困家庭的孩子,就读专业涵盖机电一体化、汽车制造、新能源汽车维修、制冷设备运用与维修、市场营销、物联网技术、电子商务、宠物护理等多个热门专业。目的在于帮助广府后裔困难学子通过就读技工院校实现技能就业,进而带动全家脱贫。“广府班”学生除享受免学费政策外,三年的学杂费、住宿费、伙食费全免,每生每月发放生活补贴500元,毕业后100%就业推荐。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