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背景下专业结构调整路径研究

作者: 杨蕾

摘要: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具有辐射引领、创新网络、动态平衡等特征,对区域职业教育发展具有创新发展与示范效应。目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仍存在专业结构调整引领性不足、关联性不足、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不足等问题。未来应系统谋划、数据赋能、集聚资源、完善机制,推动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专业结构调整逻辑从“适应”向“引领”转变;专业结构调整边界从“专业群”向“专业集群”拓宽;专业结构调整动力从“自上而下”向“上下协同”转换。

关键词: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专业结构调整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1-0052-06

随着经济社会的高速发展,我国职业教育迈入提质培优、增值赋能、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提出优化区域资源配置,推进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构建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随后,教育部等九部门印发《职业教育提质培优行动计划(2020—2023年)》,对高地建设做了进一步部署。继山东、甘肃、江西等省提出“整省推进职业教育提质培优”,江苏苏锡常都市圈、广东深圳、浙江温台、福建厦门、四川成都等地也陆续开启了“合力打造职业教育样板城市”。

作为职业教育的基础,专业是职业教育对接产业结构、知识结构、人才结构与管理结构的最小细胞,也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的重要抓手。如何系统谋划,紧密对接产业升级和技术变革趋势;如何改革创新,提高职业教育的适应性;如何以点带面,全面深化职业教育新发展理念,都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背景下专业结构优化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特征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是以区域为载体、创新为手段、发展为目的的区域职业教育共同体,具有辐射引领、创新网络、动态平衡等特征,这对区域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带来新机遇。

(一)辐射引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功能效应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既是构建国家创新发展新格局的增长极,又是支撑区域人力资源开发和技术创新的增长极。其功能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极化功能,表现为区域职业教育发展质量和水平的提升,即通过创新职业教育发展模式等,优化职业教育结构、质量、管理、服务等要素,来提升其与区域协调发展的适配性。如在专业结构调整中抢占先机,把握产业变革的新方向,战略性布局与产业转型升级相适应的新专业,形成职业教育特色发展的增长点;二是辐射功能,主要体现在增长极的创新能力和技术水平向周边地区及关联产业辐射扩散,进而实现区域发展水平的整体提升。辐射的内容不仅包括资金、人才、技术、制度等有形要素的扩散,还包括创新观念、创新思维等无形要素的传播。比如高地建设旨在“提质培优,以点带面”,目的是通过“东部提质培优,中部提质扩容,西部扩容提质”[1]的实施路径,形成可推广的模式和标准化建设机制,推动中、东、西三个区域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发展,进而带动我国职业教育系统转型。

(二)创新网络: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系统结构

库克(Cooke P.)认为,区域创新系统是多个行为主体形成的创新网络及其制度支撑安排[2]。作为区域创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具有以下几个特征:一是多元主体,即以区域中心城市为载体,聚集政府、行业企业、职业院校、社区、中介机构等多个创新主体;二是资源集聚,高地承载着技术、人才、资金、土地等多种创新资源;三是根植环境,创新活动植根于一定的社会环境,高地创新环境包括影响职业教育发展的行政网络及其制度安排。这三者并非孤立的,而是相互作用、相互依赖:创新主体的多样性能增加交流合作,促进创新资源的流动,进而提升创新效率;而创新资源的丰富性能提升要素碰撞、激发的频率,提升创新的活跃度;宽松包容的创新环境,能促进主体竞争合作及要素聚合裂变,进而形成良性的“场效应”。协调好主体、资源与环境的共生关系,营造良性的创新生态,是激发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创新活力的前提和基础。

(三)动态平衡: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进化机制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并非是静态系统,而是一种“以技术发展与创新为目标的诸多参与者形成的动态经济关系”[3]。具体而言,是由政府、院校、行业等创新主体共同组建,且经制度、技术、信息、资金等要素流动实现动态平衡的的网络系统[4]。例如,在产教互动耦合过程中,产业需求与专业结构形成了动态效应平衡;然而,随着产业需求的多元化发展,原有的平衡不断被打破,促进双边或多边参与者不断调整参与的方式、理念、措施等,促使双方的正负效应不断趋于平衡。这种动态平衡有助于调节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之间的供需关系,促进区域创新系统的不断进化,提高运行的精确性与灵敏度,取得更优创新效益。以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为例。随着信息技术与经济社会的发展,技术赋能产业转型升级,职业教育外部环境逐渐发生变化。新经济、新产业的技术流、信息流、能量流逐渐增加,而传统的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资源逐渐匮乏,职业教育系统效率降低、生态失衡。为了获得更多的发展资源,职业教育创新主体围绕新时期、新经济、新职业,进行物质、信息、能量等资源的竞争,在协同和博弈的过程中新旧专业得到更替,系统的资源控制力、人才培养力、技术创新力和服务拓展能力等得到提升,适应新技术、新产业发展的现代职业教育专业结构逐步确立。

二、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背景下专业结构优化的挑战

随着职业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国建立了相对完备的专业体系,区域产业与职业教育专业适切度不断提高,这大大提升了区域的自主创新能力,带动一大批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陆续崛起,但同时也存在一定问题。

(一)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引领性不足

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具有院校集聚、水平极化、辐射引领等特征,其中最重要的功能之一便是培养新兴产业的领军人才,以人才培养推动产业升级与技术迭代。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紧跟国家的宏观顶层设计与区域产业发展规划,专业结构的适应性进一步提高。以人工智能专业为例。2013年,人工智能相关专业布点仅5个,2015年《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是人工智能专业发展的转折点,2016年相关专业布点数激增至604个,2019年达1197个,较2013年增长240倍[5]。但这种政策导向型专业结构调整模式也存在一些问题,由于教育功能的滞后性与人才成长的周期性等问题,使得职业教育与产业人才需求存在一定的时空错位。例如,《中国制造2025》提出重点发展十大重点领域[6],然而,职业教育相关专业人才培养规模无法适应未来新兴产业发展。据统计,2020年节能与农机装备相关专业全国在校生规模仅800余人,与未来44万的行业人才缺口有较大差距[7]。预计2025年我国电气装备人才缺口将达到500万,信息技术产业人才缺口将达到200万,数控机床和机器人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150万,新材料领域人才缺口将达到100万[8]。可见,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对国家战略性新兴行业创新发展的适应性仍有待提升。作为职业教育改革先行者,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的专业结构调整应在一定程度上“面向未来”和“适度超前”,发挥专业结构调整的前瞻性和引领性,在充分调查产业转型和经济发展趋势的基础上对新兴产业进行超前布局和战略调整。

(二)职业教育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不足

《普通高等学校高等职业教育(专科)专业设置管理办法》规定,教育部负责专业设置的宏观管理,国家行业主管部门、行业组织负责对行业领域相关专业设置进行指导,省级教育行政部门统筹管理,高校根据办学实际和区域产业发展情况自主设置和调整专业,避免盲目设置和重复建设[9]。由此可见,职业教育是一种典型的“跨界”教育,其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有赖于政府、院校、行业、企业等多元主体的协同合作。但从实践来看,职业教育创新主体的协同性仍不足,多元主体的互动博弈机制尚未形成。尽管职业院校为专业结构调整的主体,但其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仍以政府的行政规制为主,加之行业的中介指导作用缺位,企业监督参与人浮于事,导致专业结构调整无法回应经济社会与区域产业发展的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专业结构与产业需求适配性差。部分职业院校对行业和产业的把握和理解不够深入,对专业设置与结构调整缺乏充分的科学论证与市场调研,由此造成专业人才培养的区域性、行业性、职业性不强等问题。其二,对新兴产业人才培养的支撑力不足。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对新兴产业的支撑体现为规模和类别上两个维度,规模不足会导致该行业劳动力供应不足,而类别失衡会导致结构性供给匮乏。随着人工智能行业的高速发展,开设相关专业的院校从2015年的几所增加至2019年的700余所,在规模上满足了行业的发展需求,但仍存在结构性失衡的现象。有学者统计,工业机器人技术专业与智能监控技术应用专业同为人工智能全产业链条的重要组成部分,但开设前一专业的院校是后者的600倍[10],在一定程度上影响职业教育功能的发挥。

(三)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关联性不足

产业高度集聚是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发展的重要特征,这要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集中资源优势,凝聚产业特色,推动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职业院校专业建设走向组群发展、对接产业、特色发展的道路。专业群是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模式的革新与突破,通过空间分布的结构优化和整合重组,打通教育资源流动渠道,“集聚”相关联专业,以便在更大范围实现与课程、师资的共享,让有限的教育资源发挥更大的育人效益。然而,当前我国职业教育专业结构的关联性仍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专业聚集度不高,专业种类繁多,专业间跨度较大,学科关联度弱,专业大类间缺乏沟通衔接,这在某种程度上稀释了专业教育教学资源,降低了专业群的发展水平,不利于专业形成合力、凝聚发展特色。二是院校关联度弱,目前大多数专业群建设仍以院校为单元,围绕校内资源进行整合,这种“孤立”的专业建设模式往往导致区域专业资源分割。由于缺乏总体的区域发展规划,院校各自为政,专业同质化严重。例如,有学者调查广东省5所“双高计划”建设院校的专业设置,发现会计专业设置覆盖率高达100%,占全部专业总数的15.51%;企业管理、金融管理、市场管理、酒店管理、旅游管理等管理类专业覆盖率达80%[11]。而水利、能源动力与材料专业结构等专业布点数则相对较低,这导致专业结构“冷热”两极化,毕业生就业困难与企业用工荒等结构性矛盾并存。

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背景下专业结构调整的理念转型

(一)从“适应”到“引领”: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逻辑转变

作为链接教育链、人才链、产业链、创新链的关键环节,职业教育专业结构调整的逻辑经历以下转变:工业革命时期产业快速发展,迫切需要教育培养大量的高素质人才,满足技术革新对人才的需要,因而催生了“产业—技术—教育—人才”的链接,这是一种被动适应的教育。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技术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技术决定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教育方式,形成了“技术—教育—人才—产业”的关系,这是一种主动适应的教育;随着人工智能时代的到来,我们正步入不确定的时代,“人成了自然界的主宰,自然界的核心地位让位于人和他所创造的技术”[12],职业教育逐渐转向引领型的教育。它一方面适应技术革新与产业发展的需求,另一方面通过对人的型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出“教育—人才—技术—产业”的发展趋势。比如潘懋元先生就提出智能时代应提前谋划机器人的道德教育、情感教育和美育,使之与自然人和谐共处,共同推动社会的发展[13]。作为职业教育的改革者与探索者,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建设应顺应新时代职业教育的发展逻辑,超越传统发展模式,从被动适应到主动引领,通过人的培养引领技术升级与产业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