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应然追求、实然困境与必然选择

作者: 胡万山

摘要:产教融合为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带来了新思路,只有使课程目标聚焦应用型人才特质、课程结构突出应用性导向、课程内容凸显生产实践逻辑,才能使课程建设更加契合应用型大学人才培养目标的要求。然而,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还存在着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思路未落地,实践教学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生产实践知识内容比重较低、前沿性不足等问题。亟需应用型大学厘清课程建设思路,牢固树立课程目标应用型定位;提高实践类课程比例,强化课程结构应用性含量;重整课程内容体系,突出专业领域生产实践需求,促使课程建设能有效支撑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关键词:应用型大学;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课程设计

中图分类号:G7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2-0010-07

课程设计是课程建设最为基础和关键的环节,是课程建设者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制定课程目标、确定课程范围、安排课程顺序、筛选课程内容等一系列过程,是学校课程目标乃至人才培养目标得以顺利实现的重要决定性因素[1]。产教融合是应用型大学开展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在我国深入推进校企合作和产教融合的背景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也面临着新导向、新要求。2017年以来,国家《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都对职业教育校企合作开展课程结构设计、课程内容选择、教学模式创新等提出了新要求、作出了新部署。面对新形势、新任务,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也必须要有新追求、新思路。只有在产教融合视域下明确新时代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应然追求、现实困境和改革路径,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学校课程教学活动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一致,促使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成为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实现的可靠依托。

一、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应然追求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应促使课程建设更加契合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及学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重点在增强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的衔接性、突出课程结构的应用性、强化课程内容的实践性上下功夫,打造应用型课程体系。

(一)课程目标聚焦应用型人才的特质

培养具有较强理论素养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是应用型大学的主要目标,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的载体和培养目标实现的依托,只有使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对接、聚焦应用型人才的特质,才能有效保障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一,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可分为学校整体的人才培养目标、学科专业层面的培养目标、具体课程及其教学的目标三个层次,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目标在这三者之间具有内在一致性[2],人才培养目标需要一系列与之紧密相关的课程目标的支撑,只有使课程目标与人才培养目标紧密衔接、突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要求,才能有效保证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二,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思路贯穿始终。校企合作开展课程建设是提高课程建设质量,促使应用型大学课程建设更加符合应用型人才发展规律的重要举措,应用型大学应跳出“产”与“教”简单结合的传统思维,将校企合作思路调整到课程建设与教学活动等具体人才培养过程中来,以产教双方协同创新打造高质量课程体系。第三,教学活动致力于学生生产实践能力的充分发展。具有较强生产实践能力是应用型人才的重要特征,应用型大学应转变传统“重理论讲授”的教学模式,形成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相匹配的“强实践性”教学模式,构建起“培养目标与行业需求、培养规格与岗位要求、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实践过程、考核评价与能力要素”紧密对接的以生产实践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体系[3],促使应用型大学课程教学活动始终围绕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这一核心目标展开,提高教育教学的精准性。

(二)课程结构突出应用性导向

构建合理的课程结构是课程设计的重要任务。应用型大学应将“应用型”体现到课程结构设计上来,构建应用性课程结构,提高课程结构与应用型人才素质结构的匹配度。其一,课程设计以构建应用性课程结构为宗旨。应用型大学以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办学定位,使得传统“知识本位”的课程结构往往难以适应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只有从整体上转变课程结构设计思路,强化构建应用性课程结构体系,突出学校课程体系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将课程结构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对应起来,才更有利于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培养[4]。其二,课程开设顺序以生产实践能力生成次序为线索。不同类型课程的开设顺序对课程结构体系与学生实践能力发展具有重要影响。学生实践能力发展有其特定的内在规律,构建更加符合生产实践能力发展规律的课程开设顺序,能够使课程教学活动发挥更大的育人效能。应用型大学应依据行业企业人才素质需求,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重组课程结构,推动形成更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素养的课程开设顺序。其三,课程比例构成以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类课程为重点。强化实践操作和实习实训是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的基础性环节,面对我国应用型大学理论性课程比例较大、实践类课程较少的现状[5],应在课程体系建设上兼顾理论教学与实践训练,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和专业实习实训类课程的比例,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育人功能,在促进学生形成较强理论素养的基础上,重点通过实习实训培养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

(三)课程内容凸显生产实践逻辑

合适的课程内容是课程目标和课程结构的根本支点。应用型大学应使课程内容与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相适应,坚持以生产实践逻辑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强化课程内容编排对相关专业领域生产实践需求的适应性。一是课程内容设计体现生产实践逻辑。一般来说,课程内容编排有“遵循知识内在规律”与“遵循社会生产实践规律”两种逻辑[6],具体选择什么样的逻辑组织课程内容应取决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对于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标的应用型大学来说,应更多遵循“生产实践逻辑”,更加关注课程内容与实际工作要求的契合性,以及与应用性课程目标及课程结构的适应性,强化知识内容的应用性特征。二是课程内容编排凸显理论性知识与实践性知识的衔接性。课程内容衔接是课程内容设计面临的重要问题,能否将理论课程、技能课程与实践课程等不同类型课程的内容有机衔接,是课程建设成败的重要影响因素[7]。应用型大学应根据应用型人才成长规律,科学合理地安排不同课程类型及课程内容的编排顺序,使课程内容紧紧围绕培养目标展开,形成一个有机统一的整体,提高课程内容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契合度。三是课程内容紧扣生产实践最新需求。课程内容紧扣生产实践最新需求是培养“适销对路”人才的需要,课程内容能否体现生产实践的最新需求,对于以培养面向生产实践人才的应用型大学来说更具特殊意义。应用型大学应推进完善课程内容更新机制,促使教师及时将相关专业领域的生产实践最新知识及要求引入课程内容,促使学生能够及时了解相应行业的生产实践动态,增强学生对行业和岗位需求的适应能力。

二、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实然困境

在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存在着校企合作思路未落地、实践教学设计不合理、生产实践知识内容不突出等问题,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一)课程建设的校企合作思路未落地

尽管全面深化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已成为应用型大学的广泛共识,但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思路还未完全落地,有待进一步深化。第一,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不深入。一直以来,我国应用型大学校企合作多停留在资源拓展和基地共建等较宏观的层面,课程建设等微观深入的领域合作较少,使得在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还不紧密,突出表现在课程设计、课程教学、课程管理等具体环节上的校企合作程度不一,仅在课程设计过程中会有一定程度的校企合作,在其他环节行业企业则较少参与,还未形成贯穿人才培养过程的校企合作模式。另外,在行业企业为数不多的参与课程建设过程中,还往往处于较为“边缘”的地带,行业企业的意见对课程建设的实际影响不大。第二,课程体系设计仍坚持学科知识逻辑。由于相对落后的课程建设观念,多数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还未摆脱传统观念和思路的束缚,在课程建设中或仍坚持传统的学科知识逻辑,或仅在课程建设的某些环节尝试采用生产实践逻辑,较少在课程建设全过程中推进落实,这既使整个课程体系中理论性课程比例较大、实践性课程比例不足,也使课程内容过于强调学生对系统专业知识的学习、对专业实践能力发展的关注不够,与应用型大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要求不符。第三,学校教育基础资源建设错位。相较于研究型大学,应用型大学的教育基础性资源相对薄弱,有限的办学经费使得学校建设难以全面铺开。然而,一些应用型大学教育基础资源建设与课程建设需求时有错位,突出表现在重学校教学资源建设、轻校外实训基地建设,重高学历教师引进、轻“双师型”教师培育,重学校内部制度完善、轻产教融合制度建设等,难以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提供有力支撑。

(二)实践教学设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要求不匹配

实践教学是培养学生专业实践能力的关键环节。当前,我国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性课程比例较低,实践教学制度还不完善,有待进一步健全实践教学体系、提高实践育人效能。第一,实践教学资源建设力度不够。由于教育观念落后、办学经费有限、学科专业的社会岗位对应精准度低等因素的限制,很多应用型大学的实验室、实训基地、实习场所等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相对薄弱。这使得学生一般很难找到与其专业方向相契合的实习岗位,实习实训的专业对口率低。更有甚者,一些学校实验室还缺乏必要的实验仪器设备,且实验消耗品的补充很不及时,学生实践能力发展缺乏必要的资源支撑[8]。第二,实践性课程开设比例较低。足够的实践性课程比例是实现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保障,但囿于学校重视程度不够、实践教学资源不足、实践教学制度不完善等因素,一些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技能课程、实习实训课程等实践性课程开设比例较低,多数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性课程比例都在25%以内,且西部地区应用型大学的这一比例更是在10%左右,甚至更低[9]。较低的实践性课程比例掣肘了学校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第三,实践教学制度不完善。从实践教学看,我国应用型大学的实践教学体系还有待于进一步完善,突出表现在对实践教学的价值认识不清、实践教学内容体系不完整、实践教学基本条件不合格和实践教学常规管理不科学等方面。多数应用型大学实践教学环节对理论课程表现出较强的依附性,还未建立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一些探索建立实践教学机制的学校,其实践教学也往往内容陈旧、形式单一、校企协同机制缺乏,实践育人效果有限[10]。

(三)生产实践知识内容的比重较低、前沿性不足

生产实践性知识对于培养应用型人才具有特殊价值,但从我国应用型大学课程内容的实际情况来看,实践性知识的价值还未得到应有的重视。第一,生产实践知识内容比重较低。由于传统教育观念与课程改革缓慢等因素的影响,应用型大学理论课程内容中的生产实践知识比重相对较低,难以使学生对生产实践形成较为全面的认识。从整个课程体系来看,公共理论课程所占比例较大,很难安排出足够的时间开设专业课程;从专业课程的具体内容来看,专业课程中生产实践性知识的相关内容较少,更有一些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内容与研究型大学几乎没有什么区别。第二,实用技能性知识内容相对不足。对于应用型人才来说,在校期间掌握丰富的实用技能性知识,无论对于提高自身的专业综合素养,还是对于增强日后工作期间的职业适应能力都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尽管我国部分应用型大学已经开始重视并尝试开设了部分专业实用技能性课程,也有意识地在其他专业课程内容中嵌入相关内容,但整体上实用技能性专业知识内容比例依然较低,使得学生对相关行业生产实践技能及岗位工作要求等相关知识了解较少,难以满足学生实践技能发展需求。第三,学科及行业生产实践发展前沿性知识引入不及时。及时引入学科及生产实践发展前沿性知识,是保持课程内容前沿性,促进学生及时了解最新情况、掌握最新技能的关键。从实际情况看,我国多数应用型大学专业课程内容依然相对陈旧、前沿性不足,一些专业课任课教师一直延用多年前的教案和PPT,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契合专业领域发展前沿的知识较少。

三、产教融合视域下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必然选择

以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的应然追求为参照,针对课程设计存在的突出问题,应用型大学课程设计应牢固树立课程目标的应用型定位,强化课程结构的应用性含量,突出课程内容的生产实践需求契合度,促使课程建设与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紧密对接。

(一)厘清课程建设思路,牢固树立课程目标的应用型定位

产教融合视域下的课程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始终坚持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并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要求开展课程建设,促使人才培养目标更加贴近市场用人需求,课程建设过程中校企合作更紧密、生产实践逻辑更清晰,为课程建设提供正确导向。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