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提高劳动素养

作者: 何晔欣

摘 要:小学英语教学为劳动素养教育提供了一个独特且富有潜力的平台。英语课堂常常涉及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互动讨论,这些都为劳动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天然的契机。通过设计与劳动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教授英语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劳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英语;劳动素养;教学策略

劳动素养教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团队合作精神,以及对社会的责任感。将劳动素养融入教育体系,对于塑造全面发展的个体和社会的未来公民具有深远影响。小学英语课堂常常涉及情境模拟、角色扮演和互动讨论,这些都为劳动教育的融入提供了天然的契机。通过设计与劳动相关的教学活动,教师不仅可以教授英语知识,还能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理解劳动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因此,小学英语教学不仅是语言技能的培养,更是跨文化交流和劳动素养教育的理想桥梁。

一、融合劳动元素的教学内容设计

(一)日常对话中的劳动词汇

在小学英语教学中,劳动词汇的引入可以帮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建立起与劳动相关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与劳动相关的日常对话场景,如家务劳动、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通过角色扮演和小组活动,学生不仅可以学习和使用这些词汇,还能在实践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培养他们的劳动意识。

(二)劳动场景的模拟与角色扮演

模拟劳动场景和角色扮演是提高学生对劳动认知的有效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小型市场场景,让学生扮演不同角色,并使用他们在课堂上学到的劳动词汇进行交流。还可以模拟农场场景,让学生扮演农民、饲养员,讨论种植、收割和销售的过程,加深他们对劳动过程的理解。

(三)劳动价值观在课文中的体现

在选择或设计英语课文时,可以巧妙地融入劳动价值观。例如,讲述那些通过努力工作实现梦想的人物,如发明家托马斯·爱迪生的故事,或者展现团队合作精神的建筑工地场景。课文内容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诚实、勤奋和坚持不懈的劳动品质,培养他们的职业道德和责任感。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课文中劳动者的道德和伦理,如公平交易、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等,以此强化劳动伦理和价值观的教育。

二、教学方法与策略

(一)情境教学法提升劳动体验

情境教学法是一种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劳动环境中,以提升他们的参与感和代入感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英语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设计各种劳动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学习与劳动相关的英语词汇和表达。例如,教师可以设置一个“清洁日”的场景,通过分配任务,如扫地、擦窗户、洗衣服等,引导学生用英语讨论和描述清洁工具和步骤。这样不仅锻炼了他们的语言运用能力,还让他们在实际操作中理解劳动的意义和价值。

(二)合作学习促进劳动分工与协作

在合作学习的模式下,教师可以组织小组任务,如组织学生分组模拟在市场中购买和售卖商品。每个学生都需要承担不同的角色,如收银员、顾客、库存管理员等,用英语进行交流和交易。通过角色扮演,学生不仅可以提高语言技能,还能在合作中学习到团队协作和劳动分工的重要性,理解劳动中的沟通与协作是成功完成任务的关键。

三、教师角色与素养提升

(一)成为劳动素养的引领者

教师在劳动素养教育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作为学生的引导者,教师需要以身作则,展示对劳动的尊重和热爱。教师自身需要展现出积极的劳动态度,通过参与和指导各类劳动活动,如组织和参与教室清洁、布置课堂等,激发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和欣赏。教师的行动力和对劳动的尊重,将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认识到劳动的价值,从而提高他们的劳动素养。

(二)与家长共同营造劳动氛围

在劳动素养教育中,教师与家长的协作至关重要。教师应定期与家长沟通,鼓励他们在家中也实施劳动教育,如设定家务分工,让学生在家中承担一些劳动责任。学校和家庭可以共同组织劳动主题活动,如家庭—学校联合劳动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劳动的乐趣和价值。通过家长会和家校通讯,教师可以分享劳动教育的理念,争取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共同培养学生的劳动素养,形成家校合力,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打造一个积极的劳动环境。

四、评价与反馈机制

(一)多元化评价方式的探索

探索多元化的评价方式是至关重要的。评价方式不仅包括传统的笔试、口试和听力测试,也涉及对学生在实际劳动情境中运用英语的能力的考查。可以设计模拟劳动场景的实践活动,通过角色扮演、小组项目或劳动任务的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沟通、协作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劳动项目的设计创新性以及对劳动价值观的理解和表达也可纳入评价体系,确保评价全面而公正。

(二)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的制定

劳动素养的评价标准需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知识掌握、技能运用以及情感态度等多个维度。在知识掌握方面,可以评估学生对劳动相关词汇、表达和语境的理解。在技能运用上,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实际劳动场景中使用英语沟通、协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情感态度部分,教师可考查学生对劳动的尊重、劳动价值观的认同以及他们在课堂活动中展现出的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

(三)及时反馈与个性化指导

教师需对每位学生的表现提供及时、具体的反馈,强调进步和改进的领域,而不只是关注学生的不足。个性化的指导则应针对每个学生的特点和需求,帮助他们克服语言障碍,提升劳动实践中的英语应用。此外,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如在线学习平台和学习管理系统,定期发布学习报告,以便学生和家长了解学习进度和改进空间。这样的及时反馈和个性化指导旨在激励学生不断进步,增强他们的劳动素养。

五、成功案例分享

(一)课堂教学实例剖析

在一所位于城市郊区的小学,教师王老师决定将劳动教育融入英语课堂,她设计了一堂以“农场劳动”为主题的英语课。课程开始时,王老师展示了各种农场动物和农作物的英文词汇,引导学生学习并记住这些单词。接着,她将课堂变成一个模拟农场,学生分成不同的小组,每个小组负责一种动物,需要用英语描述它们的特征、习性和养殖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和模拟的农场生活,学生在活跃的互动中自然而然地学习并运用新学的英语词汇,同时理解和体验了农场劳动的艰辛与乐趣。

(二)学生劳动素养成长的见证

在经过几周的“农场劳动”主题英语课后,学生不仅在口语表达和词汇量上取得了显著的提升,也加强了对劳动的尊重和理解。例如,六年级的李同学从起初对动物饲养一无所知,到后来能用英语详细解释如何照顾小鸡,他的成长显而易见。课后调查发现,学生普遍表示对农场劳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他们理解每一份劳动成果都来之不易,劳动精神也在他们心中悄然生根。

(三)教师经验交流与反思

王老师在教学研讨会上分享了这一教学案例,她强调将劳动场景与英语学习结合,既增强了课程的趣味性,也提升了学生的参与度。这种创新的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王老师也反思,虽然活动取得了成功,但仍需关注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中找到自己的角色,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中心的个性化教学。

随着全球对劳动素养教育的日益重视,小学英语教学不仅可以传授语言,还可以培养学生劳动价值观和生活技能。在小学英语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将为学生未来的成功奠定坚实基础,帮助他们成为有责任感和同理心的公民。

参考文献:

[1]严林延.小学英语教学中“五育融合”运用探索[J].基础教育论坛,2021(36).

[2]黄虹.例谈在小学英语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J].小学教学设计,2020(27).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