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技术融合下革命传统教育的课堂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房凤娜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初中阶段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刻,对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至关重要。这要求学校要坚持德育为先,将革命传统教育有机融合在各个学科及日常教育中。统编版六册语文教科书均有红色经典作品入选,反映了党带领人民浴血奋战、自力更生、解放思想、自信自强、守正创新的奋斗历程。通过学习红色经典作品,学生可以深入领会革命英雄不屈不挠的生动形象,提高人文素养、浸润良好德行。如何使红色作品的教育价值得到充分发挥,语文教师应该如何教,学生又要怎么学,才能更好地体现“立德树人”的使命要求,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

关键词:多技术融合;革命传统教育;红色经典;课堂教学

一、学什么决定怎么教

统编版教材中收录了30多篇革命传统教育类的篇目,这类作品具有强烈的思想性和教育性。但因所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如果在课堂教学中不能始终牢牢把握革命传统的核心、精准引导红色基因的植入,往往会事倍功半,影响学习效果。以下“六个要”值得注意和把握。

1. 要更好地认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名著导读《红星照耀中国》真实客观记录了共产党和红军给中国农村带来的巨变,翔实报道了红军长征,一经发表就在全世界引发“红区热”。柳青的《创业史》以20世纪50年代土改运动中的矛盾冲突为主线,塑造了一批栩栩如生的农村各阶层普通劳动者的人物形象,雄辩证明了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很难走好共同富裕的集体化道路,翻身农民就不能开始真正的“创业史”。学习此类课文,要注意引导学生着重领会那场变私有制为公有制的革命中人们的思想心理变化,从而更好地认同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让学生理解没有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就没有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深刻道理,夯实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思想根基。

2. 要更好地树牢共产主义理想信念。作为活动探究篇目,教学《沁园春·雪》可通过师生互动、小组探究和多媒体辅助,上下阙分别通过祖国大好河山和历朝英雄人物的铺陈,引出“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这句气势逼人的结句,引导学生领会奠定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之后的毛泽东正欲东渡黄河大展宏图的那股信念和自信。教学这类篇目,要结合百年党史进行革命理想教育,给学生讲清楚只有社会主义才能救中国,只有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更好地服务民族复兴和强国建设,增强学生“四个自信”,特别是文化自信。

3. 要更好地领会以人民为中心的立场。教读课文《纪念白求恩》,通过白求恩事迹树立了一个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道德楷模,那种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生追求正好契合我们党一贯坚守的人民立场,毛泽东同志因此号召全党向白求恩同志学习。《周总理,你在哪里?》这首诗满怀深情地赞颂了周总理为中国革命和世界革命鞠躬尽瘁的崇高品德。教学这类篇目,要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是为人民谋幸福、为民族谋复兴;领会以人民为中心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政治立场,引导学生把为人民和民族的永续发展作为精神追求,不断增强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的自觉性和使命感。

4. 要更好地传承革命斗争精神。自读课文《梅岭三章》不为旧体诗格律所缚,不在语言上刻意雕琢求工,朴实明快地展示了诗人为理想和自由献身的情怀、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誓与敌人血战到底的大无畏精神和为革命英勇献身的崇高境界。教读课文《人民英雄纪念碑》通过瞻仰活动顺序、纪念碑空间顺序以及历史逻辑顺序,全面系统勾勒出不同时期人民革命的斗争历程,为教育一代代青少年提供了丰富的精神资源。教学这类篇目,要让学生感悟到,党在长期奋斗历程中,敢于直面挑战,勇于担当奋进,培育形成了系列精神谱系,对于推动中国革命、建设、改革事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要引导学生铭记“人民英雄永垂不朽”传达的时代精神,激励他们助力建设更美好的未来。

5. 要更好地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教读课文《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从历史、现实、未来三个维度表达了对祖国深切忧虑、满怀希望的感情。自读课文《灯笼》以“灯笼”为主线,从文化、情感等多种角度表达灯笼对于自己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表达了作者愿为国充当“马前卒”的意志和热情。报告文学《谁是最可爱的人》传神描写了当年志愿军浴血奋战的场景,这篇曾经感动全中国的英雄赞歌在2021年上学期被统编版新教材重新编入,国家认定这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最生动的教材。教学这类篇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和平来之不易、英雄难能可贵、民族值得骄傲,进而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

6. 要更好地赓续艰苦奋斗传统。《“飞天”凌空》是一篇出神入化的人物特写,全文以500多字篇幅巧妙捕捉到跳水冠军吕伟最后夺冠的那一刹那,生动展现了中国跳水姑娘夺取冠军时的完美表现,表现出中国运动健儿为国奋斗的拼搏精神。教学这类篇目,要引导学生认识到:我们的伟大事业是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勤劳、智慧、勇气奋斗的结果。要鼓励碰硬气质和创新思维,将艰苦奋斗传统与时代发展相结合,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的创新进取型人才。

二、怎么学影响怎么教

《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鼓励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推动教育内容的更新、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教学管理的优化。在警惕技术手段可能带来的诸如学习碎片化、忽视人文关怀等负面影响的同时,根据我校目前的智慧课堂实践,多技术融合的教学手段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全校推进信息技术2.0。利用“互联网+”研修平台,构建起以学校为中心、全员参与的教育教学创新模式,通过区域信息技术协同优化课堂教学。在现有课堂基础上,教师需要深度融合多种信息技术,或以内容组织为主,支持个人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或营造逼真的学习环境,强调学生的参与和体验;或注重小组协作与建构,助力学生自主学习。通过信息技术2.0实践,课堂上可较好地实现学生主导的、定制化的探索性教学、翻转课堂或是自研教学模式,课堂外还可实现教学资源共享,包括视频课程、在线讲座、互动讨论等,以及教师研修的线上化。

二是用好希沃课堂。希沃的强项在于多媒体展示和互动教学,不仅用于传统的课件展示,更主要的是支持智能笔记,以及资料检索、素材加工、思维整理等同步课堂功能。通过录屏软件展示图文,实现情境化导学,激发教师深度参与学科教研活动的主动性。教师在课堂上就可以进行即时搜索,可根据实时的教学效果统计灵活调整教学策略,从而带来一站式、多场景的教学体验。

三是用好短视频、H5、MV等。通过剪映、WPS、问卷星、B站、知乎、抖音、101教育PPT等工具,推动红色文化可视化、场景化,让有时间跨度、历史厚度、现实深度的红色文化全面融入学生血脉,为课堂教学注入鲜活生命力。比如,H5《信仰之路》、说唱MV《百年之诗·燎原》、数据交互产品《奋斗百年,中国共产党员是怎样的一群人》等,形式活泼、内容生动,多侧面展现了红色文化的价值和底蕴,在学生中容易产生广泛影响。还可以利用数字技术,开发出红色动漫、红色数字藏品、红色竞技游戏等,不仅满足学生审美和消费需求,还可形成社群效应,让红色文化在学生中得到更多认同,实现传承纪念、教育感化与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统一。

三、教学相长,传承有方

革命传统教育既要注重历史梳理,又要加强情志培育,使红色基因沁人心扉、苏区血脉催人奋进。构建“文道统一”的革命传统作品教学课堂,真正推动“立德树人”落在实处、行向宽处、效及深处。

1. 丰富红色经典作品教学路径,让学生带感有感。在多技术融合的背景下,要教好统编版初中语文红色经典作品,必须匹配好学生需求与教材内涵,让青春期学生天然具备的热情探究与肯定自我,与红色经典作品里为国家、为民族热情付出与牺牲的内涵相激荡。一班一策、一课一策去探究初中语文红色经典作品教学与革命传统教育的融合之道,努力使革命传统作品教育教学活动开放、有序、有活力,让学生以强烈的代入感和浓厚的学习兴趣接受革命传统教育。

2. 凸显教学相长合作探究精神,让课堂翻转翻新。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大环境下,通过多技术融合于红色经典作品教学和革命教育,将学习的主动权和探究权更多从教师转移给学生,真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纸上的热情”为“身上的热血”,让学生的学习更聚焦、更专注、更共情、更主动,着力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精神,促进师生互动、学生合作良性展开。同时,也能通过课堂内容与形式的双创新,有效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水平。

3. 加大红色课程资源开发研究,让课程落地在地。我们将有关“红色文化”“革命传统教育”语文课程资源的开发研究大致分为两类:一类是依托当地革命文化探讨如何利用和开发语文课程资源。比如梅州是广东全省唯一一个被认定为全域原中央苏区的地级市,是省内苏区精神最集中的体现。我们充分依托梅州的红色文化资源开发教学课例,此为“落地”。另一类是依托革命文化探究语文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利用。比如我校被誉为“东江第一革命学校”,又是省级校本研修示范培育学校,素有探究雕琢的德育和诗教传统,以此结合实际构建校本课程,此为“在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习近平著作选读[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3.

[2]教育部关于印发《革命传统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中小学课程教材指南》的通知[EB/OL].(2021-01-19)[2024-12-10].http://www.moe.gov.cn/srcsite/A26/s8001/202102/t20210203_512359.html.

[3]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EB/OL].(2019-02-23)[2024-12-10].http://www.moe.gov.cn/jyb_xwfb/s6052/moe_838/201902/t20190223_370857.html.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