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广角“推理”教学设计
作者: 陈逸珊
一、教学内容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九单元数学广角——推理(第一课时)。
二、教材分析
“推理”是一节逻辑思维训练的起始课。逻辑推理能力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十分重要。本节课主要要求学生能根据提供的信息,进行判断、推理,得出结论,使学生初步接触和运用排除法。本课试图通过一些生动有趣的简单事例,运用操作、实验、猜测等直观手段解决这些问题,渗透数学的思想方法,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三、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图形和数的简单排列规律,本节课的内容就是在学生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继续让学生通过分析条件,推理,学会有条理地阐述推理过程。(对于推理过程的简单叙述)
四、教学目标
1. 通过观察、猜测等活动,让学生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2. 能借助连线、列表等方式整理信息,并按一定的方法进行推理。
3. 在简单推理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推理和有条理地进行数学表达的能力。
4. 使学生感受推理在生活中的广泛应用,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五、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逻辑推理的含义,经历简单的推理过程,初步获得一些简单推理的经验。
教学难点:初步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数学表达的能力。
六、设计理念
本节课笔者就以游戏形式为主,让学生通过生动有趣形式多样的猜测、推理游戏,使学生在具体的情景中感受简单推理的过程体现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以课堂主体的身份参与全程。本节课设计力求体现知识性与趣味性的统一、教师主导与学生主动的统一、知识与技能的统一、应用与发展的统一。
七、教学过程
(一)猜数游戏,激趣导入
师: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吗?下面,我们就来玩抓糖果,猜数量的游戏。老师两只手各抓一把糖,请你猜一猜老师左手抓了多少颗糖?(学生盲猜)大家是随便猜的,没有任何依据。给一个小提示:老师一只手抓了2颗糖,一只手抓了3颗糖,请你们再猜猜老师的左手抓了几颗糖?
生1:左手有可能抓了2颗糖。
生2:左手也有可能抓了3颗糖。
师:看来同学们有不同的意见,我再给大家最后一个提示:我左手抓的不是3颗糖。现在你能确定了吗?(生有依据地猜)请说说你的判断方法。
生:左手有可能抓了2颗糖,也有可能3颗。你告诉我们不是3颗,那就是2颗了。
师:我们不是漫无目的地猜,而要根据所给的信息来猜。像这样根据已知信息,逐步推出结论的过程,在数学上称为推理。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有关推理的知识。(板书课题:推理)
【设计意图】通过创设“猜一猜”的游戏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初步感知“两种情况”的推理的一般方法,为进一步学习“三种情况”的推理做好准备。
(二)探究新知,解决问题
1. 呈现问题
教师利用课件动态呈现例1。
例1:有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治三本书,小红、小丽、小刚各拿一本。小红说:“我拿的是语文书。”小丽说:“我拿的不是数学书。”小刚拿的是什么书?小丽呢?
2. 理解题意,分析问题
师:从题中你知道了什么?要我们解决什么问题?“有语文、数学和道德与法治三本书,下面三人各拿一本”这句话是什么意思?(生回答)
3. 学生活动,汇报
(1)独立思考,并在研学案上选择喜欢的方式把推理的过程记录下来。
可以这样想:先确定( ),因为根据题目已经知道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再确定( ),因为小丽没拿数学,肯定拿了( )。最后剩下( ),他拿的一定是( )。
还可以这样做:把人名和书名写成两行,再根据条件连线。
小红 小丽 小刚
语文 数学 道德与法治
提示:能先确定的先连线。
结论:小红拿的是( ),小丽拿的是( ),小刚拿的是( )。
还能用表格的形式推理出答案:
提示:能先确定的先打“√”。
结论:小红拿的是( ),小丽拿的是( ),小刚拿的是( )。
(2)在四人小组交流想法。
(3)汇报。
生:我是这样想的: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就可以确定小红拿走了语文书。又知道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丽肯定拿了道德与法治书。那么,小刚拿的一定是数学书。
生:我采用连续的方法,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就直接把小红和语文书连起来;小丽又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那小丽拿的肯定是道德与法治书,所以把小丽和道德与法治书连起来,最后剩下小刚,他拿的一定是数学书,就把小刚和数学书连起来。
生:我用的是表格法。小红说她拿的是语文书,所以在语文书下面画“√”,剩下的两格画“×”。再根据“三人各拿一本”这个信息,得知小丽和小刚不可能拿到语文书,所以在语文书这一列剩下的两个格也应该画“×”。因为小丽说她拿的不是数学书,应该在数学这里画“×”,剩下就可以推理出小丽拿的是道德与法治书,画“√”,剩下的画“×”。那么小刚拿的就是数学书。通过这个表格(详见板书设计),我们可以看出,小红拿的是语文书,小丽拿的是道德与法治书,小刚拿的是数学书。
师:推理的方法很多,综合排除法是推理的好方法,连线法和列表法能让我们的推理过程简洁、直观,我们可以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方法。
4. 总结时求同引思
师:虽然同学们用的方法不同,但是思路都有哪些相同的地方呢?
生:都是先从“小红拿的是语文书”这一关键信息关键入手的,因为这可以直接确定小红拿的就是语文书,这样小丽和小刚拿的是哪本书就剩下了两种可能,再根据“小丽拿的不是数学书”这个信息继续思考,最终能确定三个人各拿的是什么书。
师:没错,推理时首先应抓住关键的信息,把能确定的先确定,接着利用其他信息,把能排除的排除了,层层分析,最终得到结论。
【设计意图】让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选择喜欢的方法进行记录,不同的学生都能有所思、有所想,为不同风格的学生提供发展适合自己的学习策略的途径,在交流汇报中互相启发,从而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
(三)实践运用,拓展提高
1. 完成第109页“做一做”。
欢欢、乐乐和笑笑是三只可爱的小狗,它们的体重分别是5千克、7千克、9千克。乐乐比欢欢重,笑笑是最轻的。你能推理出它们各自的重量吗?
师:在解题过程中,哪个是关键信息呢?理由呢?
生:“笑笑是最轻的”这句话是关键信息,因为在三者重量中,5千克是最轻的,所以能快速确定5千克是笑笑的体重。
师:还剩下两只小狗,怎么确定他们的体重呢?
生:因为题目中说乐乐比欢欢重,在剩下的两个重量中,9千克比较重,所以9千克是乐乐的体重,最后的7千克就是欢欢的体重。
2. 小雨、小东、小松进行跳绳比赛。小松说:“我不是最后一名。”小东说:“我也不是最后一名,但是小松的成绩比我好。”他们各得了第几名?连一连。
小雨 小东 小松
第一名 第二名 第三名
生:小松和小东都说不是最后一名,说明小雨是最后一名,也就是第三名;小东说小松的成绩比他好,所以小松是第一名,小东是第二名。
3. 我是推理大王。
A同学说:我们分到的三张卡片分别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同学打开信封说:我拿到的是 _________。
C同学打开信封说:我拿到的不是_________ 。
D同学问A同学:请你猜一猜我拿的是什么卡片?请说说你的理由。
把学生分成4人小组,每组都分到3张图片(3个信封里各装着其中的1张卡片),小组内玩“猜一猜”的游戏,然后在班级表演,请同学们猜一猜。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游戏规则,可播放视频演示。
【设计意图】根据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设计了夹练夹趣的应用环节,思维训练层层深入。由此可以使学生进一步理解推理的含义,体验推理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有序、全面地思考问题及提高数学表达的能力。
(四)全课小结,巩固方法
1.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呢?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学会通过已知信息,逐步推导出结论,同时借助连线和列表全面有序地进行思考和推理,解决了生活中一些简单的推理问题。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我们还会遇到更复杂的推理。只要你们善于观察、勤于思考,一定能利用推理知识解决更多的问题。
2. 学生自我评价和小组内互评。
八、板书设计
推理
已知信息 ⇨ 推出结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