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饶的西沙群岛》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作者: 陈凤玲
一、教学设计理念
1. 在“双减”背景下利用多技术融合语文课堂,优化教学设计,丰富教学内容,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和质量。
2. 番禺区实施融乐课堂教学理念。融入“融·乐”元素,强化融合,打造乐学样态。(融合五育、融通技术、融汇四评;乐研、乐学、乐教、乐动、乐思、乐创)
3. 研学后教3.0的教学模式,“研学后教”升级,让“研学课堂”真正成为落实立德树人的主阵地,让“研学过程”真正成为核心素养培育的主渠道,让“研学后教”真正成为教育质量提升的主推力,让“研学资源”开发真正成为教学工作的主任务。
4. 改进结果评价,强化过程评价,探索增值评价,健全综合评价。加强小组合作学习研究,技术应用研究,提升课堂质量;着重加强教育评价研究,完善学校教育评价体系。
二、学习内容体系、要素分析
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围绕“祖国河山”这一主题编排了4篇课文,其中《富饶的西沙群岛》表现海疆风景优美、物产丰富,课文本旨是让学生领略祖国各地美丽风光,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本篇课文第一段是全文的总述,写西沙群岛风景优美、物产丰富,是个可爱的地方。第二段是分述,按照由上到下、由近及远的顺序从海面、海底、海滩和岛上四方面描述,具体写出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第三段是总结,写守卫在岛上的英雄儿女必将使西沙群岛变得更加美丽和富饶。饱含着对祖国的赞美与深情。
从语言要素看,语言形式丰富多彩。《富饶的西沙群岛》为科学小品,语言通俗易懂又生动优美,首尾呼应,中间多段总分结构,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后拓展仿写类似段落。这种总、分、总的叙述方式不仅体现在全篇文章中,还体现在段落、句群和句子中,形成这篇文章结构上的突出特点,此外,本文开头结尾的相互呼应,使文章显得结构完整。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学习过这类写景的文章,通过学习初步感受到这类文章语言生动、优美、形象。本单元要求学生掌握“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在文中以泡泡的形式提示学生关注关键语句。
从文化角度看,四篇课文古典与现代交融、自然与科学互补、意境与激情共生,每一篇课文都是用饱含深情的生动文字描绘着祖国大好河山的壮美,应引导学生仔细观察、用心品味,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三、学习者分析
三年级学生对于学习这类文章的兴趣较高,但是对课文中描写的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海里鱼的种类、数量之多,以及其他丰富的海域物产,缺乏感性认识。教学时借助多媒体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读,理解课文内容。同时经过前面一段时间的学习,多数学生能抓重点词语、结合上下文理解句子的意思,知道抓重点词句理解自然段主要内容的方法。
四、学习目标分析
1. 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出多音字“参”,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风景优美、物产丰富、五光十色、深蓝、杏黄、交错、高低不平、各种各样、懒洋洋、披甲、威武、成群结队、飘飘摇摇、颜色、茂密、肥料、祖祖辈辈”等词语。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借助关键语句理解一段话的意思,读懂课文的主要内容。
3. 了解西沙群岛是个美丽、富饶的地方,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五、学习重难点分析
《富饶的西沙群岛》是本单元的第二篇课文,也是主体课文,对学生接下来学习后面的课文有着指导作用。课标指出要在充分阅读本组课文的过程中,领略美丽的自然风光,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思想感情。了解课文的写作顺序基础上,掌握物产的特点,从而感受西沙群岛的美丽、富饶,就成为本节课学习的重难点。
六、教与学的策略、方法
策略:根据我校“三导三学”教学模式,通过课前诊断、课中导行和课后延伸的步骤,将学生独立思考与合作交流相结合,将知识与教学活动相结合。通过问题链设置,引导学生深度思考,感悟导行。
方法:1. 以读为主,读思写结合法;2. 引扶放相结合,意在引导学生注意议论文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从而培养学生自主读书的能力与习惯;3. 教学中要抓住课文重点,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真实的体验和感受,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教育资源,用声音、光影和一定数量的科学资料把学生带入课文描述的情境中,让学生去感受和体会。
七、教学环节及资源
希沃白板、粤教翔云数字教材应用平台3.0、智慧卡、班级优化大师
八、教学过程
九、教学结构流程
十、板书设计
18. 富饶的西沙群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