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
作者: 刘凤彪 李唐摘 要:道德修养是伴随人一生的永恒课题。如果说不同学段、不同类别的学校,对学科知识内容的多少、难度深浅以及核心素养的要求有所不同的话,那么大中小幼共同的目标指向则是德育。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不仅是对应教学岗位职责上的专业发展,也是实现育人目标的教师人格魅力发展。通过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能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不断进步和提高。
关键词:德育一体化;教师专业发展;全面发展;课程思政
中图分类号:G45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33-04
德育,一方面是有形有料的德育课程、德育活动,以及挖掘其他课程、活动中思政元素知识点开展的课程思政,这是直接的灌输;另一方面是教师的人格魅力、敬业精神以及人生态度,即教师的言传身教,这是润物无声的示范。虽然德育的理念、内容和方式在不同学段的侧重点有所不同,但育人的方向是一致的,即为了培养合格公民,为了培养堪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各级各类学校德育方向的一致性,对教师的专业发展提出了共同的要求。
一、教师专业发展的特殊意义
人类社会产生伊始,便有了教师这一职业。进入工业社会以后,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教育应运而生。196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表了《关于教师地位的建议》,第一次提出了教育工作应当被看做专门的职业,同时对教师的培养、学习提出了具体的要求。自此,很多国家开始了教师专业化运动。
专业是一个社会学概念,一般需要经过专门的学习训练,并与专门的技术、专门的服务相关联。教师专业化运动的开展,提高了国际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视程度。国际社会对教师专业发展的认识和实践,相继经历了“专业化”“反专业化”“新专业化”等阶段。然而,学术界对教师专业发展概念的界定众说纷纭,观点不一,主要分歧是如何看待“专业”,集中争论是把专业窄化还是把专业宽泛化。
今天,我们站在德育一体化的维度看待教师专业发展,既要借鉴国际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的历史经验,更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出发,重新审视新时代教师的专业发展。
国际社会教师专业发展经历的“专业化”“反专业化”“新专业化”等阶段,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再认识。早期,随着科学技术的广泛运用和现代化的迅速发展,“工具理性”主导了欧美国家的社会意识,教师专业能力由传统的“教书”向“教技”转型。20世纪70年代以来,后现代主义蔓延,出现了“反专业化”或“脱专业化”,又提出了在所教内容的价值及其道德和社会目的,还有教学、课程设置以及关怀、影响学生等方面,都需要不断增加教师的责任等观点。
从字面上理解,教师专业发展显然指的是教师的专业成长,是教师为了胜任“教师”这一专门职业而不断学习、不断提升的过程。而在具体的教育实践中,教师专业发展是多向度发散的,也是梯度递进上升的,更是有深刻的时代印记的。现实社会中,教师专业发展重在改变、完善教师专业结构。国内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结构由专业信念、专业知识、专业能力、专业态度和动机、自我发展的需要和意识构成。也有学者认为,教师专业结构由职业知识、职业能力、教育理念构成。但无论如何,教师专业发展在改变、完善教师专业结构的同时,特别突出了学科专业知识以外的内容,即职业精神。一方面,教师为完成学科教学任务,既要紧跟学科发展不断提升自身理论水平,也需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教学技巧、教学技能,以提升教学质量。职业精神在这里表现为职业道德的自觉性,是把继续学习、终身学习融入职业发展的主动行为中。另一方面,教师是学生成长的引路人,既有言传身教、师德师风润物无声的榜样示范作用,也有教学过程中联系社会实际的启发联想对学生进行的课程思政教育的职责。职业精神在这里表现为职业道德的人文性,是教师用自身全面发展引导、影响学生全面发展的魅力风范。所以,教师的专业发展因其职业的特殊性,更加呈现出全面发展的特征。或者说,教师专业发展中的“专业”,不是传统学科专业中的“专业”,而是胜任教师职业的“一系列专业”,即知识、能力、技巧、精神、道德,等等。这些“专业”难以穷尽、难以量化,却又深刻地影响着教师的水平与能力,是教师综合素质的复杂呈现与多维展现。
二、教师专业发展中的师德师风逻辑
德智体美劳是互为融合、互为支撑的。德育一体化建设,除了要围绕知识体系做好不同学段课程、教材、教育理念的衔接外,更重要的是要研究如何开展师德师风一体化建设。不同类别、不同层次的学校,在教材建设、课程设置、知识侧重等方面是不一样的,对同一知识点的学术关注程度、教师讲解深度也是不同的,然而师德师风的表现却是一致的。这就对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师提出了严格师德修养、涵养教育情怀、提升人格魅力的要求。
教师承担着教书与育人的双重任务。在德育一体化视角下,教师专业发展不仅仅是教师履行“教书”职责的岗位能力、知识架构、科学素养,更重要的是承担“育人”重任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质、眼界格局、境界胸怀等,教师要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因此,需通过推进德育一体化建设,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成长,进而促进教师队伍整体水平的提高。
学高为师,身正为范。德育一体化视角下的教师专业发展更加强调师德师风。这里的师德不是狭义的职业道德,而是广义的教师文化、师德文化;这里的教师专业发展不是师范教育学科中的专业,而是胜任教师工作的专业能力、专业精神、专业品质的融合汇聚。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师德师风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和载体,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逻辑起点。习近平总书记曾强调指出,“评价教师队伍素质的第一标准应该是师德师风。”“师德是深厚的知识修养和文化品位的体现。师德需要教育培养,更需要老师自我修养。做一个高尚的人、纯粹的人、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应该是每一个老师的不懈追求和行为常态。”“在信息时代做好老师,自己所知道的必须大大超过要教给学生的范围,不仅要有胜任教学的专业知识,还要有广博的通用知识和宽阔的胸怀视野。”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的《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中提出“坚持把师德师风作为第一标准”,“改革教师评价,推进践行教书育人使命”,“对出现严重师德师风问题的教师,探索实施教育全行业禁入制度。”“经师易得,人师难求。”所有这些,都是在对教师具备了能够完成理论教学、课堂授课等基本的、专一的、狭义的专业技能之后,实现自身全面发展、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大先生的新要求。
三、课程思政建设是对教师专业发展的促进与提升
课程思政建设是德育一体化开展的重要途径。对课程而言,一般有知识、能力、情感三类目标,其中课程思政的任务主要是挖掘课程中的情感目标,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思政元素知识点。情感目标或思政元素知识点的核心是价值观,发挥着汇聚各种思政元素的强大磁场作用,是课程教学中各种思政元素的统摄和统领。因此,要把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价值塑造三者融为一体,以此形成完整的课程体系。
第一,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必须能够正确理解和运用思想政治教育这个理论方法。身为教师,担负着“使人明”的重任,在利用课堂教学、实践教学完成规定的教育教学内容之始,教师首先要确立原则立场,强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只有坚持教育的阶级属性、坚持教师育人使命的政治属性,才能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才能有效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才能有效对学生进行正确的理想信念和人生价值观教育。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但思想政治教育原理是相通的。每一位教师实施的课程思政,首先是对教师政治素养、政治能力的检验。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社会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要能够运用透彻的学理分析、清晰的理论指引、生动的案例解剖、感人的真理力量来教育和引导学生。
第二,课程思政建设要求教师要不断完善知识构成,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水平。当今世界科学发展、技术进步日新月异,知识迭代升级的变化可谓是瞬息万变。教师要想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就必须审视自身的能力素质,确保自身的个性发展层次和全面发展水平能够影响学生、感染学生。一般而言,人文素养、科学素养深厚的教师善于联想、富于联想,挖掘思政元素的能力相对较高。唯有联系实际才有课程思政。教师要能够把思政小课堂同社会大课堂结合起来,教育引导学生立鸿鹄志,做奋斗者。这就要求教师始终处于学习状态,站在知识发展前沿,刻苦钻研、严谨笃学,不断充实、拓展、提高自己。
第三,课程思政建设推动师德师风建设。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清华大学考察时强调:“教师要成为大先生,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促进学生成长为全面发展的人。”这既是对广大教师的谆谆嘱托和殷切期盼,也是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的总方向、总目标。从师德师风的弘扬维度来说,课程思政就是教师的生活思政、言行思政,就是教师的师德思政、师风思政。高尚的师德是优秀教师永无止境的职业追求,是教师的荣光和骄傲。如果说微观层面的课程思政是从课程本身入手,只是挖掘的一个个思政元素知识点、编写的一份份课程思政教案,那么宏观层面的课程思政则是围绕教师的师德、教师的综合素养展开的德育一体化建设。显然,这是各学段的师德贯通、是全面发展的教师文化、是良好的教育生态。基于这样的理念深入开展课程思政建设,不仅能极大地提升教师的“个体师德”,推动教师的全面发展,而且能有效提升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推动教师的“群体师德”建设,实现凝心聚力、共同发展。
四、树立大思政课的观念是教师实现专业发展的重要标志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思政课’我们要善用之,一定要跟现实结合起来。上思政课不能拿着文件宣读,没有生命、干巴巴的。”“思政课不仅应该在课堂上讲,也应该在社会生活中来讲。这次总的背景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突如其来的疫情加剧了这两个方面给人们的影响。”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一方面为我们如何紧密结合社会生活进一步上好思政课、如何进一步深化思政课的改革创新指明了方向路径,另一方面提出了适应时代要求的“大思政课”先进教育理念,尤其对教师专业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要领悟“大思政课”的教育理念之大。教育不是孤立存在的抽象概念,学校不是脱离社会的空中楼阁。“大思政课”首先视野要宽、胸怀要广、境界要高。其教育理念的核心思想就是要充分联系社会现实、联系历史发展。要充分利用教育的价值性、人文性、生活性以及和生产实践的紧密联系,主动把课堂搬到社会、把课程融入社会。这既是社会发展赋予教育的时代责任,也是更好地开阔学生视野、锻炼学生应变能力和适应能力的教育环节。实施“大思政课”,强化德育的思想性、理论性、针对性,能有效提升德育的亲和力、吸引力和影响力,也能使思政课在具体的讲授中做到有深度、有力度、有温度。
二要树立先进典型,强化榜样引领作用。教师是教育工作的中坚力量。教师的音容笑貌、言谈举止、好恶取舍、价值理念呈现在学生面前,就是学生模仿的榜样。教师具备良好的行为习惯、道德品格、审美标准,不仅能提升自己待人接物、辨析问题的能力,也可引领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要强化综合素质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建设、实施课程思政必须坚持“政治性和学理性相统一”“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建设性和批判性相统一”“理论性和实践性相统一”“统一性和多样性相统一”“主导性和主体性相统一”“灌输性和启发性相统一”“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教育是社会的教育,社会的教育就离不开人们的生活。进入新时代,我们尤其需要大力开展生命教育、科学教育、道德教育、人文教育、感恩教育、责任教育,践行人的全面发展,全面实现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整体提升。
进入新时代,教育担负着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重任,是塑造精神品质、锤炼人格魅力、传承人类文化、服务社会发展的重要社会实践活动。坚持德育一体化,最终将推动教师从专业发展走向全面发展,推动教师个体师德上升为群体师德,培养和造就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争做学生为学、为事、为人的示范。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师范司.教育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修订版)[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2]刘 捷.专业化:挑战21世纪的教师[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
[3]叶 澜,等.教师角色与教师发展新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
[4]傅道春.教师的成长与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3.
[5]习近平.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8-05-03.
[6]习近平.做党和人民满意的好老师——同北京师范大学师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光明日报,2014-09-10.
[7]杜尚泽.习近平总书记两会“下团组”[N].人民日报,2021-03-07.
[8]刘凤彪.课程思政建设让言传身教彰其应然[J].河北教育(德育版),2021,(9).
【责任编辑 孙小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课程思政与师德师风协同建设研究”(项目编号:20220604005)研究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