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课程思政的育人价值与实践探索
作者: 邓俊钊摘 要:在中小学各学科教学中融入思政元素,立德树人。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开展多样化的思政教育,完善课程评价体系,实施与时俱进的教育实践创新,以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立德树人;课程思政;思政教育
韩愈的《师说》是一篇极具影响力的论述教师职责与教育意义的文章,其中“传道、受业、解惑”所传达的理念至今仍熠熠生辉。在实现中国教育现代化进程中,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立德树人这一教育根本任务,倡导通过课程思政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各类课程教学全过程,这既是对传统教育思想的传承,更是立足时代需求的创新发展。
一、立德树人理念的内涵与意义
立德树人,即将品德培养作为树人的根本。“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我们教育工作者必须做出回答的首要问题。培养德才兼备、具有坚定理想信念、能够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是我国教育的核心目标。让学生具备高尚的道德品质、深厚的家国情怀,将个人的成长与国家的发展紧密相连,真正为国家建设贡献力量。
要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必须塑造学生良好品德,使其不仅有扎实的学识,更有健全的人格、健康的体魄以及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成为符合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的高素质人才。
二、课程思政是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途径
课程思政是一种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有机融入各类课程教学的教育理念与实践方式。深度挖掘各类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思政资源,挖掘课程蕴含家国情怀、科学精神、职业道德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通过巧妙的教学设计,让思政教育与专业知识传授相互融合、相互促进,实现润物细无声的育人效果。
课程思政能让每一门课程都发挥育人功能,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的强大合力。各学科专业课程不再仅仅局限于知识技能的传授,通过融入思政元素,能够引导学生从更宏观的角度去思考所学专业的社会价值、历史使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担当精神,赋予专业课程更深层次的育人内涵,增强课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课程思政的实践探索与有效策略
(一)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有效融入思政教育
1. 在人文社科类课程中,比如历史学科教学,可以结合历史发展脉络融入价值观。在讲述中国近现代史时,强调先辈们为了实现国家富强、民族独立而不懈奋斗的历程,如革命先辈们抛头颅、洒热血,是出于对国家的热爱(体现“爱国”价值观)以及对公平、民主社会(关联“民主”“公正”等价值观)的向往。分析新中国成立后,通过一个个五年计划等推动工业化进程、逐步走向繁荣富强(凸显“富强”价值观),引导学生从历史视角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贯穿于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始终。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案例讨论,比如选取历史上重大的改革或建设阶段,让学生分组讨论在这一过程中哪些事件体现了社会主义优越性,在课堂上分享交流,深化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认识。
2. 在理工科类课程中,比如在物理学科的力学课教学,介绍一些重大的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如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凸显价值观意义。无数工程师秉持敬业精神(践行“敬业”价值观),攻坚克难,同时遵循科学规律、严格按照法治要求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体现“法治”价值观),而且项目建设凝聚了众多国内科研团队、施工团队的力量,彰显团结协作、为国奉献的爱国情怀。在生物学科的病毒课教学中,可以简介生物学病毒史,病毒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以及人类与病毒危害做斗争的历史,介绍顾方舟研发骨髓灰质炎疫苗背后的故事所体现敬业奉献精神。
3. 在艺术类课程中,比如美术学科教学,可以通过艺术作品解读价值观。展示不同时期反映中国社会风貌和人民生活的美术作品,例如反映脱贫攻坚成果的画作,画面中展现乡村新貌、人们幸福的笑脸,引导学生体会其中蕴含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联“和谐”“文明”等价值观)以及背后体现的国家推动共同富裕、实现乡村现代化的成果,让学生从艺术欣赏角度感悟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中的呈现形式。教师也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实践活动,比如学生以“中国式现代化中的美好瞬间”为主题进行艺术创作,要求在作品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元素,向更多同学传递这种融合的意义。
(二)多样化教学方法助力课程思政
1. 情景式教学。创设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相关的具体情景,如模拟一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的谈判会,让学生分别扮演不同角色,在情景中做出决策、进行沟通交流,体会如何在实际事务中践行“诚信”“友善”等价值观,同时感受科技创新对中国式现代化的推动作用。
2. 合作式教学。挖掘学科知识背后所蕴含的思政元素,如在理工科教学中体现科学精神、创新意识与家国情怀的融合;在人文社科教学中展现文化自信、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的关联等。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课堂讨论、项目协作等活动,在活动中相互启发、相互学习,使思政教育与学科知识传授自然衔接、有机统一。
3. 探究式教学。通过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际操作和体验中感悟思政内涵。例如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研、公益项目、案例分析等,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增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规范等思政内容的理解和认同,并培养其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4. 线上线下混合教学。利用线上平台分享有关中国式现代化发展成就及背后体现价值观的短视频、文章等资料,供学生课前预习和课后拓展学习。线下课堂则组织讨论、答疑解惑,增强学生对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吸收,强化价值观教育效果。
(三)完善课程思政教育评价体系
1. 重视过程性评价。过程性评价注重价值观表现,除了考查学生对专业知识的掌握,在平时作业、课堂表现、小组项目等环节中,增加对学生能否主动挖掘并正确阐述课程中蕴含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及在学习实践中践行价值观的评价比重,如在小组项目汇报中看团队成员之间是否遵循“平等”“友善”合作原则等。
2. 探索增值评价。思政课堂的增值性评价是一种着眼于学生在思政学习过程中的成长与发展、强调通过对比学生起始学习状态和后续学习成果来衡量教学效果的评价方式。比如对比学生在学期初和学期末对思政课程核心概念、理论体系的理解深度和广度来作为知识理解与掌握的增值评价。采用问卷调查、课堂讨论观察、个人访谈等方式,了解学生在学习思政课程前后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的变化。
3. 改进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体现思政融合成果,在期末考试等终结性考核中,设置开放性题目,让学生结合所学专业知识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中国式现代化某一具体领域的作用,或者谈谈自己未来如何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践行这些价值观,全面考查学生课程思政学习的成效。
《师说》中重视“传道”的理念与当下立德树人的要求在本质上是相通的,都强调品德教育在教育过程中的首要地位。课程思政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结合时代特征,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渠道和覆盖面,以更贴合学生学习实际的方法落实立德树人任务,是与时俱进的教育实践创新。作为新时代的教育工作者,应当扎实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让教育在传承与创新中不断绽放光彩,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早日实现。
参考文献:
[1]习近平.论教育[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4.
[2]朱新华,卢金阳.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文献研究综述[J].中国轻工教育,2022(05).
[3]范波.基于学科核心素养的思想政治课评价策略[J].中学政史地(教学指导),2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