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背景下单元整合作业设计探究与实践

作者: 梁淑仪

摘 要:“双减”政策明确指出:“发挥作业诊断、巩固、学情分析等功能,系统设计符合年龄特点和学习规律、体现素质教育导向的基础性作业,鼓励布置分层、弹性和个性化作业。”因此,笔者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为例,从作业设计的整体性、大情景、思维支架、过程性评价方面阐述对作业设计的探究与实践。

关键词:单元整合;作业设计;思维支架;过程性评价

“双减”政策提出了一、二年级的学生不留书面作业的要求,这无疑是对一线教师挑战和压力。而二年级学生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他们对简单的事物有所掌握,同时对熟悉的知识有所感悟,具备表演的欲望。针对这种情况,我们在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践方面,首先做好对象的学情分析,并不断寻求教育教学的创新,巧妙地利用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途径,不断提升教育教学的质量,朝着提质增效的方向发展。

一、注重设计的整体性,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将同一个单元的几篇文章有效整合起来,将教学和整合作业围绕同一主题开设不同的内容,着力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这无疑是高效和有效的教学途径。这样,一方面丰富了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中来,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语文课堂充满趣味。另一方面,让学生通过完成紧扣单元主题作业设计的练习单,通过不同的形式的通关项目,在获得学习满足感的同时,更提升了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围绕以“大自然的秘密”为主题,既有描写自然景观的古诗,又有描绘自然现象、介绍自然奥秘的短文和儿童诗。学生对本单元的主题是十分感兴趣的,如何有效地让学生围绕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语文实践,从而获得语文能力的提升。在教学中,笔者注重紧扣单元的“大自然的秘密”主题,注重单元设计整体性。采取字、词、句、篇的结构形式,层层推进的设计理念,着重训练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形成一个完整的作业体系,注重打造一个具备完整训练点的作业内容。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

主题一:漫步自然,趣味识字。注重训练检查学生对单元的字、词的掌握程度,其中“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这一道题着重训练学生的观察力和表达能力。

主题二:乐读文章,探秘自然。任务(一)小小旅行家,准备出发。旅行的魅力不仅在于有趣的过程,更在于其中所见识到的丰富世界。一起背上行囊,联系旅行中的场景和趣事,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道题着重检查学生在单元内容的把握程度。

主题三:走进自然,深入探索。第一关:走进自然,奇思妙想。读一读,联系句子,猜猜句中红色加点字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好方法。这一道题着力训练学生能运用学过的方法猜测词语的意思,并能说出理解词语的方法。第三关:走进自然,探索奥秘。任务一:我是小问号。任务二:我是小小记录员。大自然真是奇妙啊!奇幻森林里的野外探险,请把你对大自然的疑问写在小卡片上,并试着将旅途中的发现和经历分享出来,让探险之旅充满趣味!这一主题,主要训练学生对字词的理解、信息提取的能力,还有语言运用、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

在单元整合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能紧扣单元主题,结合新课标要求、学情分析、作业目标设计、围绕单元主题,更注重作业设计的整体性,所以在实施的过程中,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很好地落实了语文训练点,培养了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二、运用生活大情景,贴近学生的表达需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通过积极的语言实践,积累语言经验,体会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如何巧妙运用生活大情景,来贴近学生的表达需求,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

(一)调动已有的生活经验,扩大学生的认知领域

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一道题目:识字加油站。从太空回来了,我们回到地球,你认识这些场所的名称吗?请大声读一读,然后连一连。最后,请你说一说还知道哪些场所名称呢?在设计中运用学生熟悉的博物馆、体育馆、展馆览、科技馆、派出所等场景进行相对应的连线,并延伸说说其他的场所,学生能从已有的场景联想到其他的生活场景,拓宽了对不同场景的认识,也提升了认知领域,更助力学生的表达需求。

(二)善于观察大情景,贴近学生的表达需求

对学生来说,下雨再平常不过,可是让二年级的学生表达出不同雨景情况,确实很有难度。所以,在作业设计中,笔者采用了文字配上不同的雨景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对比不同雨景的图片和调动生活已有的经验等方法来启发学生,学生的话匣子一下子被打开了,都能说出不同雨景的情况,有的学生更描绘出雨景中所发生的糟糕事和雨中的快乐。如此善用大情景,贴近学生表达需求,让学生的表达变得更加丰满和生动。

(三)运用大情景,让学生的表达过程充满趣味性

创设丰富多样的学习情景,设计富有挑战性的学习任务,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想象力、求知欲,从而促进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一道题:旅行的魅力不仅在于有趣的过程,更在于其中所见识到的丰富世界。一起背上行囊,联系旅行中的场景和趣事,去探索大自然的秘密。这一道题,主要结合不同的场景和不同的题型,检查学生对单元的内容的掌握情况。第一站:荷花池结合图画,说出“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  。”第二站:偶遇雷雨天气。雨停了。太阳出来了。_______  挂在天空。  叫了。_______又坐在网上。池塘里水满了,青蛙也叫起来了。第三站:野外探险《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告诉了我们大自然里的四种天然指南针:_______、北极星、_______和沟渠里的积雪。第四站:遨游外太空2《太空生活趣事多》一课中,主要介绍了太空中睡觉、走路、_______和_______四件有趣的事。第五站:田园生活读了“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可以收获很多的粮食”,你会想到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学生通过大情景的创设和语言支架的助力下,通过不同的通关设计,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完成各项挑战,更让学生体会到表达的过程可以是如此有趣,能更好地检查学生对单元知识点的掌握程度。

三、巧搭思维支架,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核心素养指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能力的综合体现。当中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如何提升学生的表达能力,让学生的表达更规范和完整,笔者主要采取了巧搭思维支架的方法,助力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如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的一道题目:我是小小记录员。大自然真是奇妙啊!奇幻森林里的野外探险,请把你对大自然的疑问写在小卡片上,并试着将旅途中的发现和经历分享出来,让探险之旅充满趣味!为了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笔者采取了以下做法:1. 细心观察员,仔细观察途中朵拉和小兔、小猴的野外探险之旅的所见所闻。2. 小小提问员,运用思维支架,对朵拉和小兔、小猴的野外探险之旅的所见所闻进行提问。如:(1)看到天上的白云,我会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看到五颜六色的花朵,我会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了第(1)、(2)句的思维支架的作用下,顺势推出句式:(3)看到______________  ,我会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在无形中运用规范的语言表达旅程中的所见所闻。3. 小小记录员,为了让学生的表达更加完整,这是从单纯的提问,提升到学生对图意的理解和抓关键词提问、串联起四个提问内容,汇编说成一段话的能力训练点的提升,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将四个提问内容串联起来,在课堂实施的过程中,笔者添加了“首先”“然后”“接着”“最后”一组关联词语,帮助学生轻松地落实这道题目的能力训练点,所以学生上台展示时能更加自信和具体地表述在探险之旅的发现和经历。

四、关注过程性评价,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中明确指出:根据不同年龄学生的学习特点和不同学段的学习目标,选用恰当的评价方式,抓住关键,突出重点,加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作业设计的实施过程中,我们要引导学生明确评价标准。评价标准要从作业的结果、完成作业的态度等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多元与互动,以及多种评价方式的综合运用,从而不断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新课标倡导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和整体性,所以,我们可以从评价的内容和评价过程两方面入手,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而评价的内容除了评价语言文字的应用的能力,还要关注学生的思维过程、审美能力和价值立场,这是评价内容的转变。在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整合作业设计,其中一题:读一读,说一说。读一读,说说你见过什么样的雨,当时是怎样的情景。在设计和实施作业设计过程时,考虑到学生对词语“毛毛雨、阵雨、雷雨、暴雨”的理解与运用的程度,采取了图文结合,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词语,在评价过程中,笔者让学生通过朗读词语和选择其中一两个喜欢的雨景,能完整描述其中的一两个雨中情景。学生通过自读自评的方式,根据评价标准对两项内容进行一边说一边评以夺取相应的星星。然后,采取小组内轮流说,在交流的过程中,采取组员互评。最后,选拔最优秀的小组代表上台讲述,通过一系列的过程性评价,全体学生参与到其中,激发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很多学生补充了图上内容,有的学生补充了雨中的情景、雨中的趣事、观雨时的心情等。因此,在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过程中,关注过程性评价,很好地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学生的学习兴趣盎然,极大满足了学生的积极参与到探究的过程,更丰富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探究兴趣。

总之,实施“双减”政策的背景下,教师要在单元的整合作业的设计与实施中不断寻求新的突破口,务求让学生的学习过程变得更加的高效和有趣,并不断反思单元整合设计与实施当中所存在的不足和总结单元整合作业设计与实施的实用经验,让单元的整合作业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曹爱卫.从“作业”走向“作品”——低年级语文作业设计的思考与实践[J].小学教学设计,2022(10).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