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级实践教育体系研究

作者: 张莹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亲切寄语少年儿童要“勇于创造,用新理念、新知识、新本领去适应和创造新生活”。我国新一轮的课程改革也强调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班级实践教育体系研究中,文章以“我的成长我做主”为教育理念指引,致力于打造一个积极、团结、向上、友爱的班级。

关键词:班级;实践教育;策略研究

一、育人理念

学校鼓励学生自主发展、多元发展。依据学校办学理念,结合多年的班主任工作实践,笔者提炼出“我的成长我做主”的带班育人方略,立足学生发展,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从而使学生成为班级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人,成为自己的主人。

二、班情分析

(一)基本情况

笔者班级学生主要来自小康家庭,大多数家长关注学生的成长全过程,着力于学生兴趣培养和综合素质提升;但少部分进城务工的家长忙于生计,亲子关系疏离,影响了学生身心发展。整体上看,学生处于自我认知向集体认知过渡的阶段,人生观和价值观尚处于养成时期,培养学生的自我管理和自主成长意识是最好的时机,也非常具有意义。

(二)存在问题

从总体上看,班级呈现出以下具体问题:有活动,不准备;有机会,不争取;有能力,不表现。班级整体氛围低沉、凝聚性不高,他们需要的是展示自己的“舞台”、自主管理的“平台”。

三、班级实践教育体系研究目标

1. 低段。学生成长目标:初步养成良好行为习惯,有一定自主管理意识。各项常规能够有明显进步。班级成长目标:学生团结友爱,文明有礼。逐步培养一批有责任感、有执行力的小组长和班委干部队伍,发挥带头作用,学会制定简单的班级管理公约。

2. 中段。学生成长目标:组织与管理能力都有所提升,有较强的责任心。班级成长目标:逐步完善各项常规管理制度,形成较为成熟的班务工作评价机制,自主管理的模式初步建成。“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

3. 高段。学生成长目标:从关注自身向关注班集体转变,充分发挥自主管理能力和组织协调能力,让自己成为班级管理的主人。班级成长目标:自主管理形成完整的制度、教育、活动、评价闭环模式,教师在班级中从主导者转变为引导者,学生从管理对象变为管理者,形成积极向上、团结一心的良好风气。

四、实践做法

为了实现预定的班级发展目标,笔者着重从制度建设、活动开展、心理调适、评价反馈等方面入手,循序渐进,春风化雨,使“我的成长我做主”的实践教育理念深入人心。

(一)红色教育,培养爱国品质,获得“自强”之火

1. 红色中队,薪火相传。想要切实推动党史学习教育走深走实,融入学生日常生活,还必须充分发挥班级在红色教育中的主体作用。充分发掘德育资源,构建“2+N”红色英模中队,打造班级品牌。

2. 红色研学,培根铸魂。实践活动开展以来,依托去远方项目,开发红色研学课程,广泛整合本地的爱国主义基地和革命遗址、革命纪念场馆,探寻红色研学基地,利用假期大力开展红色旅行活动。组织学生瞻仰烈士陵园,开展了以“传承红色精神,探索地质文化”研学实践活动,将红色教育搬出传统课堂,让党的历史变得“看得见、摸得着、读得懂”。

3. 红色课堂,启智润心。课堂是党史学习教育的主阵地和主渠道。为充分释放其育人潜能,以讲好党的故事、革命故事、英雄故事为主线,深耕红色课堂,把弘扬革命传统、传承红色基因融入办学治校全过程。组织如:“党的故事我来讲”“我向党旗敬个礼”“党的光辉照我心”“学党史颂百年 红领巾心向党”等活动。

(二)亲子教育,培养爱人能力,获得“自爱”之火

1. 家校课堂,立德树人。开展“家长进课堂”活动,能充分发挥家长的特长和优势,从不同方面为学校建言献策,以便学校更好地培养和教育学生。此外,教师从假期生活盘点、作业完成情况、优秀学生表彰、开学情况反馈、新学期学校班级工作安排、收心教育、习惯培养、身心健康、安全教育等方面展开讲解,明确家校共育的方向。

2. 家校合力,协同育人。家庭成员应该彼此多联系,在情感上相互支持,尤其是父母应经常通过电话、书信等多种形式与子女进行沟通、交流,多听听孩子心灵的渴望。在代际教育中,长辈对孩子的溺爱多于管教。面对这种情况,笔者经常与监管学生的祖父母沟通,告诉他当孩子犯错时应该接受正确的批评,孩子在学习中遇到困难时,应该教他们如何解决。

(三)班级管理,培养独立品质,获得“自主”之火

1. 细化岗位明职责。在进行班级自主管理之时,笔者尽量创设多种班级管理工作岗位,让每个学生都有展现的机会。

2. 轮值班委促竞争。笔者采用轮值班委的方式,每学期请自荐和学生推荐的学生通过竞选演讲,无记名投票选举产生新班委,每周召开一次班委会,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班级存在的问题,用自己的方式去管理和干预。

3. 社团规章筑特长。班内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爱好、个性特长,自主成立“阅读小组”“篮球小组”等,自选组长,自我管理,每学期不定时开展成果汇报活动,学生各展所长,既能扬长避短,找到归宿感、成就感,又能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团结协作意识,有力促进了班级文化的形成。

(四)兴趣发展,培养全面品质,获得“自信”之火

1. 阅读活动,提升文学素养。开展“师生共读”活动,每天课后服务时间,学生在教师的带领下,一起读绘本;每天学习结束,班主任引导学生静心反思自己一天的学校生活,表扬小榜样,之后分享一则经典故事给学生听,师生互相道谢结束一天的学习生活。

2. 趣味活动,提升综合素养。积极探索,勇于创新,在班级中开设中国象棋特色课程,邀请象棋老师,为学生授课。在弘扬中国象棋文化,促进学生智力发展的同时,丰富学校特色教学内容。

3. 体育活动,提升核心素养。班级融合竞技体育元素改进游戏并纳入课后服务课程。“翻山越岭”“推轮胎接力”“超级旋风”等游戏项目,既有竞技的挑战,又有游戏的快乐,孕育了大智慧。通过体育游戏的比拼、合作,学生全情投入、身心愉悦,在活动过程中增强了规则意识。

(五)激励机制,拓展实施效能,实现“质效”提升

要激发学生参与自主管理的热情,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必须配套相应的激励评价机制,为学生自主管理不断注入新的活力,增强自主管理的内驱力。这也是实施“我的成长我做主”班级管理的关键。根据班级管理的内容和育人目标,利用“星火晋级榜”综合量化考核表,对学生日常行为、成长表现,进行直观的评价,及时公布每日、每周、每月、每学期各综合小组量化考核结果,予以各种形式的表彰,促进学生扬长避短、不断进步。

五、特色和成效

在自主教育的激励下,学生在班级建设中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定位,班级向真向上向善蔚然成风,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明显增强。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才艺与才能不断展现,优势不断被扩大、成绩突出。通过一学期的“我的成长我做主”班级实践活动管理,每一个学生从被动单一的被管理状态变为主动的自我管理状态,真正做到了“我的成长我做主”。

参考文献:

[1]王莉.基于信息化环境下提高小学班主任工作信息化的有效途径[J].亚太教育,2016(14).

[2]李燕.小学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创新与实践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