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殊教育的案例研究
作者: 何杏英摘 要:对龙龙这个“特殊男孩”,笔者的教学宗旨是尽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引导他在语言、学习、交流、运动等方面有所进步,尽可能融入班集体。针对学生的具体情况,笔者通过与家长深入沟通、查找相关资料等辅导策略,以转化学生的行为,并取得一定成效。
关键词:“特殊男孩”;教育个案;心理辅导
一、“特殊男孩”的背景
在龙龙半岁的时候,家里出事了,父母把龙龙送回老家让年迈的奶奶照顾。龙龙一直跟着奶奶,没有上过幼儿园,父母一年也只回去一次。龙龙五岁时,奶奶过世了,他回到父母身边,这时候父母才发现孩子有了语言、心理障碍,怎么引导都不肯与人交流,连爸爸、妈妈都没叫过一声。父母带龙龙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轻度的自闭症。
二、问题概述
刚开学时,除了眼神,笔者看不出龙龙这孩子和班上的学生有什么太大的区别,五官端正、白白净净,挺可爱的样子。入学一星期后,笔者发现了龙龙的与众不同:他总是目光呆滞,时不时用手托着头,静静地坐在座位上;从未主动与老师、同伴讲过一句话,教师和他交谈时他只是用点头、摇头来表示;下课了,同伴们都在操场上欢蹦乱跳地玩耍,他从不参与;体育教师反映上体育课时,他不听指挥,一声不响地站在原地不动,全校的课间操他也是如此,仿佛他的世界里只有自己。
三、成因分析
(一)成长环境因素
龙龙半岁的时候被送回老家,父母一年只见一次,一直由目不识丁的年迈奶奶照顾,没有上过幼儿园,没有接受正规的幼儿教育。在边远的农村地区成长,那里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几乎与世隔绝。奶奶过世后,他回到并不亲密的父母身边,周围的环境与人都是陌生的,使得龙龙不肯与人交流。在儿童语言发展的关键期缺少引导,这是造成孩子出现语言、心理障碍的主因。
(二)家长认知因素
龙龙五岁时,他回到父母身边,这时父母才带龙龙到医院检查,医生诊断是轻度的自闭症。之后,龙龙以“特殊的一员”的身份生活在家中。这时,父母还没有重视,没有对孩子进行特殊教育的训练,再次错过了最佳的教育时期。对特殊孩子来说,家长的正确认知很重要。
四、辅导策略
(一)与家长深入沟通,建议家长克服错误的认知方式,改进家教方法
笔者把龙龙的爸爸请到了办公室。对于龙龙,他并不想多说什么,只是解释说孩子可能胆子较小、性格内向,平时话就不太多,现在到了一个陌生的环境就更加不肯说话了,过一段时间就没事了。很显然,家长对教师不信任。家长的不配合,让笔者感到困惑。之后的几天,笔者开始忙于教学工作,但课上课下笔者不时注意着他,他总是怯生生的不与其他学生接触。笔者不自觉地认为他是弱小的,他的背后一定有故事,需要帮助。于是笔者总在课上有意无意地告诫其他学生不要欺负龙龙,不许取笑龙龙。正在对龙龙疑惑时,龙龙的爸爸主动与笔者联系。这次,透过他爸爸的语气,笔者能察觉出一种乐观和期望,而不是无奈和悲伤,这让笔者感到很意外。龙龙的爸爸说:“我之所以不把孩子送到特殊的学校,是因为我们不想过早否定孩子的发展,我们想让孩子在正常的教育环境中自然健康地成长。前段时间不想把实情告诉老师,是因为害怕学校不接受他。感谢老师关注我的孩子,并能给他一个宽松的成长环境,希望您能帮帮我,帮帮龙龙。”听到这番话语,笔者不禁被深深地感动了。从教以来,遇到过不同情况的学生和家庭,但像龙龙这种情况的,还真是第一次。轻度的自闭症儿童随班就读,笔者该如何对他施教?
(二)查找相关资料,研究成功案例的转化策略,寻找教育的突破口
笔者查找了关于自闭症儿童的有关资料,从而知道了像龙龙这样的个案并不少,如果随班就读,便有利于向同龄小伙伴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培养健康儿童的同情心和对残疾人的关怀;广州星语自闭网上刊登的“怎样训练自闭症儿童表达需求?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对自闭症儿童进行语言训练?”等文章,给了笔者很大启发;星语自闭网上详细介绍一个个成功案例,深深地触动了笔者,我们不要忽视这些特殊的孩子,如果他们终年被关在家里或被放在一个完全封闭、狭窄的空间和环境里,那么他们生命的全部意义就是活着,这样剥夺了他们应该拥有的一切,特殊儿童更应该得到受教育的权利和尊重。
(三)利用各方合力,逐步消除“特殊男孩”与老师、同学的“信任危机”,实施转化策略
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笔者一如既往地关注着龙龙。特意与龙龙的爸爸一起,参加了华南师范大学刘良华教授的“家庭教育专题讲座”,以便获得如何教育孩子的最新资讯。与家长保持联系,让他抽出足够的时间亲自接送孩子,晚上陪着孩子做作业,假期尽可能带孩子外出散散心,在家中不要把龙龙当成特殊的成员。笔者就尽可能地给他创造说话的机会,平时将一些需要说话的任务分配给他,比如多和他聊天,聊天内容包罗万象:“龙龙,今天谁送你到学校?”“这件新衣服是谁给你买的?你穿起来真精神。”安排他收作业本,完成任务后,总对他说声“谢谢。”让几个比较活泼的学生,对他们做了一些思想工作,希望他们能够主动和龙龙交朋友。下课的时候,主动请龙龙去做游戏,或者学做操,边做边喊口令。上课的时候,以开火车游戏的形式,轮流回答问题,就算他不开口回答,只要能很快站起来,笔者也觉得很安慰。一开始,龙龙有些不适应身边的变化,依然以自我为中心,但逐渐地,他做出了改变。
五、实施效果
奇迹发生在第二学期开学后的第二周,课间操上,笔者惊喜地发现,一直站在原地不动的龙龙,今天居然开始跟着大家伸伸手、踢踢脚,做起操,虽然目光怯怯的,游离不定,动作笨拙,并不规范,但对于龙龙真是一个很大的进步。笔者马上示意在场的老师、周围的同学不要露出任何的惊讶,不要惊动龙龙。默默地喊:“龙龙,继续,请你继续,你能行!你很棒!”课间操一结束,笔者打电话把这个好消息告诉了龙龙的爸爸,听到了电话那边情不自禁地欢呼。回到教室,笔者表扬了全班同学,说今天我们全班同学做操都很好,老师看到了一个朝气蓬勃的集体,老师感谢大家。接下来,龙龙在学校的表现真的变了,不但和大家一起做操、玩游戏;上课时,能和同学们一起喊老师好,开火车游戏轮到他时能开口读词语、回答,尽管声音是低低的,还不够响亮,但笔者却欣喜不已。学期末,笔者特意颁给他学习进步奖,拿着奖状,他咧开嘴笑了,这是笔者第一次看到他笑,禁不住眼眶盈满泪水。
龙龙在班上的三年里,虽然还是不肯开口叫一声爸爸,但其他方面一天比一天有进步。能够与其他同学一样完成一些任务,如值日生工作;能够独立完成作业,交作业;能够和同学一起玩耍。大家都没有把他当成特殊学生,把他和身边的其他同学一样看待,互相帮助,互相关心。
六、案例反思
笔者曾在一位从事特殊教育工作十年的老师的文章里读到一些经验及感悟,她写道:如果孩子迷失在自己的世界里,那我们就走进他的世界牵着他的手走出来。在没有遇上龙龙之前,笔者似乎从来没有认真思考过关于特殊儿童的问题。据统计,我国大陆现有残疾人约6200万,这是一个很庞大的数字,盲人看不到绚丽的世界,聋人听不到美妙的声音。然而就在这黑暗而又寂寞的世界里,他们并没有放弃,而是自强不息,顽强拼搏。我们应该换一种眼光、换一种角度来看待特殊儿童。关心特殊儿童,使他们更好地融入社会生活中,我们应该努力发展特殊教育事业。
从龙龙的身上,笔者收获良多:教育特殊孩子,需要付出更多的爱,需要耐心和坚持,付出与收获是成正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