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养本位视阈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与实践思考
作者: 潘政彬
摘要: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是知识、能力、素质三者构成的完整目标体系。课程是人才培养的基本单元和载体,理应在促进知识、能力、素质融合发展上发挥积极作用。知识、技能本位的课程观,割裂了知识传授、技能习得、素质养成之间的有机联系,无法有效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文章立足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视角,提出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理念,强调知识共性、能力特性、职业发展属性的融合发展。研究表明: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聚焦学生全面发展、终生学习能力、职业能力、工匠精神为旨归的“四位一体”的理论逻辑内涵。在此理论逻辑关照下,构建综合育人的课程目标,组建异质交互的课程主体,整合跨界融合课程资源,推进开放交融的课程实施模式,构建多元课程评价体系,是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实践应然举措。
关键词:体育高职;课程;素养;理论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2-0071-07
2019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体育强国建设纲要》,明确提出到2035年体育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十四五”规划也对体育产业发展进行了系统谋划和顶层设计,由此带来了体育职业人才的大量需求。体育高职院校是培养体育职业人才的主阵地,也将迎来更大的发展空间。如何培养受市场欢迎的高质量体育技术技能人才,需要统筹专业定位、师资队伍建设、课程建设、实习实训基地等多元要素,其中,推动高水平的课程建设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目前,我国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过程中既存在一些制度性壁垒,又有理念上的问题,具体表现为优质课程资源不足、课程内容偏学科性、培养目标重技能导向性、课程标准缺乏市场性、课程组织模式较为传统、课程评价模式相对单一等,导致的结果是:学生只掌握了显性体育技能,而缺少道德品质、人文情怀、创新意识等隐性能力和素养,与现代社会对人才需求的技能专业性、能力综合性和发展可持续性之间的矛盾凸显,严重制约了现代体育职业人才培养质量。因此,新时代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以新的课程建设理念为统领,推动课程改革,构建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相统一的课程建设新格局。笔者提出“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和应然举措,旨在推动体育职业人才培养过程中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等要素的协同发展,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统一。
一、职业教育视域下素养本位的基本内涵
就职业教育而言,研究素养本位需要结合职业教育属性、职业发展共性和专业特性等多方面内容,围绕职业核心素养旨趣,清晰界定素养本位的基本内涵。从国外研究来看,“核心素养”(Key Competences)一词最早出现于2005年经合组织(Organization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OECD)《素养的界定与遴选:行动纲领》中,定义为“覆盖多个生活领域的,促进成功的生活和健全的社会的重要素养”。美国主张的核心素养主要指所有学生或工作者都必须具备的能力,强调的是21世纪的工作技能及核心竞争力(21st Century Skills)。日本、新加坡则采用了“关键能力”(Key Skills)或“核心技能”(Core Skills)的表述方式[1]。我国学者林崇德将核心素养界定为个体在教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适应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2],是知识、技能和态度的集合,具有可迁移性和多功能性,是每个人发展自我、融入社会及胜任工作所必需的能力[3]。徐国庆把职业核心素养分为通用型和职业型两类,分别对应自主发展、社会参与、文化素养的通识类课程以及职业角色、工作胜任、生涯发展的专业型课程[4],职业核心素养是一种多层级、跨学科和时代性的综合能力,是体现人全面发展的“个体需求”。基于上述研究结果分析,素养本位教育理念体现了职业发展时代性、人的发展全面性、教育生态性的深度融合,其内涵至少包含以下三个方面特征:一是实践性。高级汉语大辞典关于“素养”一词的解释是:由训练和实践而获得的技巧或能力[5]。因此,素养的形成需要结合具体实践情境,并体现在工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和整个工作过程。二是综合性。“素养”作为一个多层次、立体式概念, 既包括专业知识、技术等显性要素, 也包括职业道德、行为品格等隐性要素,综合了学生就业和发展所需的各种知识、技能、经验、态度、价值观等多种要素[6]。三是人本性。“素养本位”强调以人为本的发展观,追寻育人综合性、终身化的本位之说[7],体现对“完整人”培养的关注。参见表1。
素养本位是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与职业可持续发展的视角出发,强调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融合发展,赋予了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新的内涵。因此,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要将促进职业核心素养形成作为课程建设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宿[8]。在体育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过程中,既要完成体育知识和技能传授,还要整合学生各类能力发展,更要引导学生品行和德性的养成[9],形成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协同发展。
二、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
在课程建设实践中,首先需要解决三个元问题,即为什么建、建什么、怎么建,涉及到课程目标与价值、课程内容与组织方式、课程实施与评价等要素。2014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首次提出核心素养概念,意味着突出素质培养已经成为我国各类型教育培养目标的发展方向。由此带来了职业教育课程建设逐步实现从关键能力向核心素养的基本理念转变、职业能力到职业素养的核心内容重构、能力教育到素养教育的实践超越[10]。因此,素养本位下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应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为逻辑旨归,发挥课程育人的多元功能,突出知识、技能、能力、品德的协同发展。本文依据高等职业教育兼顾“教育性”和“职业性”内在属性,从素养本位出发,聚焦人的全面发展、终生学习意识培养、职业人才培养模式、职业精神价值内涵四个维度,构建立德树人、终生学习、产教融合、工匠精神“四位一体”的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理论逻辑,实现课程建设的目标性、生态性、职业性和价值性的内在统一。见图1。
(一)立德树人:课程建设的目标导向
党的十八大首次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确定下来,体现了新时代我国各类教育发展的性质、功能、任务和目标。高等职业教育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一种类型,具有职业性和高等性的双重属性,既承载着为社会经济发展培养劳动者,更需要发挥其教育功能,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时代新人,反映了立德树人的本质内涵和价值意蕴。体育作为一门身体表现艺术,一直以来都是以专项技能表现水平判定体育素养高低,重视“体”而忽视“育”,导致社会普遍对体育人整体素养的认同度不高。体育教育不单是育体,还要育心,更要育德。“育”才是教育的价值旨归。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人,人是教育的产物”。因此,必须要重塑体育人才培养观,把立德树人作为体育高职院校教育教学的根本任务。从课程角度来说,立德树人首先体现在课程目标层面。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融入各科课程中,充分发挥课程在立德树人中的载体作用,即把立“德”贯穿于体育知识传授、体育技能培养、价值观塑造等各个方面。2014年3月,教育部印发《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提出课程改革的意义和总体要求,为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确立了目标和方向。因此,在课程实施层面,必须把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有机统一起来,既要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主渠道作用,更要深挖体育专业课程思政元素,结合优秀运动项目文化、体育名人、夺冠案例等,强化思政教育,激发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引导学生顽强拼搏、奋勇进取、永不言败的价值追寻。在课程评价层面,按照“以德为先”、“德技并修”的实施原则,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思想。目前,体育高职教育过度重视体育技能发展评价,对学生思想品德、心理素质、行为态度等人格特质教育评价有所忽视[11],不利于学生全面发展。树立人的全面发展评价思想,不是追求面面俱到,而是有重点、有方向、有目标地推动新时期体育职业院校课程评价体系建设,真正实现课程的综合育人功能。
(二)终生学习:课程建设的生态导向
终生学习的概念,最早出现于20世纪70年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关于成人教育发展的报告》一文中,但没有形成一个各方认同的完整定义,最终在1994年于罗马举行的首届世界终生学习会议上,由欧洲终生学习促进会提出并经罗马会议同意,确定终生学习的定义[12]。从终生学习的主体、过程和性质来看,首先人是终生学习的主体,每个人的认知能力和批判精神都需要通过终身学习来不断建构。其次,终生学习贯穿于人的全生命周期,学习过程是伴随人的一生而存在。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就体现了朴素的终生学习思想。最后,终生学习是个性化学习,是依据人的个性发展,有选择性地进行自主学习,不断提升人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人类进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接受终身教育、发展终生学习能力、适应学习化社会发展要求,是促进人正确、持久、全面发展的重要因素,终身学习将是未来社会的一个重要的特征[13]。在我国,接受终生教育、提倡终生学习已成为国家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战略举措,国家从创新机制和体制层面促进终生学习理论与实践的深入发展。2019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把推动全民终身学习作为中国教育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因此,就职业教育而言,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迁移能力和终身学习的自觉意识和习惯是高等职业教育的核心内涵[14]。课程作为重要的育人载体,既要考虑不同教育的衔接性,也要考虑为终生学习奠定基础,理应从课程定位、课程功能、课程评价方面引导学生树立终生学习思想,培养终生学习习惯,真正成为终生体育的实施者和践行者。从理论角度分析,需重点把握几方面内容的转变:一是培养定位从规格化向多样化转变,立足学生个体需求,结合教育要求深度、学生知识维度、职业发展广度,以生为本,因材施教;二是从 “维持性学习” 向“创新性学习”转变[15],深度引导学生创新创业,体现教育方式的时代性;三是从单一的知识评价向知识、能力、素质综合评价转变,体现评价指标的多元性;四是从单一的学校资源向学校、社会、企业的联动教学资源转变,体现教学资源利用的综合性。
(三)产教融合:课程建设的职业导向
产教融合是职业教育供给侧改革的重要举措,是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理论导向。近几年,国家有关部门陆续发布《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旨在进一步突破“产教融合”的体制与机制障碍,形成多部门参与、多主体实施的新型“产教融合,校企一体”的职业教育培养模式。从课程角度来说,推动产教融合的课程建设需要回答三个问题,即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逻辑条件和逻辑结构。第一,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是什么,即为什么要这样设计课程?课程是教育的重要载体,反映了教育理念和目标。职业教育关注实践育人导向,因此,体育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逻辑起点必然要契合“产教融合,工学结合”育人模式,突出多元主体协同育人的特色。第二,课程建设的逻辑条件有哪些,即课程建设需要什么样的背景和条件?产教融合具有跨界性,能否满足不同主体的利益追求和价值诉求是融合成败的关键。从课程层面来说,首先,开放性是课程建设的第一个逻辑条件。课程建设要突破传统体育课程逻辑定式,强化以体育知识传授为基础、以体育技能习得为导向,以职业素养形成为目标,统筹专业与产业、行业、企业、职业之间的关系,构建具有跨界性质的课程目标、内容和组织形式。其次,自主性是课程建设的第二个逻辑条件,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课程组织的自主性。课程组织涉及教师、学生、教材、场地等多个要素,突出课程组织的自主性,就是强调学校在课程组织中的主体性和能动性,通过高效统筹学校、企业、行业等多方资源,实现职业课程结构和功能的内在统一。二是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形成。要以“产教融合”为突破口,打造真实的体育教学场景,突出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实施策略,促进学生自主探究知识、磨炼技能、培育素养。第三,课程建设的逻辑结构怎么样,即课程内容与层次是什么?新时代高等职业发展的诉求,需要课程在目标定位、功能延伸和评价维度等方面创新发展。课程目标层面,从单一的体能技能传授向知识、能力和素质协同发展的目标转变,体现培养目标的综合性;课程功能层面,在强调课程育人功能的基础上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和适应性;课程评价层面,把企业纳入评价主体范畴,体现评价主体多元性[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