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生暴力倾向不良心理的有效疏导及预防探讨
作者: 颜芸摘 要:据相关的调查报告显示,在校园暴力事件中,有75%发生在中学生之间,有相当部分中学生存在暴力倾向的不良心理。该如何疏导和预防中学生的这种心理?文章以学生小柏为研究对象,针对转化小柏的暴力倾向不良心理的个案思考,为疏导和预防学生出现此不良心理提供合理可行的建议。
关键词:中学生;暴力倾向不良心理;疏导及预防
一、了解各方面状况,建立学生信息档案:进行疏导和预防的前提
无论是《中小学班主任工作规定》还是《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都明确提出了在班主任工作中建立学生信息档案的重要性。于是笔者对小柏小学时的同班同学、现在跟小柏较为要好的两位同学、任课老师以及他的父母进行了访谈,主要了解小柏的班级表现、上课时的课堂状态、跟同学同伴的关系、性格特征、兴趣爱好、家庭状况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方面的访谈调查,笔者了解到,小柏生活在一个父母离异的家庭,父母在其他城市各自再婚,他跟着爷爷在本地生活。小柏的父亲告诉笔者,在为数不多的见面的时候,小柏对他们极为抗拒,他们之间几乎无话可说。由于家庭的关系,小柏在校学习状态非常不佳。
小柏的状态属于典型的后进生,由于家庭关系和学习状态的影响,引发了小柏跟父母的亲子关系较差、自我认知不清、厌学、逆反、焦虑并伴随着暴力倾向的发生。但小柏本身有较好的学习能力(通过任课老师的反映得出),对教师较为尊重以及他的家长愿意配合教师工作等有利条件,笔者有信心可以对他进行转化。
二、用心用爱用智慧,春风化雨:进行疏导和预防的关键
众所周知,对待学生,宜疏不宜堵,在教育的过程中,我们应不与学生发生正面冲突,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这样有利于逐渐缓解紧张的双方关系。
(一)站对角度,跟学生共情
请听如下“对话”:“你怎么回事?用暴力能解决问题吗?”“老师们工作也很忙,整天处理你这些事情,你父母难道没有教育你做事不要冲动吗?”“你老是这样跟人打架,我会考虑向政教处申请给你处分。”……这是笔者教育小柏的话语,而他基本上没有给予回应。这种沟通有效吗?显而易见,这种所谓的“教育沟通”是无效的。
站在小柏的角度想象和思考:如果自己受到了这种责骂会有什么感受:会觉得这是老师在为他好吗?老师难道不是因为他父母不在身边而对他有偏见吗?于是,笔者改变了策略,用和善的语调搞清楚小柏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让他明白老师是站在他的角度,真诚地愿意帮助他。小柏终于不再戒备,愿意交流。当学生愿意跟班主任沟通时,很多事情就很好解决了。
(二)耐心倾听,对学生表示理解宽容
班主任单方面的侃侃而谈无法感动学生、转化学生。在日常的沟通教育中,班主任要学会倾听学生的说。美国教育学家简·尼尔森在《正面管教》一书中说道:“启发式问题和认真倾听,能够向你的十几岁孩子表明你是站在他们一边的,能让你对他们产生一种积极的影响。”
小柏开始讲述他的童年,笔者终于找到了他出现暴力倾向不良心理的根源——自卑与自我保护。因为父母的离异,幼年时他极度缺失父母的爱与关怀。随着年龄的增长,他看着同龄的伙伴跟父母在一起的快乐场景,听着有些孩子对他的一些嘲讽,他开始自卑并怨恨自己的父母……慢慢地,当他遇到一些同学有意无意的言语冲突或者肢体触碰时,他都会感到被人欺负,不愿意让人看到他的倔强。他想要父母的爱却表现得无所谓,他想要自我寻找安全感但是方式错了,他自卑却又表现得无所畏惧……笔者不该在不清楚事情根源的情况下对他进行指责。在了解到各类冲突的根源后,笔者给予了小柏充分的理解宽容,对他进行了及时安抚,采取了一些措施帮助他转变认知,引导他走出错误的心理误区。
(三)帮助指导,向学生传递爱的信息
要疏导和预防小柏的暴力倾向的不良心理,首先要让小柏感受到爱。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班主任的教育,就是爱的教育。笔者采取了一些措施:第一,跟小柏的父母分别电话联系沟通,讲述清楚小柏的状况,鼓励他的父母给予孩子更多精神上的关怀和爱,鼓励他们能够多多与孩子接触交流,让小柏感受到父母的爱。第二,在日常的班级生活中,笔者以及科任老师们多多关注小柏,给予他生活和学习上的关怀,及时鼓励他,在他犯错尤其是可能出现暴力倾向的时候温和地引导他,让他感受到来自老师的爱。第三,在班级中给予他卫生委员的职务,让同学们帮助他、关心他,引导他与同学们友好沟通交流与合作,让他感受到来自集体和同学们的爱等等。通过以上措施,让小柏感受到了尊重,感受到了温暖和力量。
三、家校合作,协同育人:进行疏导和预防的保证
引导学生走出一些不良心理的误区是一场“攻坚战”,没有学校、家庭和学生三者的团结协作就不可能取得成功。很多时候,班主任对家长,尤其是问题学生的家长的引导会更加艰难,所以这更需要让家长感受到我们对孩子的热心、用心、爱心和耐心。只有这样,家长才会更愿意配合学校,才会更愿意接纳和改变。
在引导小柏的过程中,笔者经常与小柏的父母保持密切联系,让他们及时了解孩子的生活、学习和心理状态;因为小柏家庭特殊的缘故,笔者及时让家长多了解、多鼓励孩子的优点、肯定孩子;通过沟通让小柏的父母意识到自己在孩子心中的重要作用以及自己在孩子教育中的不可缺失,让他们愿意花出时间和精力在孩子身上;引导小柏父母一些良好的教育方法,帮助他们缓解紧张的亲子关系;最后,让小柏父母愿意为了孩子改变自己的一些不合理的行为和要求,把小柏的身心健康作为发展的首要目标。
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小柏出现暴力倾向这种不良心理的根源矛盾得以缓解和解决后,小柏与同学发生冲突的次数大大减少,学习状态也越来越好,更自信开朗,最为重要的是,再也没有出现用暴力手段解决矛盾的现象,小柏已基本走出有暴力倾向的不良心理误区。
总之,要想根本解决学生存在暴力倾向的不良心理,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定要找到根源症结所在,对症下药。刘铁芳教授说过:“教育的灵魂就是引导人不断地去欲求美好的事物,以个体心灵中不断萌生的美好事物的欲求来接力,引导个体生命的自我成长。”存在不良心理倾向的学生需要得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等各方面更多的关怀、耐心与怜爱,学生的一些顽固的逆反心理也不是一两次说服教育就可以消除的,我们必须反复抓、抓反复,日常多留意他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运用自己的智慧和力量,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美]简·尼尔森.正面管教[M].玉冰,译.北京:京华出版社,2009.
[2]于同治.未成年人暴力倾向的防治措施[J].青少年犯罪问题,2003(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