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北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探析
作者: 沈明明摘 要:“赓续党的红色血脉”是美育与德育融通的方向,需要从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中,将红色精神作为教育载体,为美术教学提供相应的文化教育渠道,扩展美术课程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渠道。通过在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探寻丰富的红色文化素材,厘清红色文化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系和学理基础,并开展相关教育教学的路径探索,在润物无声中达到育人育心同步进行。对此已有相关学校开展实施,经过实践也证明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良好的效果。
关键词:河北红色文化;中小学;美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06-0010-03
当前我国的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从文化当中汲取养分、深化发展是非常有必要的。习近平总书记在“四个自信”的阐述中也提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没有高度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本文拟探讨红色文化资源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路径,供今后学校美育教学参考。
一、红色文化与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关系
河北是新中国成立过程中重要的革命根据地,留下了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从教育的角度来看,这些红色文化遗产有着很高的教育价值。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党中央提出“四史”学习教育的要求,以期从“四史”的学习中,促进教育的发展。十九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中进一步强调:“注重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根铸魂”,“教育引导青年党员永远以党的旗帜为旗帜、以党的方向为方向、以党的意志为意志,赓续党的红色血脉,弘扬党的优良传统”,这为我们今天运用党史进行中小学教育提供了重要方向。在河北省的中小学美术教育中,应该借助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中小学的美术教学内容,以期把美育与德育有机融合,更好地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在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中,不同学科发挥着不同的教育培养目标,以全面落实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不同课程在核心素养的培养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相较于过去的应试教育,核心素养下的素质教育更加强调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因此,不同的课程有着相应的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体系,以开展更有针对性的教育工作。美术教育是中小学生美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基本载体,而美术科目在核心素养背景下的教学价值日益凸显。美术教学活动的开展,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美术技巧,开发学生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思想水平,升华学生的情感。传统的中小学美术教育,往往只关注到原有的课程教学内容,但在核心素养培养的目标之下,传统美术教育所能够承载的教育活动依然有限,对于深化学生的培养难以发挥出更加广泛的作用。因此,以红色文化资源为载体,对于深化学生的培育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学理基础
红色文化的教育应用,对于美术教育有着积极的应用价值,通过对红色文化的开发,能够扩展美术教学活动的相关载体,使得美术教学活动能够对学生的培养发挥出更加积极与全面的作用。在现有的研究成果中,有研究者已经针对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的结合进行了探讨,表明这个路径探析有一定的教育实践基础,可以作为今后进一步探讨具体问题的理论基础。
在具体实施中,要注意几个问题。首先,科学看待区域文化差异,厘清红色文化的地域特征。在当前对于红色文化资源与美术教学活动的研究中,已经形成较为丰富的成果。但是,不同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其文化内核、资源形式、应用方式都各有差异,在进行中小学美术教育的应用中,需要结合当地具体的红色文化资源来开展具有针对性地教学。其次,深入挖掘河北地区的红色文化资源,充实进中小学美术教育中。河北的红色文化资源极为丰富,但是在研究过程中,针对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与中小学美术活动进行融合的研究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因此,从地方特色的角度出发,应探究如何创新应用河北红色文化资源拓展河北中小学美术教育活动,并对其有机融合的路径进行研究。
三、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的路径
将红色文化融入中小学美术教育,首先要对照教学目标,整合河北红色资源,形成基础阶段的河北红色资源资料库。其次结合具体的教学过程,编著相关的校本课程内容,将河北红色资源与中小学美术的教学活动进行相应的融合。要因地制宜围绕教学目标进行科学设计,针对不同的课题研究目标,开展有针对性的活动,达到相应的教育目标。
(一)红色美育实践开展
秦皇岛开发区第四小学、北戴河蔡各庄小学、青龙花厂峪小学充分利用地理位置的优越性,精心打造红色文化进校园活动,发挥红色文化的育人功能,让红色血脉根植到师生的血脉之中。
其一,精心营造校园文化氛围。学校以“赓续红色血脉”为主题,在校园内利用校园橱窗、楼梯走廊、宣传展板等方式,把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展示出来,让学生在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都能感受到红色文化的熏陶。
其二,积极开展校馆合作模式。秦皇岛地域内红色文化丰富,花厂峪革命纪念馆、卢龙柳河北山冀东抗战纪念馆、昌黎五峰山大钊纪念馆、山海关甲申史鉴馆等场馆内容各有特点,但是都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课题组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为地处革命老区的花场峪小学、祖山中学、刘田庄中学、山海关长城小学、昌黎汇文二中等学校确定了校馆相结合的综合学习模式,充分利用纪念馆的优势,让学生走进纪念馆,感受革命先烈的光辉事迹,同时领略艺术家们创作的绘画、雕塑等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还建议教师和学生利用节假日外出的机会参观外地纪念馆,或者在网上参观。利用纪念馆带给学生的宏观视野与直观体验,弥补课堂教学难以实现的知识结构拓展,加深了身临其境的情感教育。
其三,积极开展红色主题艺术作品创作活动。组织青龙二中、昌黎二中开展红色风景写生活动;蔡各庄项目组根据北戴河的特殊地理位置,组织了学校红色文化艺术展等活动;北坊小学、实验中学、第三中学等学校利用建党百年和建团百年的机会,进行红色文化艺术创作比赛。学生作品中,大到巨幅油画、舞台情景剧、雕塑作品,小到一颗螺丝钉的演绎,无不体现出学生对红色文化与艺术的热爱。
其四,部队、大学与中小学红色文化共联共建。开发区四小、北戴河蔡各庄小学、第三中学、青龙二中等多所学校,与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秦皇岛军分区、驻秦部队就红色文化教育共联共建。东北大学秦皇岛分校马克思主义学院专家学者、秦皇岛军分区部分领导、市党史办领导、抗战老兵等,多次到学校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红色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红色文化与美术育人融合实效良好
无论是艺术展还是校馆合作的第二课堂教育,传统课堂依旧是推进红色教育的主阵地。学校要立足课堂教学主渠道,发挥立德树人的作用,推进红色文化进课堂取得实效。项目组与驻秦高校、驻秦部队、抗战老兵、项目学校主动对接,形成共同体的运作思路,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的红色资源和外部红色资源,进行多方位融合,形成利于学生学习、传播的课程体系,把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和新时代精神有机结合,教育和引导学生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精神,争做新时代好少年、好青年。
首先,充分发挥艺术作品感染力强的作用。成立子项目组——红色文化艺术工作坊,研读河北红色文化,创作国画、油画、版画、书法等艺术作品,并定期开展红色文化主题作品展。其次,有效发挥美术学科融合的作用。在美术教学中以红色文化为例,和语文学科相融合,创作红色经典诗句插图;与音乐教学相融合,创作红色情景剧,从场景布置到道具制作都让学生积极参与,使红色基因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最后,切实加强红色文化课题研究。项目组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积极研究,目前汇编了红色艺术展集、红色教学论文集、红色故事插图集等,并编写了《我是一粒红色种子》《星星之火》等绘本。既加强了红色文化课题的研究,又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红色教育课程体系。
结论
通过以上路径,经过具体实施,目前基本达到河北红色文化资源应用与开发的目标,并与中小学美术教育进行有机融合。首先,通过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中的故事性与德育性,扩展中小学美术教育中的德育教育内涵,丰富中小学美术课程的内容,扩展中小学美术教育的核心素养培养应用渠道。其次,将地域文化与美术教育相融合,探究中小学美术课中以“美(术)育人”的地域文化的可能性,从地域文化发展中结合市情教育的特点,将美育作为拓展市情教育的重要应用渠道。再次,按照历史脉络整理美术教育的党史素材,结合地域优势,探究河北红色文化的丰富性及如何成为中小学美术学科的教学主题。从李大钊、王尽美等早期党建活动,到抗日战争时期素材(晋察冀、晋冀鲁豫、滦东、太行山等抗日根据地和地道战、白洋淀雁翎队等),从解放战争(解放石家庄、西柏坡等)到新中国成立之后的党史内容方面,加深学生对建党百年以来时代发展的认识,引导学生以美术形式进行展示,实现两者的深度融合,提升学生的历史认知与美学素养。在研究过程,查阅、搜集、整理相关河北红色文化资源、中小学美术教育研究等文献资料,对有关中小学学校的美术教师进行一对一访谈,收集教师的相关具体讲评策略与安排,理清教学水平与现状,并通过对中小学美术课堂进行观察研究,获得当前教学中的相关应用信息,从而探究河北红色文化资源进行应用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