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模式、困境及实现路径

作者: 计龙龙 李丽娟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模式、困境及实现路径0

摘要:应用型本科高校构建基于产教融合基础上的人才培养模式有其特殊性,须探索其基本运行规律,构建良好的生态系统。文章分析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内涵、特点,构建了生态系统模型,分为教育教学、运行机制、支持保障三个生态子系统。同时,由于生态系统内部各要素间耦合度不高、各机制过程化运行不畅、内外部环境承载力不足等结构性矛盾,给其生态系统稳定性造成诸多困境。基于此,提出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实现路径。

关键词: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模式;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2-0022-06

“产教融合”作为高教系统、社会系统、产业系统相互交叉融合的发展方向,包含人才培养、教育教学、科技合作、师资建设、成果转化等多方面的融合内涵,其中人才培养是“产教融合”的核心内涵。早在2017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明确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本科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该文件从国家层面为应用型本科高校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改革指明了方向。

近年来,国家和地方政府相继出台了《现代产业学院建设指南(试行)》《江苏省教育厅关于推进一流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的实施意见》等多部指导性文件,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结合自身特色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和积累了一定的实践经验。但与此同时,该项工作仍存在规范性不高、合作关系不稳定、合作层次不深、持续性不强等问题。因此,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生态系统构建问题的探讨,不仅有助于准确理解新时期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的内涵及规律,也为从系统论的视角来挖掘人才培养的实践路径提供了重要的方法论启示。

应用型本科高校的人才培养,既不同于以学术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研究型大学,也不同于以技能型人才为主要培养目标的职业高校,它是以加强人才供给侧结构性平衡为现实需求的。更进一步说,这种具有强烈现实需求导向的人才培养系统,是应用型本科高校通过紧密对接地方行业、企业,自然形成多方主体互相联系的共生工作系统。于杰佛里·非佛(Pfeiffer)和 R.萨兰基克(R. Salancik)的资源依赖理论认为,“组织需要并可以通过依赖其他组织,获取生存所需要的稀缺、珍贵资源,以维持其存续。依赖是相互的,通过组织间的资源交换与相互作用,从而构筑一个资源关系网,最终走向共生”[1]。要充分发挥该资源关系网的溢出效应,需要以系统的观念理顺关系体系,建立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系统,构建可持续的良好生态。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基本问题分析

(一)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内涵

“生态系统”一词是生态学的概念。生态系统理论最早由坦斯利(A.G.Tansley)1935年提出,是指“在一定时空内各生物个体、种群、群落与外部环境借助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相互依存、相互制约并形成具有自我调节功能的复合体”[2]。而后生态系统理论被应用在商业、社会等其他领域,并形成了诸多分支理论。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则是其在产教融合领域的具体运用。目前,国内学者对于产教融合的内涵界定,以职业高校为主要研究对象,鲜有以生态系统论视角对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内涵进行界定。笔者认为,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是指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目标,在一定区域和发展阶段内,高教、社会、产业系统相关主体互相连接、融合,内外部环境要素彼此影响、渗透,形成不同价值有机体共融共生、自调性强的循环复合体系。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具有以下特征:

一是多样性。该生态系统突破了校企合作的单一主体合作模式,形成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等多元主体要素参与的体系。要素的多样性是组成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 而生态系统则是要素多样性的载体。

二是整体性。该生态系统是一个基于系统的有机结合体,这个结合体包含多个横纵向的层级结合体,不同的结合体及其内部单元相关影响、相互融合,共同构成整体生态圈。

三是动态性。该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生态系统内的各主体成员有着各自的利益诉求,有一定的流动性,利益价值冲突的主体可随时退出,生态圈会补充新的价值主体,形成生态圈的有效闭环。

四是循环性。该生态系统是非线性的,生态系统内各要素起初组建的平衡生态圈会随着要素层次的提升,经历平衡—打破—再平衡的循环状态,以螺旋上升形式推动生态系统良性发展。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模型与结构

本模型基于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内涵特点,以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为核心,坚持多元主体共同参与,把控人才培养全方位、全过程,注重内外部环境要素影响,建立微观、中观、宏观三个生态子系统,通过不同生态子系统之间的互动融合,共同构建一个总体循环生态系统(见图1)。其中,微观生态系统即教育教学生态系统是最为核心的生态系统,直接关系人才培养的成效。中观生态系统即运行机制生态系统确保总体生态系统平稳运行与螺旋上升。宏观系统生态即支持保障生态系统为总体生态系统提供保障功能。通过充分发挥学生主体能动性与促进三个生态子系统联系、融合相结合,以确保总体生态系统模式有效运转。

1.教育教学生态系统

教育教学生态系统作为微观系统,是与人才培养最为直接紧密的生态系统。该子系统从教育教学核心本质出发,考察教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大体可分解为参与主体、教学设计、资源要素等基本单元,这些单元有机联系、相互作用,推动着该系统有效运转。参与主体单元包含政府、行业、高校、企业等多维主体,主要考察多维主体的生态位及其相互关系。教学设计单元包含培养方案设置、专业建设、课程体系、教材教案设计等一系列内容,主要考察教育教学内容的供给侧匹配性。资源要素单元包含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内容,主要考察各种资源要素对教育教学系统的辅助性及助推作用。

2.运行机制生态系统

工程教育认证中OBE(Outcoms-based Eduation,基于学习产出的教育模式)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与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目标具有一定程度的耦合性。其“主张根据学生预期达到的最终学习成果即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目标,来反向设计课程体系即人才培养过程,形成系统性的教学质量持续改进闭环”[3]。从中观层面上来看,要确保总体生态系统的有序自控和螺旋上升,须形成良好的运行机制。运行机制生态子系统可分解为目标管理机制、过程把控机制、评价反馈机制三个单元。目标管理机制单元主要考察围绕人才培养目标各主体参与的组织管理模式;过程把控机制单元主要考察系统在运行过程中,各主体要素因功能发挥、资源流动、利益分配等方面差异所形成的组合模式;评价反馈机制单元主要考察人才培养的成效评价体系及对管理目标、过程把控的评价与改进模式。

3.支持保障生态系统

宏观上,在一定的时间阶段和发展阶段内,总体生态系统内各要素要确保有序运转,进行能量交换、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必然受多种内外部环境因素的作用,生态系统结构会发生动态性变化,这要求组成特定的支持保障生态系统。支持保障生态系统主要包括应用型本科高校内部环境生态单元和应用型本科高校外部环境生态单元。学校内部环境生态单元主要考察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的教育理念、发展状态、治理效能、文化建设等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应用型本科高校外部环境生态单元主要包括国内政治、经济、文化建设等形成的社会大环境对于生态系统的影响。

二、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面临的困境

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影响着生态系统的良性发展。生态系统结构的稳定性,既包括横向上生态系统子系统内部各单元的相互连接、互为融合,又包含纵向上由内到外生态子系统间的互相影响、彼此融合。当前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在开展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中存在的规范性不高、持续性不强等表象问题,实质是由生态系统的结构性矛盾所引发,并呈现以下三个方面的困境。

(一)生态系统各要素耦合度不高

根据生态系统的相关理论,生态系统内各要素因其功能不同、要素间的互动作用力不同,其所处的生态位也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要素所处的生态位及其变动情况影响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各要素耦合度不高表现在要素的主体动能不足、教育设计针对性不强、资源要素利用率不高等三个方面。在主体动能上,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主体要素为政府、行业协会、应用型本科高校、企业等所对应的生态位及其互动关系不协调。如应用型本科高校与企业作为核心主体,高校较企业在融合意愿上更为积极,企业所处的生态位相对弱化,影响互动关系的持续性;行业协会主体参与度较低,生态系统内缺乏信息共享、指导监督平台,加大了系统运行成本。在教育设计上,教育教学生态系统呈现专业设置与区域产业发展、课程体系与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与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师资结构与学生素质要求等相关要素的不匹配。在资源要素利用方面,资源要素融合大多停留在共建实习场所、共享物资设备等浅层次的合作上,资金、技术、设备、信息等资源要素全方面的融合度不够,各类资源利用率不高。

(二)生态系统各机制过程化运行不畅

生态系统结构各要素及其运行方式根据特定的时空特点有其运行规律。系统内的要素如调整其功能或退出系统,则会造成对系统运行时间与成本的消耗,故生态系统要建立有效的运行机制。生态系统机制过程化运行不畅表现为管理机构不健全、运行模式深度不够、评价机制不完善等三个方面。由于政府、行业等主体对于产教融合缺乏具体的操作细则和指导标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工作仍处在不断探索阶段。大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牵头组建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圈缺少多元主体参与的议事决策管理组织或管理权限,无法有效明确主体要素的权利、义务、监督、保障等内容,难以从顶层设计上形成人才培养工作的合力。在运行模式上,部分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模式“缺乏将政府、企业、高校、行业、社会资源整合联系的系统化平台思维,无法实现真正的深层次产教融合”[4],在实践平台建设、“互联网+”技术运用、学生“双创”能力培养等方面的改革举措不足。此外,对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表现为高校以结业考试、毕业设计等为主的单方面定量评价,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缺多元主体的参与,难以形成对培养目标与过程管理的有效调控。

(三)生态系统内外环境承载力不足

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的有效运行需要良好的环境承载力作为保障。不同应用型本科高校所形成的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因受到高校自身内部环境以及高校外社会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的承载力也会不同,超过一定的承载力,则会影响生态系统内部结构的稳定性。从应用型本科高校自身环境来看,受办学资源、师资队伍、学科建设、学生状况等多种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对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的理念不清、融合动力不足、自身学科专业发展受限、学校内部治理效能不高等情况。从应用型本科高校外部环境来看,政治环境生态方面,国家虽出台一系列宏观支持政策,但在有关企业税收优惠、政府监管、行业协会支持等具体政策落实上缺乏可操作性细则。由于受产业政策导向、城市经济发展状况以及产业人才规模等因素影响,地方应用型本科高校存在地区产业与学科专业匹配度不高、产业人才吸纳能力与专业人才就业竞争力不平衡等问题。教育文化生态方面,以学科评价主导的高等教育评价系统使得应用型本科高校无法将更多的精力放在产教融合人才培养上,产教融合的教育文化生态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构建的路径

应用型本科高校产教融合人才培养生态系统建设应基于系统模型内,聚焦应用型本科人才培养这个根本问题,贯彻融入OBE工程教育理念;聚焦生态系统结构性问题这个现实困境,注重生态系统结构的功能性发挥;聚焦特色融合这个改革发展重点,建立生态系统横纵向的有序机制,以实现生态系统持续稳定运行。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