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为先模式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作者: 丘洁丽
摘 要:《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让理解为先模式和单元整体教学成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内容。两者深度融合,有效将构建内容结构化整合,促进思维的螺旋式发展,实现数学核心素养的培养目标,落实新课标里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关键词:理解为先;单元整体教学;核心素养;初中数学
理解为先模式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是搭建教师专业发展与提升学生核心素养的桥梁,它从结果出发进行逆向设计,追求为理解而教、为理解而评,更好地指导教师在设计时明确到哪里去,怎样才能证明其已到达,而后才设计如何去,把想得到的美丽变成看得见的风景,再具体走得到的景点。理解为先模式与单元整体教学的深度融合,可以有效促使教师深入思考并促进对基本问题和实际应用的探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现以初中数学平行四边形单元中的“菱形的判定及综合”为例,探讨理解为先模式下初中数学单元整体教学设计与实施。
一、明确单元主题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初中数学教学关注的是不同知识之间的横纵向联系,强调数学的整体性、数学思想方法内在的一致性。明确单元主题之后,对单元教学的重、难点内容进行标注,根据重、难点确定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应该理解的教学内容,确保之后的各项教学活动能够围绕教学重、难点进行,学生也能在学习过程中更好明确单元重点。
如平行四边形是初中数学“图形与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菱形是本大单元的重点内容,是立足在学生已有发展区向最近发展区拓展的关键环节和进一步探索几何的发展和延续。通过实验探究、推理论证等方法来掌握菱形的判定方法,在探究过程中,培养抽象能力、几何直观、逻辑推理能力、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等素养。
二、明确学习目标及评学依据
单元学习目标是单元教学的命脉。从学生的学习行为角度对大概念、基本问题的融合及阐述,从学习结果角度对给学生带来变化的确切表述,是培养核心素养的载体。确定教学目标时,要发挥核心素养导向的预期目标对教学过程的指导,整体把握目标的全面性、阶段性、发展性、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阶段1——预期目标
1. 参考目标:(1)探索运用菱形的特性来判定菱形的方法;(2)会综合运用菱形的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2. 学生将理解:(1)一组邻边相等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2)四边都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3)对角线互相垂直的平行四边形是菱形。
3. 基本问题:(1)运用菱形的定义进行菱形的判定,需几个条件?(2)菱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共性及特性有哪些?(3)受矩形判定方法的启发,菱形的判定方法有什么?
4. 学生将知道:(1)可分别从定义和在平行四边形的基础上增加条件来判定菱形;(2)运用类比、逆向联想的方法,得到菱形性质的逆命题。
5. 学生将能够:(1)探究、归纳菱形的三种判定方法;(2)会综合运用菱形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三、精心设计评价
在评价学生是否完成教学目标时,为了提高准确性,教师应该对评价进行多维度、全方位的设计,设计多种不同的评价方法,不应只关注学习结果,也要关注学习过程,分析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及是否在大单元学习中取得了进步,实现对学生的持续性评价,实现以评促学、以评促教。
阶段2——评学依据
1. 学习任务:(1)能运用类比思想从定义出发得出菱形判定方法;(2)能运用类比方法,归纳菱形判定方法;(3)利用菱形判定方法解决问题。
2. 评价依据:课中学习评价。
四、学习过程设计
阶段3——学习规划
1. 自学检测
菱形有哪些性质?其中哪些是平行四边形没有的?思考、交流后完成下表:
2. 搭建支架,引入新课
问题(1):菱形的定义是什么?有什么作用?
探究:用一长一短两根细木条,在中点处固定一个小钉,做成一个可转动的十字架,四周围上橡皮筋做成四边形,转动木条,什么时候变成菱形呢?
猜想 。
问题(2):菱形的四条边相等,那么四条边相等的四边形是菱形吗?
3. 展开支架,构建知识
例:已知四边形ABCD,AB=BC=CD=AD。求证:四边形ABCD是菱形。
4. 活用支架,巩固知识
(1)在▱ABCD中,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ABCD是菱形,以下哪个条件不符合要求( )。
A. AC⊥BD B. AC=BD
C. AB=BC D. BC=CD
(2)顺次连接矩形ABCD各边中点,得到四边形EFGH,求证:四边形EFGH是菱形。
5. 撤销支架,思辨收获
(1)平行四边形ABCD中,AC,BD是两条对角线,如果添加一个条件,即可推出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以下哪个条件不符合要求( )。
A. AC⊥BD B. AC=BD
C. AB=BC D. BC=CD
(2)在△ABC中,AB=BC,D、E、F分别是BC、AC、AB边上的中点。
①求证:四边形BDEF是菱形;
②若AB=12cm,求菱形BDEF的周长。
五、教学思考:理解为先单元教学的意义
(一)可以强化教学目的,确保教学的有效性
理解为先单元教学从目标出发整合教学资源,设计教学活动,有更强的目标性和整体性,从学生的学习需求出发,将目标完成步骤细化到每一项教学活动中,结合知识理解的难易程度以及学情,分析不同学生个体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学习情况,提高教学可控性,根据既定目标完成情况添加教学材料,使教学活动真正因学生发展需求而变,避免教学计划偏离预期,为学生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教学活动,保证教学有效性。
(二)有利于树立整体学习观,提高学习兴趣
理解为先单元教学强调单元内部知识的有序整合,教师从单元整体教学内容出发,探索内部知识之间的联系性并组织教学,保证教学内容的系统性,围绕最终的单元教学目标设计阶梯性目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不断完成学习目标,并向最终的单元教学目标靠拢,有利于树立教师的整体教学观和学生的整体学习观。同时,理解为先单元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性,要求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选择有效达成学生学习需求的教学活动,提升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保证了学生的参与热情,推动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初中数学教学中,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使学生在探索中成长。
(三)可以推动师生对话合作,实现教学评融合
理解为先单元教学强调从发展目标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科学规划教学活动,教师根据实际不断组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加强师生之间的互动与沟通,同时以学习目标为基础,用科学评估方法将学习目标实现的证据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充分运用教学评价反馈学生的学习状况,教师根据评价结果实时生成教学活动,不断调整教学方案,使教学活动始终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强化教学评的内在联系,推动学生发展。
总之,理解为先模式下单元整体教学,对内容进行有机整合,扩展学生的学习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有更多机会去实践与思考,更加主动地参与解决数学问题的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及提升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