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区初中生叛逆行为表现及其原因分析

作者: 胡智伟

摘 要: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今天,线上学习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可对来自偏远山区的初中寄宿生,尤其很多是留守儿童而言,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最容易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面对居家在线学习这种学习方式,孩子在与父母的相处中,不可避免会有各种摩擦,或厌烦抵触家长的说教,或沉迷电子产品,或心理消极。家长应该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发挥榜样作用,做到有温度地陪伴孩子健康成长。

关键词:新冠肺炎疫情;山区初中;亲子沟通;电子产品;叛逆行为转化

受到新冠疫情的影响,学生居家在线学习,传统的线下教育被迫面临一次全新的挑战。没有面对面的师生交流、没有对课堂学情的实时调控,教师或隔着电子屏幕在线授课,或统一推送录播课程,或在群里发布习题复习……对于学习自觉性强、悟性高的学生,在线学习效率确实更高。

山区初中寄宿生来自偏远的山区,很多是留守儿童。他们远离父母,无论是在生活上、心理上,还是在情感上,与同龄人都存在一些落差。又正处于第三反叛期,其思想趋于成熟,刚刚萌生的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最容易在生活、学习中表现出来。面对在线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可以支配手机,也终于没有教师一堂课管束,也不需要时刻正襟危坐。再者,山区父母大多都文化水平有限,对孩子的线上学习更加无能为力。何况几个月的假期,父母的唠叨也没有了威慑力。可想而知,疫情期间山区初中生叛逆起来,难以掌控。所以家长都热切期盼疫情早日好起来,由教师去管教。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山区初中寄宿生都有哪些叛逆行为?又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根据访谈与个案研究,课题组整理分析了以下几种情况及其原因。

一、厌烦、抵触家长

父母突然回到孩子身边,留守孩子觉得有很多约束,感到不自在,对父母产生厌烦,抵触情绪陡增。

据访谈显示,疫情期间不少父母呐喊:“你的作业我也不会做,帮不了忙。但是我每天都陪着你,足不出户。”于是,不少家庭就进入了这样一个恶性循环:孩子动不动就发脾气,或冷战;父母心力交瘁,还要强打精神陪着;孩子反而更加反感。

深入了解发现,父母习惯了忙碌的生活、工作以及被高科技充斥的社会,太容易被分心了:明天早上是煮面条还是煮稀饭,是否可以拍到孩子认真学习的照片发家校群或朋友圈打卡,或者干脆埋头看手机、刷朋友圈……

本就处于叛逆期的孩子,心思特别敏感。加之自我意识和独立意识高涨,他们是最能感知父母是不是真心的。那些“假装在陪伴”其实比缺席更严重。于是,缺少关注和爱的留守孩子,就会以发脾气、冷战等方式来寻求关注。哪个孩子不希望回家就吃着妈妈做的饭菜,不希望受委屈的时候可以跟爸爸诉说,与家人像朋友一样?面对青春期的困惑,山区初中寄宿生无法与最亲近的人诉说。学生承受着学习上的压力,父母不但不能理解,还批评否定自己。

于是,有专家就给了五个一的建议:每天至少一次完全没有手机干扰的陪伴;每天至少一次和孩子一起疯狂傻笑;每天至少一次身体接触(拥抱、亲吻等);每天至少一次放下“教”孩子的念头,而是跟随孩子玩;每天至少一次看着孩子的眼睛说:“我爱你,我喜欢和你在一起!”

父母应该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每一天、每一个假期,多认可、鼓励孩子,和孩子创造欢乐的回忆。

二、沉迷电子产品,不爱学习、作业敷衍

部分学生迷恋电子产品,加之疫情期间只能居家学习,缺少甚至限制了户外交际与活动,他们变本加厉地与电子产品为伴,或沉迷手机游戏,或沉迷网上聊天。

山区初中生的父母对孩子突如其来的线上学习感到手足无措,只能任孩子支配电子产品,甚至痴迷。一部分学生学习开始松懈,不再积极主动思考,一味借助电子产品,照搬网上答案。尤其面对突如其来的线上学习,教师都在家长微信群或者师生互动软件布置、批改作业,学生用手机完成作业已经是常态化。

另外,我们都知道手机等电子产品可以获得丰富的学习资源,只是山区初中只有一小部分学生和家长积极引导孩子利用电子产品学习。于是,在另外一些孩子眼中,电子产品就是“游戏机”。其实,在孩子使用电子产品的时候,家长可以教孩子了解电子产品的优点,让孩子通过电子产品学习到新的知识。

很多家长这样的反馈:孩子在家上网课没有效果。没有互动,有问题也不能面对面地咨询。而且一不留神,孩子就拿手机去玩游戏。但是我们班上也有家长反映,他们家孩子在疫情期间主动上网课,不懂的还会回放。开学重测的时候,这个孩子的成绩并没受手机影响,反倒明显地比以前进步了很多,总分超过第二名近百分。

电子产品的使用,主要取决于是否被使用者合理使用。如果孩子特别沉迷游戏,父母就要去了解孩子喜欢玩什么游戏,喜欢充当什么角色,走进网络,走进孩子的世界,甚至可以和他们一起去玩游戏。当父母知道孩子在网络中得到的相关信息后,在生活中可以更好与孩子去交流,并且可以满足孩子的需要。这样亲子关系会越来越好,家庭氛围也会越来越好。

三、青春期躁动撞上原生家庭不和谐,心理消极

原生家庭,即未婚子女在组成新的家庭之前和父母生活在一起时的家庭。众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原生家庭父母的脾气性格、价值观、人生观、教养方式、行为习惯等都会不同程度地影响孩子未来的发展。但是山区留守现象严重,离异家庭逐年增多,家长的文化素养不是很高及家长自身原生家庭很多具有关系复杂、矛盾多、亲子关系不和谐等问题。而很多山区孩子在出生后不久就是爷爷奶奶抚养,接受隔代教育。

然而,初中生的孩子属于心理成长的两个关键期(婴儿期与青春期)之一,错过了培养安全感最佳时期的婴儿期,青春期,他们萌发自我意识,人格渐渐形成。但是青春期的情绪波动造成的情绪不稳定和冲动,以及长久缺少原生家庭关爱,或是不正确方式关爱的心灵需要叛逆来吸引他人的关注。经常处于不被理解、得不到肯定的紧张、消极氛围中,长此以往不免产生自卑、自暴自弃的消极心理。疫情期间,与家人在一起朝夕相处,就少不了父母的训斥。父母越干涉、越唠叨、越批评,他们就越消极,与父母沟通时刻都处于剑拔弩张的状态。

专家指出,原生家庭给孩子多少关爱,孩子就会有多么强大的内心世界,就会有一个多么乐观的心态。青春期的孩子在原生家庭中更要正确运用强化和惩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分析问题的原因。山区初中生的家长要改变自己的教育理念,给孩子做好榜样。让孩子感受父母的爱,去迎接未来。

四、小结

在信息技术飞速发展的新时期,线上学习已经是不可逆转的趋势。父母与居家学习的山区初中寄宿生相处,不可避免会有各种摩擦。如何有效转化叛逆行为?使亲子关系更和谐呢?无论是哪一种方式,父母一定要记得:情感链接大于道理与批评。当我们的爱不到位、当我们的情感不到位、当我们的关系不到位,很多东西都是空谈。让爱先行,让爱成为家的基调;同时夫妻关系也要融洽,让孩子感受父母双方一致的爱。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启蒙老师,想要孩子积极健康成长,想要孩子不沉迷手机等电子产品,最根本的是家长以身作则,提高自身的责任感,发挥榜样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爱琳.论原生家庭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影响[J].黑河教育,2019(07).

[2]孙秋.家园共育让孩子健康成长[J].考试周刊,2018(02).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重点课题《山区初中寄宿生叛逆行为转化的研究与实践》(课题编号:20PTZD02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