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契约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建构

作者: 甘彩红

摘   要: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传统的权威式管理模式已逐渐无法适应现代教育的需求。心理契约理论作为一种关注个体与组织之间隐性、非正式期望和协议的理论,为小学班级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与方法。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渗透心理契约管理机制,班主任要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通过建立积极的心理契约关系、创设和谐的学习环境、引导学生自主管理以及加强家校合作等,提高小学班级管理的效率。

关键词:小学;班级管理;心理契约;构建

中图分类号:G62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4)21/24-0101-03

班级管理活动作为一种交往活动,需要班主任与学生之间形成共同的期待与目标,以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增强班级的凝聚力。学生与教师之间存在心理契约,如何科学分析师生心理契约,并在班级管理中正确运用心理契约展开班级管理实践,这是班主任需要重点关注的课题。心理契约是组织成员之间存在的隐含的、非正式的、未公开的相互期望。心理契约属于心理范畴,一般情况下,教师对学生的心理期望包括勤奋、守纪、互助、积极参与、全面发展等,而学生对教师的心理期望则包括公正、仁慈、诚心、博学等。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要正视心理契约在班级管理中的作用,确保心理契约操作品质,以全面提升班级管理品质和效率。

一、强化契约意识,优化班级管理氛围

契约意识是建立心理契约的基础,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应结合学情分析渗透契约管理内容,有效强化学生的契约意识,建立良好的班级管理秩序。心理契约是无形的,班主任要正视契约的制衡作用,借助心理契约设计班级管理制度。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围绕学生心理期望制定班级管理制度,不仅能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而且能有效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引入心理契约机制,需帮助学生建立以下三种认知:一是个人行为不是自己的私事,因处在一个集体生活之中,成员的个性行为会对其他成员产生一些不良影响,因此,在个体行动时,学生应考虑其他成员的感受和集体的利益,这样才能建立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班级良好秩序。二是生活在集体之中,个体的行为要考虑投入和受益之间的关系,投入和回报是一种简单的因果关系,也是个体的正常心理期望,班主任要引导学生理清投入和回报的关系,正视个体行为的正面价值,做出理性而合理的设计,让投入和回报成正比。三是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要建立责任制,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建立良好的班级秩序,增强学生的集体荣誉感。学生明确心理契约的基本内容,自然能够正确面对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其个体行为也就有了正确的方向,这对全面提升班级管理品质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能促进学生健康行为习惯的养成。

二、渗透契约机制,激发班级管理参与意识

学生是班级管理的主体,班主任要渗透心理契约机制,将心理契约与班级管理相融合,激发学生班级管理参与意识。期望相容是一种心理契约的相互认可和接纳,班主任期望各种管理秩序的落实、期望管理价值的实现,而学生则期望班级气氛的和睦,师生关系、生生关系的和谐。然而,如何将师生心理期望融合在一起,这是班主任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班主任在执行班级管理制度时,要自觉渗透心理契约方面的内容,确保师生之间有更高的期望相容。首先,班主任要向学生讲解学校的立场和价值观,让学生自觉矫正心理期望,使学生能够领悟自己的角色责任和管理义务。班主任要针对学生的关注点进行心理引导,做好必要的学情分析,更要对学校管理政策有深刻的理解,这样才能讲清利害关系,让学生自觉建立学校管理大局观,矫正自己的言行,与学校管理保持高度一致。其次,在制定班级管理策略时,班主任要鼓励学生主动参与班级管理活动,以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和积极性。学生参与到班级管理之中,这是教师的心理期望,让学生亲身经历管理过程,能更好地促进学生心理成长和发展。最后,班主任要鼓励学生在班级管理实践中有更多的新发现、新建议,为班级管理走向正轨贡献自己的力量。

三、提升契约品质,维护班级管理秩序

师生之间存在诸多心理期望,作为班级管理者,班主任需要有理性分析的意识,要正视学生存在的不合乎实际的心理期望,以有效矫正学生的心理障碍,维持正常的班级管理秩序。师生之间的心理契约与诸多因素有关联,特别是班级文化,班主任要借助班级文化建设展开心理契约干预,让班级管理持久规范有效,让心理契约发挥更多正向方面的作用,全面提升班级管理的品质。

班级管理包括诸多内容,班主任与学生展开多重交流活动,从心理契约开始平等对话,能够调动学生参与班级管理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也能够唤醒学生的主人翁意识,为班级管理注入新的活力。例如,班级日常管理中的卫生值日,班主任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将班级卫生管理工作进行细化分解处理,让学生专人管理区域卫生工作,并且提出具体的要求和标准,如此一来,学生都能够主动地进入到卫生保持管理之中,真正做到卫生管理无死角。班主任对学生有足够的信任,学生对班级管理有强烈的责任感,这就是心理契约的具体表现。再如班级文化建设,班主任整合学生建议,并组织学生成立职能管理小组,将黑板报、墙报、班级网络交互活动等都交给职能小组具体负责,班主任则利用多种渠道展开监督与指导,确保每一项活动都能顺利展开。班主任选择适合的学生承担班级管理工作,这是对学生的信任和期望,而学生尽心尽力地完成班级管理工作,也是对班主任的回报和支持,这种心理契约的形成,为班级管理走向正轨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四、组织契约讨论,保持班级管理期望

班主任在执行班级管理策略时,需要学生的广泛参与,因此,要时常组织一些集体讨论活动。班主任要结合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集体讨论活动,以尽快找到解决问题的对策,促进学生主体意识的建立。班级管理包括众多内容,学生心理需求也呈现多元性,班级内出现这样或者那样的管理问题都属正常现象,因此,班主任要有宏观掌控的意识,要结合班级管理实际展开对应设计,让学生主动进入到班级管理实践之中,在专业讨论基础上完善班级管理制度。

班级管理问题众多,班主任要有敏锐的洞察力,及时发现问题,积极组织学生展开主动讨论活动,为班级管理带来一些正面的支持。如在参与学校集体活动时,班级要做好充分准备,如广播操竞赛活动,班主任要广泛征询学生意见和建议,成立专门的活动小组,组织学生集体研讨活动方案,对班级训练情况进行专业总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学生有集体荣誉感,对班级活动也有参与热情,这是学生的心理期许,而班主任同样有这样的心理期望,这是认知的共性追求,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自然能够赢得班级管理主动权,班级管理也会取得更好成效。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班级管理活动渐入佳境,班主任组织学生讨论和总结班级活动效益,及时调整班级管理策略,都能够产生丰富的管理动力,确保班级管理呈现高效性。

五、强调契约应用,打造班级管理品牌

班级管理渗透心理契约内容,班主任需要有实践对接的意识,引导学生进入班级管理实践中。在实践体验中总结经验教训,及时改进班级管理方案,引导学生展开多种形式的班级管理实践行动,都能够为学生带来参与的机会。例如家校共管共育行动,班主任不仅为学生创造了家庭实践机会,而且调动了家长参与班级管理的积极性与主动性,这有助于提升班级管理的实效性和发展性。家校互动交流,为班级管理带来了更多的援助力量,这是班主任的心理期望,也是学生的心理诉求,符合心理契约管理的要求。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班主任要有延伸拓展的意识,要广泛吸收管理助力,这对于促进班级管理走向科学与生本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例如科任教师的参与,为班主任带来了更多的责任分担,这与学生的心理期许有广泛契合,科任教师承担着学科教学的责任,对学生有不同的了解,而班主任有意识地吸纳科任教师的建议,与科任教师展开多种形式的交流活动,无疑能为班级管理带来更多正面支持力量。家校合作是现代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班主任借助多种渠道与家长联系,广泛征询家长意见,能够为班级管理带来一些有益支持。家校共育不仅是一种崭新的教育理念,也是教师和学生共同的心理期望,符合心理契约精神要求,班主任要发挥主导作用,科学合理运用家校合作关系,让更多家长参与到班级管理中来,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

班级管理引入心理契约机制,这是典型的创新实践活动,班主任要科学解读心理契约管理作用,适时渗透契约管理机制,引导学生自觉展开契约实践,以提升班级管理整体品质。心理契约是师生双方的心理需求和心理期望,班主任要依据心理契约理论展开管理研究,从心理引导角度建立班级管理机制,创造丰富的管理动机,打造和谐的师生关系,从而达成更多的心理默契,提升班级管理的品质。

参考文献:

[1]曹培敏.基于心理契约理论的小学班级管理创新研究[J].教书育人,2020,(13).

[2]林梅香.心理契约在中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建构[J].黑龙江教育(教育与教学),2024,(S1).

[3]王翠萍.契约管理激活班级管理活力[J].教书育人,2023,(14).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