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转化后进生的教育策略
作者: 彭可欣摘 要:作为班主任,笔者更深刻意识到教书和育人同样重要。每一个后进生的实际情况是不同的,必然要求教师深入了解学生的各种行为和背后的成因,从而确定行之有效的对策,因材施教,正确引导。作为一个热爱学生的教师,有责任让学生树立信心进而达到育人的目的。笔者结合学生个案进行具体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教育策略。
关键词:后进生;教育策略;教师工作
一、个案分析
我班的黎同学让人印象最深刻。笔者刚接手班级的时候,发现他上课精神抖擞,但不是表现在认真听课上,而是影响其他同学上课,心思完全不在学习上;下课的时候也活力满满,追逐打闹;经常不做作业,即使做了,也很不理想。
于是,笔者私底下找他谈话,希望他能遵守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以学习为重,按时完成作业,知错就改,争取进步,争取做一个同学喜欢、父母喜欢、老师喜欢的好孩子。但一走出办公室,他一如既往,毫无长进。经历过几次谈话后,笔者觉得自己无能为力,但转头一想,自己身为班主任,怎么可能放弃任何一个学生呢?怎么可以遇到一丁点困难就轻言说放弃,作为一名教书育人的老师,怎么可以那么快就向困难低头?一定要鼓起勇气面对现实。
二、转化策略
首先挖掘他的优点。因此笔者特意开展了一个主题班会,主题是“发现同学的优点”。大家都可以畅所欲言,轮流赞扬班里的每个学生的优点,轮到黎同学的时候,一开始大家都不出声,但笔者拿出了他的英语书,发现他的书写很漂亮,开始引导大家,所有同学都开始纷纷夸赞黎同学的字体漂亮,可以代表班级去参加硬笔书法比赛,他听到了这个建议后,充满疑问。笔者对着全班说:“对,黎同学可以代表我们班去参加硬笔书法比赛。”一开始他不愿意也不相信自己。笔者连续几天都在课堂上大力称赞他的书写,课后也找他到办公室,说:“你的字真的太漂亮了,有空可以去找书法老师一起研究一下。”他得到教师的信任,下课不再捣蛋了,而是在自己的书桌里认认真真地研究怎么能把字练得更好,这已经对于他来说很大的进步,在硬笔书法比赛中获得二等奖,同学们都表扬他为班级争光了。那一次之后,他开始慢慢改变了,开始相信笔者,也开始对同学们变得友好。
很多时候,笔者也主动让黎同学帮忙做一些事情。例如,下课了让他把同学们的堂听本拿回办公室,课间的时候也让他帮忙整理班级图书角,在无意间也发现了他的整理能力很强,每次放堂听本的时候,他都会摆放得整整齐齐,将整理图书角的图书分好类,把每一本书都摆放整齐,每天擦干净图书角再放学,同学都很惊讶,没想到黎同学的整理能力这么强。
从此之后,黎同学也开始慢慢信任笔者,下课的时候会过来跟笔者说一些悄悄话。原来,黎同学从小由妈妈带大的,爸爸忙于工作,只有寒暑假才能见面,妈妈比较心疼和溺爱孩子,孩子说什么,妈妈就给什么。来了学校,并不是每个同学都以他为中心,因此他就会各种捣蛋,让同学和老师都关注他。笔者听到这些,知道让他认识错误的机会来了。笔者轻声问他:“那你捣蛋完之后,你觉得同学对你有什么感觉?”他不好意思地回答:“大家都不喜欢我。”笔者顺着问:“那你喜欢这种感觉吗?”他说:“不喜欢,但之前不知道还可以怎么做。”“那你最近帮助老师、帮助班级,同学们对你的反应怎么样?”“我第一次听到同学赞扬我,我觉得很开心,原来大家都喜欢我。”“你真的太棒了,你不仅认识了自己的错误,勇于认错,还想到了解决方法。”“是的,我今后一定要遵守纪律,团结友爱,乐于助人。”“那你可要说到做到哟!”“好!”后来,他不仅在纪律上有了明显的进步,而且在学习上也改变了很多。当他有一点进步时,笔者及时给予表扬、激励他,使他处处感受到老师的关心。他也逐渐明白了做人的道理,明确了学习的目的,端正了学习态度。
为了提高他的学习成绩,除了在思想上教育他,感化他,笔者特意安排了作业小组长的职位,并对他说:“你知道哪些同学才能胜任这个职位吗?”他说:“责任心强、学习成绩好。”“那你觉得自己可以胜任吗?”他想了想:“老师,谢谢你相信我,我不会让你失望的。”因此他上课更加努力了,回家也跟妈妈说,自己现在是作业小组长,要做个好榜样。笔者也找了副组长帮助他,当他取得进步时,除了表扬他,笔者还提到这也离不开同学们的帮助,特别是副组长的帮助。在同学们的帮助下和他自己的努力下,他各方面都取得了进步。他学习上更努力、更遵守纪律了,甚至自己当起了值日生,也更积极劳动了,成绩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为此,笔者会心地笑了。后来,有一次找他谈话时,他说:“老师,同学们这样关心、爱护、帮助我,如果我再不努力,对得起你们吗?”笔者笑着说:“你长大了,懂事了,进步了。我真替你高兴。”
因此,笔者认为要以人为本,尊重每一位学生,做到因材施教,不要只关注学生的缺点,要看到他的优点,这才能做到真正热爱学生,学生也会感受到老师对他的爱和帮助。在教育过程中,不仅仅是照搬书上的理论,还要敞开心扉,以关爱之心来触动他的心弦。“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用师爱去温暖他,用情去感化他,用理去说服他,从而促使他主动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除了教师,也需要其他同学的力量,因为同学的力量有时胜过教师的力量。同学之间一旦建立起友谊的桥梁,他们之间就会无话不说。同学是学生的益友,让他感受同学对他的信任,感受到同学是自己的益友,让他感受到同学给自己带来的快乐,让他在快乐中学习、生活,在学习、生活中感受到无穷的快乐。通过同学的教育、感染,促进了同学间的情感交流,在转化工作中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