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卫生危机下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构建

作者: 张剑峰 高绪秀 秦志军

摘要:公共卫生危机影响下,“线下+线上”的混合体育教学方式已然是保证“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必要选择。危机之下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教学方式的转变会带来适应性及健康性等现实问题。现行的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存在线上课程资源匮乏、线上线下不兼容、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不足、教学载体环境不畅、课堂限制等问题。面对公共卫生危机之下新的教学方式,要对体育课的指导思想、课程目标、课程内容等进行重新梳理,转变传统思维,做好线上课程资源储备,完善线上教学系统,提升教学环境及教师信息化素质,确保公共卫生危机下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顺利、高效、高质地进行。

关键词:公共卫生危机;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构建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22)12-0078-05

2019年底爆发一直持续到现在的全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1]疫情,给人们的生活、工作、学习等各方面都带来了重大影响。特别是注重人与人之间现实场景交互的教育事业更是首当其冲,让我们不得不考虑公共卫生危机下的体育课教学模式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及构建。

2020年2月,针对新冠疫情对高校教育教学造成的影响,教育部印发《关于在疫情防控期间做好普通高等学校在线教学组织与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采取政府主导、高校主体、社会参与的方式,共同实施并保障高校在疫情防控期间的在线教学,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明确提出要立即制定疫情防控期间在线教学实施方案,提高教学效率,保证教学质量,完成教学任务。2021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推动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的意见》为现代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定下了基调、指明了方向。

作为职业院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体育课肩负着职业院校学生的健康教育之责,一定要积极做好应对公共卫生事件冲击的策略,重新梳理、创新、构建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体育课的健康本色,为学生做好应对公共卫生危机事件的健康辅助。

一、相关研究情况

在我国,线上+线下教学模式已开展多年,但由于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技术环境的欠缺及体育教学的特殊性等因素,使得其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都相对缓慢,教学效果也不尽如人意。2017—2018年,教育部认定的国家精品体育类慕课仅有11门,占比仅为0.85%[2]。2020年因新冠疫情,线下体育课教学的开展受阻,使得线上体育课教学获得快速发展,依托国内相关视频直播APP和教育平台实施体育课线上教学,已然成为重要的教学手段和形式。但同时也暴露出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如课程资源匮乏、线上教学系统漏洞频现、教师线上教学经验不足、教师与学生互动不畅、课程效果评价体系不完善等[3-4]。王鹏认为,新冠疫情影响下,高校体育教学改革面临教师教学思想观念、师资力量和结构、教学方式的困境。因此,高校要不断增强师资力量,优化师资结构,同时教师要积极转变教学思想观念,运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式,提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解决教学改革中存在的困境,为学生提供更加优质的教学服务[5]。张得保等针对目前线上教学存在的体育项目课程匮乏、体育教师线上教学能力不足、体育课程计划难以线上化、学生锻炼环境受限等诸多问题,提出应对策略:加强体育课程资源开发,对体育教师进行系统化的信息化教学培训,统筹安排教学进度,坚持体育锻炼为体育教学主线,利用多平台、多渠道、多手段确保线上体育课程教学的交流渠道顺畅[6]。姜玉红则通过分析当前我国高校公共体育课程在线教学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提出从课程体系、技术环境、管理制度体系和培训体系等4个维度建设高校公共体育在线教学机制的路径[7]。陈跃辉、王以伍提出信息化教学遭遇的困境有:打乱原有教学计划;实践活动无法开展;提升教学质量的难度增加;传统教学观念影响根深蒂固等。这些都会对线上教学形成巨大的阻力,但线上教学已成为形势使然。新冠疫情将会成为体育课线上教学进程加快及完善的助燃剂,加速推进线上教学在体育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扩大化[8]。

二、公共卫生危机给体育课教学带来的现实问题

(一)学生心理问题

公共卫生事件普遍具有突发性、紧急性、危险性和结果不可测性等特点。当公共卫生事件危机发生时,人们往往会出现恐慌、焦虑、担心和抑郁等心理应激反应,甚而可能会演变成焦虑型障碍、抑郁性障碍、恐怖性障碍、强迫性障碍、疑病性障碍等心理问题。截至2020年,全国共有职业院校1.15万所,在校学生2857万人,其年龄基本处于十五六岁至二十一二岁之间,心理恰逢青春期或成年早期——敏感多变、捉摸不透。该群体认知能力、识别能力和判断能力有限,同时缺乏相应经验,故此不能正确地、客观地进行风险评估,也就难以通过有效的方式、方法和手段在心理方面进行自我保护和自我调节。

(二)教学方式转变带来的适应性问题

公共卫生危机影响下,为了实现“停课不停教、停课不停学”的教学目标,体育课教学信息化2.0,即“互联网+教育”的线上教学方式已然成为必须依靠的重要方式和手段。体育课教学一直实行的都是教师现场讲、学生现场听,教师现场示范、学生现场模仿,学生现场练习、教师现场纠偏的现实场景教学。有了现场环境的支持,体育教师对于各种辅助教学器材也能够信手拈来、灵活运用。线下教学实行的是“人—人交互”,线上教学实行的则是“人—机—人交互”。相比于线下教学,线上教学多了机器作为传播媒介。线下教学向线上教学转变,体育教师首先要面对教学场景的转换,其次是面对的第一直接对象由人转变为机器,第三是教学实施需要借助第三方软件平台的辅助传输。也就是说,体育教师的视觉对象、实施手段、操作工具都发生了变化,需要重新适应。学生面对新的变化也需要进行重新适应。

(三)教学方式转变带来的健康性问题

体育课原是一门动态课程,公共卫生危机之下采用的线上教学方式,使得体育课由动态向静态方向转变。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发布的《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20年3月,中国网民的人均每周上网时长为30.8个小时,较2018年底增加3.2个小时。移动数据和分析公司App·Annie发布的《2022年移动状态报告》显示,中国用户使用手机时长平均为每天3.3小时。公共卫生危机下推行的“互联网+教育”的模式将大大增加学生使用手机或电脑的时间。而长期长时间地使用手机和电脑,会给人的身心带来巨大的负担,造成的疾病有颈椎病、腰椎病、驼背、腕管综合征、腱鞘炎、脸颊下垂、干眼症等身体疾病,以及抑郁、神经衰弱、焦虑等心理疾病。由此可见,线上教学方式带来的健康问题不容小觑。

三、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现状分析

第一,项目单一,内容陈旧。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基本都是遵循全国体育教学大纲而设置的,因此职业院校体育课程项目的开设也大同小异,都是以基础项目为主,尤其以足球、篮球、排球三大球类为主。教学内容包含有理论部分和技术部分,其中,理论部分内容有:项目起源、发展史、国内发展情况、代表性赛事、重要组织机构、场地及器材介绍、竞赛规则、裁判法;技术部分内容有:基本技术和战术。

第二,体育课缺乏“职业性”。职业院校所开设的专业课程具有相应的职业属性,人们在从事相应的工作时对身体特定部位的使用频率、力量支撑、姿势保持等都有要求,可以说专业工作的开展需要专业的身体素质作保障。职业院校培养人才的理念突出的是“职业性”——以学生未来职业特点进行专业培养。体育作为职业院校的一个学科,理应紧跟时代步伐,进行适时改革、创新。然而,目前我国职业类院校的体育教学及课程仍普遍以普适性体育及普通专项体育课程为主。

第三,线上体育课程资源匮乏且缺乏适用性。虽然近两年线上体育类慕课资源有所增加,但相对全国1.15万所职业院校的体育课而言还是十分匮乏的。

第四,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兼容性差,教学计划难以并轨。目前,职业院校的各体育项目课程计划都是基于现场场景教学制定的,基本都是按一学期或一学年的时间为单位,整个教学内容都分嵌入每一节体育课堂当中,每一堂课又划分为开始部分、准备部分、基本部分、结束部分。所有教学内容通过课堂的划分与课堂的联结依序进行、循序渐进。公共卫生危机的突然出现,被迫转换原本的体育教学场景,破坏了原本体育教学计划内容的实施条件,打乱了原有的体育教学计划。新冠疫情反反复复,线上教学+线下教学依疫情情况混合使用已是必然。现行的教学计划基于线下场景,尚未完成线下、线上的兼容,无法满足线下、线上方式随时切换,也就没法做到线下、线上并轨同行。

第五,体育教师信息化教学素养及能力欠缺。职业院校体育课程一直以来都偏重于项目技术方面的教学,注重的是人人交互现场场景,具有强烈的现场互动性要求。体育教师平时都以线下教学为主,对于线上教学的熟悉程度低。另外,体育教师在校时大多以专项技术教学及训练为主,对于线上教学方面的知识储备存在缺陷。大部分体育教师缺乏线上信息化教学的素养及能力,对于体育课程教学的信息化教案设计、APP及软件系统安装、学生线上组织和管理、辅助器材使用安排、师生互动交流和答疑、课堂质量监控管理、学生体育课考核等环节都出现了不少问题。

第六,体育课教学载体有待进一步加强建设。体育课线下教学与线上教学的实施载体分别是场地资源与技术环境,离开载体,一切教学手段都将无计可施。对于线下体育课而言,目前的职业类院校体育课项目开设有限,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场地条件的限制。再加上管理上的原因,使得很多场地,尤其是需要耗费管理成本的场地,除了体育课使用外,平时对于学生体育锻炼使用也开设了很多条件,甚至不对学生开放。对于线上体育课而言,由于之前并未着力于线上教学系统平台、网络环境、终端设备的搭建,导致实行线上教学时出现直播课程卡顿、系统无法登陆、视频资源缺乏、第三方平台功能缺失甚至系统崩溃等问题。

第七,短时间内的灌输式体育教学方式难有成效。高校体育教学方式一直都是大纲要求什么,学校开设什么;学校安排什么,教师就教什么;教材怎么说,教师就怎么讲;考试考什么,学生就学什么。这是一种灌输式、填鸭式的方式。根据《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要求,普通高等学校的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四个学期共计144学时)。根据此要求,目前高校每学期的体育课教学时间偏少。体育运动讲究的是熟能生巧,一项运动技术的掌握需要大量的练习积累。不足的课时内既要求教师教完一门运动所有的技术内容,又想要学生掌握并熟练地使用,这是极其困难的。

第八,体育课堂之外无体育。一直以来,体育教学除了课堂教学之外,非任务性的课外体育活动组织、体育社团建设、体育社会实践等容易被束之高阁。就拿学校运动会为例,职业院校的体育课程设置一般以球类、体操类、武术类项目为主,但学校运动会却几乎都是以田径类项目为主,这就产生教学内容与比赛内容的脱节。另外,学校除了每年一次的运动会之外,关于教学的体育运动项目几乎再无全校性质的比赛,哪怕是相关的活动组织也是屈指可数。缺乏有效的环境刺激及烘托,职业院校的体育教学难以发挥功效。

四、关于职业院校体育课教学模式创新与构建的对策

(一)树立正确的指导思想,落实践行体育课教学的根本目标

任何教学模式的实施都需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作为教学活动结构框架和活动程序的靶心。只有目标明确,方能确定方向,才能使得一切教学计划、活动、内容、方式手段有着力点。体育课教学要树立并坚持以人为本的思想。体育教学的三个根本目标:一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体育锻炼中去,通过体育运动的方法增强身体素质;二是培养学生坚持体育锻炼的习惯,保持良好的身体健康状态;三是通过体育课教学的方式教授学生正确的、科学的锻炼方法。其他的如提高体育欣赏水平、培养意志品质和拼搏精神、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等,都是通过这三个根本目标来实现的。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