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体验式”德育的教学探索

作者: 李雅萍

摘 要:江门市棠下中学改变传统德育模式,引导学生在体验中接受教化,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学校从“自主管理、注重引导”“多元活动、积极体验”“挖掘资源、创设情境”“家校共育、凝聚合力”等方面进行探索,帮助学生在接触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强化甄别是非的标准,提升道德境界,塑造健全的人格。

关键词:体验教育;立德树人;自主发展

五育并举,德育为先,每一所学校都期望扛起“立德树人”这面大旗。但无论是学校管理者、德育干部还是一线教师,都在德育上花了不少工夫,却收效甚微,学生常常出现品德知行脱节的现象。究其原因,除了学生意志薄弱、自控能力差、环境影响等因素外,存在传统家庭、学校教育重说教轻养成、重理论轻实践、重成绩轻育人、重他律轻自律、重身体轻心理等不足,导致出现道德规范未内化为受教育者自己的价值观念、自择为自觉的道德行为的问题。德育没有真正走进学生心灵,就难言做到从“根”上育人。

如何破解德育低效之难题?《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给学校指了一条明路:加强未成年人道德建设要“坚持知与行相统一的原则。既要重视课堂教育,又要注重实践教育、体验教育、养成教育,注重自觉实践、自主参与,引导未成年人在学习道德知识的同时,自觉遵循道德规范”,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成长。我们必须尊重学生,让学生将德育知识与丰富的德育实践相结合,使德育教育过程鲜活起来;必须尊重学生在德育实践活动中的自我体验,让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世界,体验酸甜苦辣、成功失败,从而健康成长起来。这样,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长期困扰德育的针对性、实效性问题。

一、体验式德育的概述

德育是指所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施加影响的活动,包括社会德育、社区德育、学校德育和家庭德育等方面,德育影响具有多元性、互动性。体验教育指以体验为基础的教育方式,是组织和引导学生在亲身实践活动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为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行为习惯的过程。开展体验活动应坚持遵循四个原则:校内体验与校外体验相结合的原则;直接体验与间接体验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资源整合,全员育人的原则;面向全体,全员参与的原则。

二、实施路径

(一)自主管理,注重引导

教育的最高境界就是学生的自我教育与自主发展,体验式活动恰恰为学生自我教育提供了平台。基于此种认识,我校秉承“明德至善 厚学大成”的办学思想,以积极心理学、成长型思维为支撑,通过生涯德育、活动德育、心艺德育等形式,丰富学生“知—情—意—行”心路历程,引导学生的心灵成长。学校以“整体推进、多元发展、各展所长”为目标,创新构建以“寻根之旅”(参观五邑华侨广场)、“铸魂之旅”(参观陈垣故居、参观三堡村革命烈士纪念碑)、“追梦之旅”(大学体验)为三维度的棠下中学品牌德育体系,以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四大活动”为依托,以开学典礼、入团仪式、成人仪式、毕业典礼“四大仪式”为根基,以劳动实践和志愿服务“两大途径”为载体,磨炼学生的意志、陶冶学生的情操、塑造健全的人格,内化品德,从而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此外,学校贯彻全面育人理念,完善学生评价机制,提升学生综合素养,我们创设了学生评选“星级工程”,分阶段评选“善美之星”“学习之星”“才艺之星”,学期末选出“校园之星”,以激励先进,营造积极向上的良好氛围,促进学生全面可持续发展。

(二)多元活动,积极体验

教育者要关注学生的真实成长,体验式活动能为我们提供了解学生精神生命质量、引领精神发展的平台。在参与实践活动的愉悦过程中,学生的主体意识、自主意识、沟通意识、团队意识等逐渐觉醒并得到增强,学生在互动中展现自信,在展示中成长发展,在展示中认识到自己的价值,体会到成功的快乐。在“扬长”思想指导下,棠下中学学生社团活动蓬勃开展,目前共有合唱团、街舞队、围棋社、摄影社、辩论队、足球队等38个各类学生社团。学校遵循“尊重差异—丰富选择—满足需求”的原则,构建6大课程体系,丰富学生的选择内容、选择模块和选择形式,开设了陈垣班、体育班、艺术班等特色班级,满足各类学生不同学习能力、不同发展水平、不同发展方向、不同兴趣特点的需求,让学生智慧选择,让个性自由发展。

(三)挖掘资源,创设情境

在学科活动中体验,提高德育的效果。在各学科教学中,有许多可供学生体验的因素。我们努力挖掘这些德育因素,把学校的德育工作与学科教育紧紧结合起来,提高德育的效果。在以德育为主要任务的课程中运用体验式教学,促进学生良好品德的形成与发展。

《思想品德》是比较系统地对中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必修课程,它把德育作为主要任务,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要阵地。在这门课的教学中,我们尝试了“体验式教学”,这种教学模式的一般流程为:A. 创设情境,引导动机,激发直观的情感体验——B. 融入情境,启发联想,增强想象性情感体验——C. 强化情境,析事明理,促进伦理性情感体验——D. 超越情境,知情促行,获取创造性情感体验。

这种体验式教学能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触动自己的情感之弦,引起学生的认知冲突。通过想象感受自己生活在某种情境氛围中,设身处地设想自己成为体验的对象,产生与体验对象相一致的移情体验,从中领悟和把握品德知识,感悟其中的道理,使“理”通过“情”进入学生的心灵。事实证明,在德育渗透型课程中创设模拟情境,更有利于帮助学生获得独有的感受。

(四)家校共育,凝聚合力

家庭教育和家长素质对学生全面发展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学校根据高中生身心发展特点和家庭教育现状,成立“家长学校”,在办学形式和教学方式上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实行“三课”制度,即全校性基础课、分层专题课与讲座、咨询课,向家长普及家教知识,完善家庭教育理念,形成良好的家庭教育氛围,让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家长学校”研讨内容涉及亲子陪伴、家校共育和沟通、教养方式等内容,营造亲子、家校情感沟通和心理交流的协同共育氛围,让家长与孩子共同发现、处理问题,去感受、沟通和收获。帮助家长积极适应新课标、新课程、新高考等政策带来的变化,提升家庭教育水平、解决家庭教育难题,走上正确的家庭教育道路。

三、反思与思考

在多年的体验教育探索中,我校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存在许多不足。在今后工作中,拟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完善体验教育。

(一)促进学科与德育的有机融合

在学科课程中存在着许多德育因素,有许多可供体验的德育素材,但也有一些内容是无法通过实践、情境来实施体验的,仅为实践、体验而忽视学科特点的做法,反而会使教育的效果适得其反,在各学科尤其是理科类课程中的体验教育模式,还有待于进一步深入研究。

(二)提高课程设置针对性

根据学生差异,分年级、分阶段,采用不同措施更加有针对性、系统化展开体验教育,使体验教育在递进式的模式中呈稳步发展的态势。

(三)注重家校共育项目研究

加强家校研讨内容项目性,提高课程内容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切实有效提高家庭对教育的认知水平和解决问题的效能。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发〔2004〕8号[J].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04(14).

[2]李季.绿色生态发展:破解德育低效难题之路[J].中国德育,2017(10).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