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研究

作者: 余时节

摘 要:物质分类观是化学学科的核心观念,对学生化学学习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深入分析大单元复习课的特点与目标,提出一系列基于物质分类观的教学策略,包括构建分类框架整合知识、利用实验和实例强化分类概念、开展小组合作促进知识深化,并通过具体的教学案例展示这些策略的实际应用效果,最后对教学策略的实施效果进行评估与反思,为提高化学大单元复习课的教学质量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物质分类观;化学;大单元复习课

一、物质分类观的内涵与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一)物质分类观的内涵

物质分类观是依据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等特征对物质进行归类的观念。从宏观角度看,物质可分为纯净物和混合物,纯净物又可细分为单质和化合物,化合物包括酸、碱、盐、氧化物等;从微观角度看,物质可根据构成的微粒分为原子、分子、离子等。这种分类方法体现了化学学科对物质多样性与统一性的认识。

(二)物质分类观对化学学习的重要意义

1. 有助于知识的系统化

化学知识繁多,物质分类观能够将分散的知识点按照一定的逻辑关系进行归类,使学生在脑海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例如,在学习元素化合物知识时,将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等按照物质分类体系进行整理,学生可以清晰地看到它们之间的转化关系。

2. 促进概念的理解

通过对物质进行分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化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例如,对比酸和碱的分类定义,学生能更深入地理解酸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离子、碱在水溶液中电离出氢氧根离子这一本质特征,同时也能明确酸和碱在性质上的差异与联系。

3. 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当学生遇到新的化学问题时,物质分类观能够引导他们将问题中的物质进行分类,然后根据同类物质的共性和反应规律寻找解决问题的思路。例如,在鉴别未知物质时,如果能判断出该物质可能属于某一类化合物,就可以根据这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进行鉴别。

二、大单元复习课的特点与目标

(一)大单元复习课的特点

1. 知识的综合性

大单元复习课不再局限于单一章节的知识,而是将多个相关章节的知识整合在一起。例如,在“常见无机物及其应用”大单元复习课中,会涉及元素周期表、元素性质、化学反应、物质的制备与转化等多方面的知识,需要学生具备综合运用这些知识的能力。

2. 思维的深度性

复习课要求学生对知识有更深入的理解,不仅仅是记忆知识点,还要理解知识背后的原理和规律。在大单元复习中,学生需要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问题,挖掘知识之间的内在联系,这对学生的思维深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 能力的提升性

大单元复习课的目标之一是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知识迁移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归纳总结能力等。通过复习课的学习,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运用到不同的情境中,解决实际问题。

(二)大单元复习课的目标

1. 知识的巩固与整合

学生要巩固大单元内所学的各个知识点,并将这些知识点整合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例如,在复习“化学反应原理”大单元时,要将化学反应速率、化学平衡、电解质溶液等知识点相互联系起来,形成完整的化学反应原理知识体系。

2. 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实验探究能力等。在复习课中,通过设置不同类型的问题和任务,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探究,提高他们的综合能力。

3. 素养的形成与发展

在大单元复习课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化学学科核心素养,如宏观辨识与微观探析、变化观念与平衡思想、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科学态度与社会责任等。

三、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

(一)构建分类框架,整合大单元知识

1. 引导学生回顾物质分类体系

在复习课开始时,教师引导学生回顾物质分类的宏观和微观体系,让学生明确各类物质的定义和特征。例如,在复习“元素化合物”大单元时,教师可以通过提问、绘制思维导图等方式,让学生回顾单质、氧化物、酸、碱、盐等物质的分类标准和性质特点。

2. 以分类为线索整合单元知识

根据物质分类框架,将大单元内的知识重新整合。例如,在复习“金属及其化合物”大单元时,按照金属单质、金属氧化物、金属氢氧化物、金属盐的分类顺序,将教材中涉及的钠、铝、铁等金属及其化合物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梳理过程中,强调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如氢氧化钠与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金属氢氧化物转化为金属盐)等。

(二)利用实验和实例,强化物质分类概念

1. 实验探究

(1)设计对比实验:通过设计对比实验,让学生直观地感受不同类物质的性质差异,从而强化物质分类概念。例如,在复习酸和碱的性质时,设计实验对比盐酸和氢氧化钠溶液与指示剂(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的反应、与金属(如锌粒)的反应、与金属氧化物(如氧化铜)的反应等。学生通过观察实验现象,能够清晰地认识到酸和碱在性质上的显著差异,进一步明确酸和碱的分类特征。

(2)探究物质的分类属性:教师可以给出一些未知物质,让学生通过实验探究确定这些物质的分类属性。例如,给学生一种白色固体,让他们通过溶解性测试、与酸或碱的反应测试等实验方法,判断该白色固体是碳酸盐、硫酸盐,还是其他盐类。这种探究性实验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运用物质分类观,加深对物质分类概念的理解。

2. 生活实例引入

将生活中的化学物质与物质分类概念相结合,让学生感受到化学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例如,在复习盐类物质时,引入生活中的食盐(氯化钠)、小苏打(碳酸氢钠)、纯碱(碳酸钠)等实例,并从物质分类的角度解释它们具有这些用途的原因。

四、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案例

(一)教学目标

1. 巩固元素化合物的基础知识,包括金属和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的性质、用途、制备等。

2. 培养学生基于物质分类观构建知识网络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思维能力。

3. 通过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增强学生运用化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过程

1. 构建分类框架:教师在黑板上画出物质分类的宏观框架(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氧化物、酸、碱、盐),然后引导学生回顾本大单元所学的元素化合物知识,将钠、铝、铁等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和氯、硫、氮等非金属元素及其化合物分别归类到相应的物质类别中。

2. 分组任务:学生分组归纳不同类物质的共性,并进行展示。例如第一组归纳单质,并展示列举的例子的化学性质和对应的用途;第二小组归纳氧化物的化学性质和用途;第三小组归纳酸,以此类推。

3. 情境探究:(1)教师给出一些生活中的实例,如生活生产中用到的碱和盐。先引导学生分析类别和结构,然后探究各物质的化学性质,这里可以精选近几年中考中列举的碱类和盐类;(2)学生分组讨论,并在全班进行汇报交流。

4. 知识网络构建: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实验探究和实例分析的结果,构建以物质分类为框架的元素化合物知识网络。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纸上画出知识网络图,展示各类物质之间的转化关系,然后每个小组派代表上台展示并讲解自己小组的知识网络图。

五、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实施效果

(一)知识点覆盖度

分析学生在作业、测试中对知识点的覆盖情况。如果学生能够全面了解各类物质的相关知识点,包括一些较难理解和容易混淆的知识点,说明教学策略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整合大单元知识,提高知识的覆盖面。

(二)知识迁移能力

通过设置一些新情境下的问题,观察学生能否运用所学的物质分类观和大单元知识进行解答,来评估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例如,给出一种新型的化合物,让学生根据其结构和性质推测它可能属于哪一类物质,并预测它可能发生的反应。

(三)思维能力

1. 分析与综合能力

观察学生在构建知识网络、解决综合性问题时的表现。例如,在“有机化合物”大单元复习课中,看学生能否将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知识进行综合分析,构建起完整的有机化学知识体系,以及能否对复杂的有机合成路线进行分析和解释。如果学生在这些方面表现良好,说明教学策略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与综合能力。

2. 逻辑思维能力

学生能够按照物质分类的层次,由大类别到小类别,由物质的共性到个性,逐步深入地进行分析和解释,并且在推理过程中遵循化学学科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就表明教学策略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四)课堂参与度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主动提问、积极回答问题、参与小组讨论和实验探究等情况。如果学生在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中表现出更高的参与热情,积极投入到各种教学活动中,这表明教学策略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加主动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来。

六、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的反思与改进

(一)物质分类体系的深度与广度把握

在构建物质分类框架整合知识时,可能存在对物质分类体系挖掘深度不够或过于追求全面而导致教学内容过于繁杂的问题。例如,在某些大单元复习课中,对于一些较为复杂的物质分类情况,如果没有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可能会使部分学生感到困惑,影响教学效果。

(二)小组合作的有效性

虽然小组合作学习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知识深化,但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小组分工不合理、个别学生主导小组讨论、部分学生参与度不高等问题。这些问题会导致小组合作学习未能充分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影响学生基于物质分类观对知识的深入理解。

(三)优化小组合作机制

在小组分配任务之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性格特点等因素进行合理分组,确保每个小组内成员的能力和角色互补,制定合理的小组合作评价,鼓励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小组讨论和学习活动。在小组合作过程中,教师要加强巡视和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小组合作中出现的问题。

七、结论

基于物质分类观的大单元复习课教学策略,为化学教学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复习模式。通过构建分类框架整合知识、利用实验和实例强化概念、开展小组合作深化理解以及借助信息技术创新教学手段等策略,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巩固和整合大单元知识,提高综合能力,培养化学学科核心素养。未来的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索如何将物质分类观与其他化学学科观念(如微粒观、元素观等)更好地融合在大单元复习课教学中。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