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作者: 李文海 陈晓晴

新课标背景下农村小学劳动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0

摘 要:广州市番禺区沙湾德贤小学紧扣《义务教育劳动课程标准(2022年版)》要求,通过挖掘和探索,以劳动课为主渠道,积极开发与实施劳动教育课程,强化实践育人功能,做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以劳创新,形成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课程完善、资源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劳动教育体系。在实践中推动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特色发展,探索出适合农村小学的新时代劳动教育策略,取得了明显的育人效果。

关键词:农村小学;劳动教育;教学模式

一、问题的提出

(一)基于劳动课标提出的新理念

义务教育聚焦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引导学生成长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多年来我们的基础教育课程更多的是强调动脑训练,而较少强调综合运用知识、培养创造性实践能力、注重劳育的课程,使学生疏于自然、疏于实践。对学生而言,这样的缺乏实践的课程是远远不足以促进全面发展的。研究表明,人类手脑协调的发展必须从小就有计划、有目的地去逐步培养和训练,而劳动教育课程是从小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二)从学校的优势出发

1. 学校具有地域资源优势

沙湾德贤小学坐落在岭南文化古镇——沙湾的西部,学校占地面积16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11185多平方米,绿化覆盖率达35.48%。在配建之初已经有了约80平方米的生物园。学校周边是兰花种植场和柑橘种植场,同时背靠沙湾青萝嶂山脉,也处于水网交汇的地段,故此植物资源十分丰富,为学生亲近自然、研究自然、热爱自然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沙湾古镇是一座有着悠久历史的文化古镇,历史文化资源丰富,民间艺术饮誉南国,保留了以传统历史文化和民间文化为主体的岭南文化,鱼灯扎作工艺、传统美食姜撞奶等,助推学校开发特色劳动课程。

2. 学校教师队伍强大

学校教师专业素质较高,领导班子成员教育教学经验丰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致力于追求高品质的教育境界。从教师学历、职称、兼任的职务和获得的荣誉来看,学校大多数教师的教学基本功较为扎实。教师爱生敬业,队伍团结和谐,这为学校寻求高品质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既有教学经验丰富的教学骨干,也有充满干劲的年轻教师。教师们善于接受新思想新理念,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较强,具有结合新课标进行课程开发的自觉性。

(三)确定研究的方向

在学校所拥有的地域资源优势下,经过上级领导和多名专家到校考察、研讨指导后,学校决定依托劳动实践基地,开展劳动课程研究,开发劳动项目,确立了“中草药课程”作为学校个性特色的发展方向;充分发挥学校优势,改变以往应试教育的观念,建立室内理论教学与室外实践活动相结合的劳动教学模式。大力拓展课堂空间,积极开展实践探究教学,让学生在经历出力流汗的过程中,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发展创造性劳动的能力,养成动手动脑的劳动习惯,培育积极的劳动精神。

二、解决问题的过程与方法

(一)研究阶段(2021年9月—2022年2月)

为形成完善的劳动教育体系,打造特色化的学校劳动课程,沙湾德贤小学不断强化组织领导,成立了劳动教育工作领导小组,由李文海校长担任组长,郭凤喜副校长、梁月群主任、陈小凤主任担任副组长,罗添胜主任、何瑩亮老师为主要成员。领导小组组织开展全员学习劳动教育的重要文件精神,对学校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设计、系统规划,形成专项工作方案。统筹学科组、社团、少先队、党组织等力量,形成实施劳动教育的合力,共同推进劳动教育教研科研项目,组织开发校本课程资源。整合校外劳动教育资源,把劳动教育延伸到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中,形成家校社合作机制。完善和管理校园劳动教育场地建设、设备设施。

领导小组对劳动课标的新理念进行深入学习,对校内校外资源充分挖掘,集思广益,确定了“耕德润贤”的文化理念,制定了具体可行的实施方案,积极探索构建具有独特性、整体性、特色性、创新性的学校劳动教育体系。架构学生多元成长三类课程,含“基础型、拓展型、探究型”三类课程的构建,积极开展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的实施。围绕上级相关文件精神,积极培养“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新时代小学生,在努力保障基础型课程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的劳动素养目标要求,研究出德贤小学课程整体架构(图1)。

学校经过一个学期的挖掘、探索,初步形成了《大力推进劳动教育 砺志铸魂培育新人——沙湾德贤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方案》。为使劳动教育得到更好的发展,学校按照制定的工作方案开展探索。

(二)探索阶段(2022年3月—2022年8月)

课堂是课程实施的主渠道。我校根据上级有关文件精神,为切实推进学校劳动教育实验,制定合理的计划方案,开设劳动教育课程,开发特色校本教材,积极推进特色活动课程化工作,保证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创造一切条件为学生搭建发展劳育的途径和平台,从而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学校组建德贤小学劳动教学工作小组,工作小组由分管教学的办公室主任陈卓能任组长,教导副主任郭桂英任副组长,劳动科组长陈晓晴作为总执行人,各班班主任、劳动教育学科教师为组员。科组长负责劳动课程规划、建设与实施,推进课程实施及科组建设。班主任实施的主题式劳动课程。如日常清洁劳动、节假日课程、研学实践课程、公益劳动、志愿服务、基地种植等课程。学科教师实施学科渗透课程。有劳动专长教师实施的实践拓展性课程。通过调查了解,挖掘学校教师的劳动特长,让有一技之长的教师实施劳动实践拓展课程,校内外结合,“普及+社团”推进,形成校本特色课程。

1. 建设基础型课程

贯彻落实《广州市教育局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的指导意见》《广州市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等有关文件精神,制定及完善合理的《劳动课程建设与实施方案》,确保每班劳动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保证课堂教学的常态化、规范化、精细化,让劳动全面融入日常生活。

我校会结合重大节日开展主题节日劳动课。在传统节日开展元宵节包汤圆、中秋节鱼灯制作、冬至包饺子等系列活动。如:元宵佳节,德贤小学开展“德贤学子闹元宵”系列活动。通过观看视频,学生了解元宵节的相关来由;参与猜灯谜活动,感受传统节日的乐趣;教师、家长、学生一起做汤圆,传承经典美食的制作工艺,大家尝着自己亲手做的汤圆,嘴上甜蜜蜜的,心里美滋滋的。通过活动,营造了欢乐祥和、健康向上的节日氛围,在学生当中树立认知传统、尊重传统、继承传统、弘扬传统的思想观念,增强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2. 建设拓展型课程

(1)亲近自然,开设特色小农田课程

学校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方面不断进行探索和实践,立足校情,挖掘资源,建立和完善“快乐菜园”“百草园”劳动实践基地,构筑了蔬果种植劳动实践以及中草药种植实践的素质教育新空间,共建劳动基地面积达652平方米,为学生开展特色劳动教育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走进“百草园”,了解中草药文化。百草园由热爱种植和有药学知识的梁业基老师进行管理,通过查找书籍、访问当地老人、咨询懂医学的人士等途径,在百草园合理的布局和种植了“广东十大名药”、周边地区常用中草药等近100个类别的田间中草药,分门别类做好标识,让学生一进入百草园就能感受到浓浓的中草药氛围。学校还根据已种植的中草药编制了校本教材《岭南中草药》,供学生辨认和深入了解各种中草药的功效。在校本教材的基础上,开发了《晒白菜干欢乐多》《佛手的采摘与浸泡》《制作艾草薄荷膏》《熬煮广东凉茶》等课程。在了解中草药文化的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劳动素养。

走进“快乐菜园”,提升劳动技能。学校开设“快乐菜园”校本课程,将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课程教学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田间地头”学习探究播种、除草、浇水、杀虫、收获,在综合拓展活动中提升素质,获取真知,在田地间感受自然的美妙,使学生回归自然,健康和谐地成长发展。学校聘请了资深绿化专业人士梁凤齐作为打理菜园的专职指导顾问,随时让学生和教师咨询相关问题,并提供解决方案。每个教学班都分别拥有了一块土地,按时节播种施肥。在菜园上教师带领学生播种下冬瓜、苦瓜、节瓜、茄子、葱、西红柿等瓜果,学生观察农作物生长并做好记录。通过对农作物的长时间打理,明白了一颗种子到果实的过程,培养学生的规划意识和节约意识,让他们以劳动为荣,以节俭为美德,对“粒粒皆辛苦”更有深刻体会,更加深了对“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理解,提升劳动技能。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了中草药的种植与加工,学会了瓜果蔬菜的种植与管理,在参与过程中,体会到了劳动的艰辛和快乐,感受到成果的来之不易,逐步养成吃苦耐劳、持之以恒的品质,提升基本的劳动能力。

(2)跨学科渗透,劳动与学科课程多维融合

学科渗透,让劳动观念更扎根。学校以道德与法治学科作为重要抓手,基于学生的实际,立足学校的特色,整合学科课程,利用地域课程和资源,围绕“修身知贤”“善行习贤”“匠心乐贤”“扬正尚贤”“保绿育贤”“树德立贤”六个维度来设计和组织道德与法治和劳动教育的融合读本《耕德润贤》。以劳动教育为载体,记录学生体验、参与的全过程,让学生在掌握劳动技能的同时,更能够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除了重视思政课程,学校还系统梳理了其他各个学科中涉及劳动教育的内容,并与劳动教育目标进行对应。各学科骨干教师每学期精心挑选与劳动教育内容切实相关的1—2课时重点实施,让学生的劳动观念、劳动技能生根发芽。如美术学科的特色劳动教育项目“衍纸制作”“鱼灯制作”。学生在学科融合间增长知识,形成基本的劳动意识,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

(3)开展家庭劳动,形成家校合力

教育学生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帮着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劳动教师每周安排适量的家务劳动作业,针对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布置力所能及的家务,如低年级布置洗涤小件物品、整理个人生活用品;中年级布置整理房间、使用和养护一般家电;高年级布置清理家庭卫生、会做一两种家常菜。密切与家长联系,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让家长成为孩子家务劳动的指导者和协助者。发放“劳动大盘点”清单,由家长评价,使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形成合力。

(4)服务性劳动齐参与,弘扬奉献精神

利用学校周边资源,结合团队活动,鼓励学生在教师和家长的带领、指导下,参与校外现代服务业劳动以及公益性志愿服务等活动,拓展实践新样态,形成家校社合力。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积极进取的生活态度和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

3. 建设探究型课程

学校以教育现代化为目标,对劳动教育课程进行长效性的设计。积极开发“劳动教育”探究型课程,以促进学生发展创造性思维。以问题为导向,激发学生思考问题,并通过独立思考、小组讨论、合作尝试、过程调整、优化方案等环节,组织学生开展探究。引导学生在探究和劳动中丰富情感、明白事理、养成习惯,逐步提高实践能力、社会责任和创新精神,从而为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我校还根据学校所在地理位置及周边资源优势,开发了“动车基地”研学路线,并组织学校五年级全体学生参加研学。了解动车维护养护的流程、设施设备,动车组工作人员的日常工作等。通过广州动车段研学游,学生对中国高铁有了进一步的全面认知,感受着科技强国的时代动脉,培养了探索创新勇于实践的精神。

(三)梳理总结阶段(2022年9月—)

沙湾德贤小学被评为省劳动基地实验学校、市劳动教学试点学校、区劳动教学试点学校。我校劳动教育的实施,得到了广大家长的认同与支持,开展的劳动系列活动,也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基于校园特色、依据节日设计的主题活动,基于自然资源、种植加工中草药和耕种收获瓜果的校本课程,在农村小学可以推广。

三、成果的主要内容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