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作业设计的思考

作者: 许雪梅

摘 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可从单元作业设计思考,明晰课标及教材要求,奠定作业设计基础;基于学情及设计原则,创新作业设计类型;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发挥作业激励功能。在道德与法治课堂中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业设计的功能,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作业设计;学习评价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是统编教材小学《道德与法治》五年级上册第四单元的主题。主题内容紧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目的在于通过学习,让学生建立文化认同,树立一定的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拥有这样悠久、灿烂的文化而倍感自豪。下面以这一单元为例,谈谈如何从设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作业方面,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

一、明晰课标及教材要求,奠定作业设计基础

(一)单元教材简析

“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这一主题单元由第8课“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第9课“古代科技  耀我中华”和第10课“传统美德  源远流长”组成,主要从文字、科技和美德三个方面阐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作业设计依据

设计“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这一单元的作业,主要依据《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政治认同中第三学段目标“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代表性成果及其意义,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第二学段的内容要求“理解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如仁爱、诚信、谦逊等”和第三学段的内容要求“了解中华文化的悠久历史和博大精深,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了解中华民族对人类文明的贡献,为中华民族创造的文明成就感到自豪,坚定文化自信”“了解不同文明之间交流互鉴的重要性,尊重不同文化的差异性,以包容的态度看待不同文明之间的交流对话”。

二、基于学情及设计原则,创新作业设计类型

(一)作业设计的原则

基于新课标及“双减”政策视阈下,笔者认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单元作业可以遵循多样性、趣味性、实践性、层次性四个方面的原则进行设计。

在教学时,由于学习经历和成长环境不同,学生的学习差异也很大。如果教师给学生布置一样标准的作业,会阻碍学生的发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分层,设计趣味性、多样性、实践性的作业,让学生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完成作业,加强对知识的掌握。

(二)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从小学习说汉语、写汉字,对民族瑰宝汉字有了一定的了解,但还是缺少对我国汉字的整体认识;对独具特色的古代科学非常感兴趣,但了解普遍停留在表层;仅仅知道中医药学,对于农学、天文学和算学的了解比较少,缺乏民族文化认同感;对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耳濡目染,知道一些,但对于自强不息、立己达人、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理解和践行还有待提高。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从熟悉的生活话题和情境中展开学习讨论,搜集传统汉字文化、科技、美德等相关资料,增强学生民族自豪感。

(三)创新作业设计类型

基于以上学情及原则,笔者以“启航文化之旅  坚定文化自信”为单元作业主题进行分层设计,作业内容丰富,作业形式多样,有效地落实新课标和“双减”政策,在作业中落实文化自信的培养。

1. 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体现作业的学情预判作用

为了推动学生发展,落实“双减”政策要求,提高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时间管理能力,笔者根据学情从学生比较熟悉的内容出发,为学生设计自主性预习作业。如教学第8课第一课时,设计了主题作业“汉字演变我来寻”,内容为:阅读统编版语文五年级下综合性学习单元P47—48“遨游汉字王国”的内容,并根据提示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制作“汉字字体演变”的思维导图。此作业类型为跨学科作业,属于课前研学实践活动,目的是为课堂上分享做准备。拓展资料选自五年级语文下册单元综合性学习的内容,推动道德与法治的跨学科融合。通过制作“中国汉字的演变”思维导图,帮助学生对我国的文字建立整体认识,感受到汉字历史的悠久,不同汉字形体的不同魅力,同时也能够培养学生分析、整理资料、筛选有价值信息的能力,为后续教学打好基础,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2. 设计生活型作业,让学习回归生活

小学道德与法治是生活性极强的课程,最终目的是要达到“知行合一”。教师在教学时,要挖掘教材中与生活相关的内容,将理论与实践巧妙地融合起来,实现作业设计的创新,从而达到减轻学生作业负担的目的,落实“双减”政策。如教学第10课第一课时后,设计了主题作业“美德榜样我来学”,内容为:通过多种方式从你身边的人身上发现某种你很欣赏的人格或气节,与同学交流以他们为榜样,树立理想,制定短期目标,坚定不移地向他(她)靠近。此题属于课后调查活动的综合性作业,古代人物与典故使学生对中华传统美德有所了解。但自己身边的现代人物与他们的事迹,作为正能量,将会对学生的影响更为广泛。

3. 设计实践型作业,加深认识和理解

教师通过设计课后实践型作业,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轻松地完成作业,使其探究能力和分析能力得到提升,学有收获。这样学生不仅实现作业减负,还能得到全面发展。如教学第10课第三课时后,设计了主题作业“美德书签我设计”,内容为:选择自己喜欢的中华传统美德格言,进行书签设计。本作业属于课后实践活动的跨学科作业。学生能够在书签设计这一作业中理解中华传统美德格言的含义,愿意用它来指引自己的行为,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4. 设计合作型作业,提高作业完成效率

从“双减”角度出发,给学生设计合作型作业,发挥互助作用,提高学习积极性。在分组时,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习能力,确保每个学习小组之间的能力相当,保证所有学生在合作学习中发挥所长,提高作业完成效率。如教学第9课第三课时前,设计主题作业“四大文明亮世界”,内容为:小组合作课前预学,知道中国的四大文明是中国古代有代表性的科学技术成就,为世界的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此题是课前搜集、课中探究交流的综合性作业。引导学生在小组合作完成作业中发现“四大发明”对人类社会开展和世界文明进步做出的巨大奉献,从而产生民族自豪感。

三、及时进行学习评价,发挥作业激励功能

评价是检验、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方式和手段。在笔者的作业设计中有生活型、实践型、合作型等类型的作业,结合“三全育人”的理念,笔者针对不同的主题作业设计了相应的作业评价表,通过学生个人自评、学生互评、家长评价、教师评价等多方评价,实现全员育人。

另外,在单元教学完成后,笔者又设计了单元学习评价表,让多种的评价方式贯穿道德与法治课堂全过程的各个环节,发挥以评促教、以评促学、以评育人的功能。

综上所述,在新课标及“双减”政策视阈下,创新作业设计的类型和方法,有助于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道德与法治课堂,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业设计的功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推动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黄玉玲.“双减”背景下小学道德与法治作业创新设计探讨[J].西部素质教育,2022(2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