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ICT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 邓小明
摘要:产业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综合职业能力的要求不断提升,专业群课程体系建设作为高水平专业群建设的重点任务和三教改革实施焦点,对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具有重要意义。针对ICT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存在的传统路径依赖、系统性不强、职业能力培养弱化等问题,文章从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底层逻辑入手,构建了“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方向分立、高层拓展互选、顶层综合应用”四层级专业群课程体系。另外,校企双方通过4个维度构建学生职业能力由新手到高素质劳动者的成长路径。
关键词:ICT专业群;专业群课程体系;综合职业能力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1-0039-07
新一代信息技术在各行业的应用,催生了新的劳动就业岗位,产业的转型升级对劳动者的岗位能力有了新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一是智能机器淘汰了重复性、程序化的工作岗位,劳动者将转变为控制者、协调者和评估者;二是生产企业与服务企业的跨界融合,促使劳动者必须适应单一专业能力向多学科融合能力转变;三是劳动者需要适应由规模化生产操作能力向创新创意能力转变;四是劳动者需要由维持性学习能力向持续终身学习能力转变[1]。因此,以培养学生职业综合能力为逻辑起点,对专业课程体系进行重构,从而形成专业群课程体系是必要的。
一、问题的提出
课程是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载体,统领着整个教育过程,也是连接产业群和学校专业群的重要桥梁。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是一个复杂的系统,专业群课程体系中既包含课程标准、课程教材、课程实施方案等静态文本,同时课程开发、课程组织与实施、课程评价等活动又是动态的过程。2019年,《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双高”建设计划,计划中一个重要的建设任务就是构建符合高质量人才培养目标的专业群课程体系。当前,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课程体系构建存在传统路径依赖
专业群的组群逻辑明确了群内的核心专业、近群专业和适群专业,但专业带头人习惯于将单一专业课程体系构建模式简单移植到专业群课程体系中,忽略专业在专业群中的逻辑定位,存在传统的课程体系建设路径依赖[2],构建出的课程体系呈现以下不足:一是专业群课程体系目标不清、定位不明;二是课程体系逻辑结构混乱,课程内容交叉重叠,重复设置共享不足;三是没有从地方产业的实际出发,存在通过新增课程达到将新技术、新工艺融入课程体系的简单操作。
(二)专业群课程设置系统性不强
专业群课程体系具有系统性的特点,目前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存在着系统性不强的缺点。一是各专业都进行了行业企业调研分析,但缺乏课程开设必要性以及上下、前后逻辑关系的充分探讨和论证,课程设置主观性较强。二是缺乏专业的课程开发技术支撑,质量控制不到位。在课程体系开发过程中,受制于专家、时间、成本、专业团队成员数量结构、专业团队课程开发水平等原因,构建出的课程体系整体质量不高。三是课程体系构建缺乏弹性,不能适应就业市场的快速变化,课程内容与学生实际工作相脱节,培养效果滞后。
(三)弱化了职业核心能力培养
产业结构变化间接作用于人才供给侧的专业,学生需要通过高效快速的学习获取职业发展所需的知识和技能。在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中,一是过分强调专业专项能力的获取,而忽略对学生职业发展最重要的职业核心能力,对通识教育和素质教育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3];二是理论课程仍然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导致学生职业能力培养效果不尽如人意;三是课程评价模式单一,以院校教师为主导、以能力为导向的评价作用不明显。
以上这些问题说明,专业群课程体系需要从专业群层面对人才培养理念、课程体系结构、课程内容、教学实施等方面进行逻辑分析和整体重构。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思路
职业教育的价值在于培养学生具备那种不能很快被机器取代的能力,也就是常说的综合职业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包含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专业能力是通过掌握知识和技能获得基本生存能力,而方法能力(如自我控制与管理、计划与决定、评价能力、再学习能力等)和社会能力(如职业道德、人际交流、团队协作、自信心等)又被称为关键能力,即使劳动组织发生变化或者职业发生变更,这种能力使劳动者依然能够重新获得新的知识和技能。
课程体系是指在一定课程观指导下,将课程各个构成要素进行逻辑上的排列组合,使其在动态过程中统一指向课程体系目标实现的系统。我国职业教育课程发展经历了理论与实践并行的课程1.0时代、理论服务于实践的课程2.0时代、理论实践一体化的课程3.0时代,现在课程发展进入4.0时代后,需要关注信息化发展要求以及“基于工作学习”(Work-Based Learning)的特点和规律[4]。职业教育的本质决定了专业群课程和工作之间的紧密联系,工作和工作体系是探究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关键。因此,工作体系不仅是探究职业教育本质的逻辑起点,更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理论依据,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依据必须回到工作体系中寻找。高职ICT(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s Technolgy,信息与通信技术)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应当以学生的终身职业生涯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为核心,以工作结构为框架,以工作过程为主线,在工作任务中整合理论和实践知识,在职业情境中培养学生的实践智慧。
三、ICT专业群课程体系的构建
专业群课程体系是指专业群内课程按照门类顺序排列,是教学内容和教学进程的总和,课程门类排列顺序决定了学生通过学习将获得怎样的知识结构、操作技能,它影响后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基于能力本位的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应当从学生从事的岗位入手,分析岗位群工作所必需的职业能力,以系统化的思维厘清产业链和专业群之间的关系、专业群内各专业的定位,以及专业群对应的岗位群,这是构建专业群课程体系的前提。
(一)专业群组群逻辑
1.ICT专业群对接的产业链(群)分析
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以传感芯片、大数据及云计算资源、人工智能算法为基础支撑的上游产业,以5G下一代通信网络、IPv6、信息安全为传输网络的中游产业,以及以工业互联网、高端软件、智慧城市为场景应用的下游产业,因此,ICT专业群以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上、中、下游岗位群作为组群基本逻辑,专业群对接产业链,如图1所示。
在移动通信技术领域,南宁是国家发改委及中国移动在全国首批开展第五代移动通信网络(5G)试点的12个城市之一。依托落户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以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为抓手,聚焦大数据、云计算、智慧城市等领域,大力推动数字经济发展,整合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发展资源,加快云存储技术、物联网技术、移动互联网技术、5G通信技术、信息安全等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推进人工智能产业化,打造面向东盟的区域性技术高地。在南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中,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包括广西瀚特信息产业股份有限公司等知名软件企业200多家。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目前落地南宁市的重大项目共64个,总投资459亿元,包括中国—东盟信息港大数据中心、浪潮东盟运营总部、中国—东盟(华为)人工智能创新中心等项目,初步形成大数据产业集群以及人工智能产业布局。
2.ICT专业群内各专业逻辑定位
ICT专业群由软件技术、现代移动通信技术、物联网技术、大数据技术、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等5个专业组成,专业群对接南宁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链上、中、下游的关键技术领域,为产业链不同位置的中小微企业培养从事跨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从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态势来看,连接无处不在,计算无处不在,数据无处不在,使得软件无处不在。软件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的灵魂,高端软件开发、工业互联网应用开发、物联网应用软件开发、人工智能开发、大数据应用开发、安全开发以及5G应用开发,这些都是软件技术在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各个领域的深度融合应用。因此,以软件技术为核心专业,以物联网应用技术、大数据技术为近群专业,以信息安全技术应用、现代移动通信技术为适群专业,符合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融合发展的态势。
3.专业群服务面向
ICT专业群对应华为“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如图2所示。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和移动通信专业对应华为“智慧城市马斯洛模型”的第一层,负责培养智慧城市5G移动通信、传感网络等ICT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技术技能人才;信息安全技术应用专业位于模型的第二层,负责为智慧城市网络空间安全保障培养紧缺的信息安全人才;软件技术专业位于模型的第三层,负责培养面向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城市治理及其他智慧产业应用平台开发的应用型人才,为市民提供直接的交互,解决智慧城市系统与市民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大数据技术专业、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人工智能方向)位于模型的第四层,聚焦城市智慧大脑,培养新型智慧城市产业需要的人工智能、大数据领域的高端人才。
(二)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
职业分析是职业教育课程体系开发的重要手段,职业教育课程区别于传统学科课程的核心特点在于进行职业分析[5]。当前,能力本位的课程模式是主流模式,主要特点是从输出端毕业生就业所需要的职业能力来反推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通过开展企业人才需求分析,找到专业群内专业与职业的联系;以专业技术及服务领域分析与归纳作为专业群课程体系构建的切入点,确定相应的岗位群以及人才培养规格与目标;通过对岗位群的典型工作任务进行分析,归纳出岗位群对应的行业企业所需的专业基本能力、岗位专业专项能力及岗位专业综合能力;系统考虑学生的职业能力习得客观规律和职业可持续发展基本需求,提炼出校企共建的专业课程、共享课程、互选课程等。按照职业教育课程开发技术的“十步法”流程,从人才需求与专业调研报告入手,课程体系的构建步骤如图3所示。
1.人才需求分析
从职业分析入手,建立专业群从初级职业岗位到高级职业岗位递进的能力需求层次,以此作为课程体系结构的构建依据,按照从初学者到专家的职业成长规律,在典型工作任务的提取中,需要完成从职业定向任务—程序性任务—蕴含问题的特殊任务—无法预测结果的任务层次进行。具体的典型任务提取过程可以采用实践专家研讨会和典型工作任务调查两种方式进行,最终形成典型工作任务框架和典型工作任务描述[6]。职业分析流程如图4所示。
2.确定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
通过职业分析形成专业群人才培养目标,即紧贴国家战略新兴产业、广西九张创新发展名片和南宁三大支柱产业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聚焦服务广西打造新型智慧城市标杆,服务中国—东盟信息港南宁核心基地、富士康南宁产业园、南宁·中关村创新示范基地建设,培养政治理想信念坚定、践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徳技并修,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在5G通信网络、大数据、人工智能、信息安全、物联网、软件开发等智慧城市高新技术领域有较强的专业技能和明显的业务专长,能从事跨技术领域的产品研发和创新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
3.构建专业课程体系
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属性决定了专业群需要对接地方产业,面向区域产业输送高技能技术型人才,以服务地方产业为目标,以就业为导向,打破学科逻辑的课程体系建构思维模式。从产业链—岗位群—专业群—课程体系的逻辑链条出发,形成“底层基础共享、中层方向分立、高层拓展互选、顶层综合应用”四个层级结构。ICT专业群四层级课程体系结构如图5所示。
“底层基础共享”对应专业群基础能力,整合群内各专业所共同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面向所有专业群学生开设。设置职业素养平台和职业技能平台,其中职业素养平台开设思政人文模块和通用模块课程,思政人文模块开设德育类课程,通用模块开设劳动、军事、职业认知、创业实践等课程;职业技能平台开设信息技术应用、Linux操作系统管理、计算机网络基础等专业群基础课程。通过课程活动,帮助学生初步形成职业认知,掌握职业通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