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实践基础和价值意蕴
作者: 高军生 辛静梅 马芊红摘 要: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呼唤中,课程思政顺势而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引下,从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统一、政治立场与学术指向统一、育合格人与育优秀才统一阐述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在此基础上提出,将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应用于学科知识点中渗透和整合哲学社会科学资源,以此为基础推进课程思政的实践。课程思政能够助力“三全育人”目标的实现,拓展国家教育体系的发展空间,为新时代人才培养提供价值导向。
关键词:课程思政;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价值意蕴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1/24-0069-03
在新时代的教育改革呼唤中,课程思政顺势而生。它革新和超越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回应社会主要矛盾问题的解决,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在知识教育和价值观教育之间耦合链接,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中培育符合社会主义事业要求的思想道德精神体系。
课程思政是指立足于学科知识,落实立德树人教育目标,在学科课程和教学活动中融合思想政治教育。因具有内隐性,实施过程中需避免灌输式、说教式、强制式的教学方式,用整合视角来实现思政教育和学科教育的良性互动。具体说来,课程思政要覆盖所有专业课,切勿思政与学科“两张皮”,使所有课程承担育人职责。同时,课程思政要充分挖掘学科课程蕴含的思政元素,唤醒课程的思政育人自觉,课程与思政同向同行。
一、课程思政的教育理念
(一)知识传授与思政育人统一
当前,各个学科知识都是人类对自然与社会持续深度探究的成果总结,对实践经验的积累梳理,以及对人的思想、思维的挖掘凝练。这些成果本就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包涵人类不懈的求新信念和情感情怀,是教育实践活动中宝贵的资源财富。课程思政要将这些隐性教育资源,有温度的带入知识传授中,引导学生在学习知识时修为品德,增强文化自信,追求更有意义的人生。
各学科知识都有思政育人的可能,可以通过实施课程思政而激发出来,进而激活学科知识本身深层次的育人价值。课程思政在知识传授中如盐溶水般渗透育人价值,搭建科学与人文之间的对话平台,推动个体与普遍的有机统一,从而建构拥抱理想目标的意义人生,实现真善美的育人境界。
(二)政治立场与学术指向统一
课程思政中明确以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作为政治立场,明确学术性指向不被干扰,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课程思政为政治意识形态合理性提供有力的学理支持,不同学科在学术性上保持政治立场的一致性,是实现课程与思政同向发力的基本前提。
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覆盖各学科课程中,依据课程特点、学科特点,对其蕴含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挖掘和鉴别,实现对学术中隐藏的政治偏见的批判。而这一过程,也是引导学生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论与非主流意识形态正面交锋,表明政治立场和学术立场,提升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学习行为的真理性。
(三)育合格人与育优秀才统一
人的本质属性决定了教育教学中,育合格人与育优秀才是不可分割的,而且必须遵循德育为先,育人为本的原则。课程思政秉持德才兼备的教育理念,旨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中,知识教育侧重明显优于价值观引导,甚至存在片面追求育优秀才的功利化倾向,“分数论”“名校论”“学习机器加工厂”等现象有一定泛化。课程思政是要立足“人”的现实发展需求,转变教育理念,通过思政元素渗透专业课程,实现教育教学育人功能更加丰满,强化育人意识,助推课程育人功能的发挥。
课程思政能够有效推动育合格人和育优秀才的统一,在课程教学中更好的传递深刻的时代内涵和价值意蕴,引导学生在德与才之间、现实发展与理想信念之间互动发展、成熟进步。
二、 课程思政的实践基础
(一)在学科知识点中渗透
课程思政是在教育教学中,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学科知识点传授中,实现思政与其他学科交叉,共同构建合力育人模式。从最基础的层面来看,思政元素的延伸以及思政与学科趋向共识,都是基于课程思政与学科内部知识点存在相关性,这种学科交叉推动着课程思政从学科知识点角度实现有效融合,产生催化作用,让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和教育目标达成。
课程思政与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点交融渗透,虽然两者研究对象不同,但都是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一致的。课程思政可以在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点中,渗透传承和弘扬科学精神,敬重和遵循自然规律,明确价值观立场,为自然科学学科知识点学习方向做引导,实现育人共识的高度凝聚。
课程思政与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点存在一定基础的关联,都是围绕人来展开。两者还因共同面对人类生存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信息化和全球化进程加速推进等内容,具有学科关联基础。其实,纵横交错的社会问题是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知识点的切入点,也是课程思政借此发挥育人作用的载体。
(二)对哲学社会科学资源整合
课程思政需要基于言之有物,才能言之有理,这里的“物”大概率是哲学社会科学资源,这里的“理”是与哲学社会科学共有的指导思想、政治立场和价值取向,因此,课程思政的实践要建立在哲学社会科学资源的整合之上。在我国,马克思主义统领哲学社会科学建设和发展始终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课程思政就是对马克思主义在哲学社会科学发展中的指导地位进一步巩固。
哲学社会科学资源具有天然的思想价值引领功能,充分挖掘这些资源,利于课程思政有的放矢。坚持问题导向,明确资源要素整合的必要性,是实施课程思政的前提。这些资源可以激活课程育人基因,实现课程育人自觉,优化课程育人体系,推动课程与思政的同频共振。
哲学社会科学中的课程思政教育资源挖掘需要尊重学科独立性,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切忌牵强附会。明确“教什么”“教给谁”“怎么教”的问题。集中不同哲学社会科学学科的优势资源,秉持所有课程协同育人的理念,以培养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宗旨进行资源优化配置,推进课程思政的有效实施。
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
(一)助推“三全育人”走深走实
“三全育人”是指全员性育人、全过程性育人、全方位性育人。课程思政以立德树人根本任务为育人指向,助推“三全育人”走深走实。首先,课程思政要求所有学科任课教师都要肩负思政育人职责,转变传统教育中专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割裂的思想,强调全体教师的育人意识,为全员性育人提供稳定的内生动力。其次,课程思政要对所有课程全覆盖,这是一种渗透和融合的过程,是各育人环节有机统一,是在育人实践中实现同向同行的过程。这不仅实现了对学生的价值引领,也使教师的思想得到熏染和洗礼,为全过程性育人提供持续系统地保障。再次,课程思政推动实现全方位性育人,充分发掘和利用教育平台,以隐性教育为主,借助大数据的科学运用,丰富教学手段,调动线上线下、校内校外的教学资源,实现育人的润物无声,为全方位性育人提供有效资源供给。
(二)拓展国家教育体系发展空间
课程思政促使育人与育才达成一致,拓展了国家教育体系发展新空间。首先,课程思政对课程建设发展开阔了视域,在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指向下,课程思政延伸至所有学科课程,对所有课程从学科视角思考“立什么德”“树什么人”的问题起到推动作用,引导课程向知识价值与思政价值同行并进发展。其次,课程思政促进学科间交流互动,提升学科发展水平,在统一育人目标基础上,围绕育人问题,使学科间实现资源共享、要素流动,对各学科的内涵建设大有裨益。再次,课程思政对育人模式的改变也有一定助力,课程思政发挥隐性育人优势,结合学科知识的显性育人将知识与价值观有机统一,如盐入水,而课程思政的启发式教育模式,是以知识教育作为思政教育的载体,为学生内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实践基础。
(三)提供时代新人培育价值导向
时代新人要有浓厚的家国情怀、勇力时代潮流的担当精神、砥砺奋斗的高贵品质、过硬的专业本领。课程思政积极回应新时代人才诉求,实现知识传授与价值观教育在育人实践中的相互促进,为时代新人培育提供明确价值导向。首先,课程思政尊重人的本质,坚持知识传授与道德修养统一,引导学生在知识学习中培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能力,产生对生命意义和人生价值的自觉思考,追求精神价值,拓展生命维度。其次,课程思政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政治素质、道德修养和理论品质,让学生充分认同和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而内化为个人信仰。最后,课程思政让知识传授在价值浸润中渗透和升华,形成在知识支撑下的价值观感召力,教育和引导学生努力成为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
【本文系河北师范大学2021年度课程思政专项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中学地理教学理论与教学设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课题编号:2021XJJG096)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习近平主待召开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强调: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铸魂育人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N].人民日报,2019-3-19(1).
[2]邱伟光.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生成路径[J].思想理论教育,2017(07).
[3]陆道坤.课程思政推行中若干核心问题及解决思路——基于专业课程思政的探讨[J].思想理论教育,2018(03).
[4]王晓宇.“课程思政”的价值观教育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20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