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教师渗透德育的研究
作者: 张素娥 任建晓 张阳
摘 要:幼儿功能性动作教育作为幼儿园一项重要活动之一,在承担培养幼儿动作能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幼儿的道德品质。通过对幼儿教师在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融合德育的现状调查,发现德育内容渗透的全面性仍需增强、方法亟待多样化。为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以下解决措施: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设计内容丰富多样,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希望通过这些措施,在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能更好地融入德育工作,培养幼儿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
关键词:幼儿德育;功能性动作课程实施;幼儿教师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44-04
德育是人生教育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公民素质的高低取决于教育,幼儿园作为教育的开始,承担着重要的责任。幼儿阶段是培养其良好道德品质的关键时期,对幼儿个体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幼儿园开展德育工作有利于幼儿形成基本的是非观念,有助于其在日常生活中对良好道德行为的认同和理解,自觉规范自己的行为,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该过程也是幼儿社会化的过程,能为幼儿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基础。
一、功能性动作实施与德育
国家相关政策强调了在体育中实施德育的价值。毛泽东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提到:“体育一道,配德育与智育,而德智皆寄于体。无体是无德智也。体者,为知识之载而为道德之寓者也。其载知识也如车,其寓道德也如舍。”;梁启超先生也认为:“德育、智育、体育三者,为教育缺一不可之物”;《幼儿园工作规程》里也明确制定了幼儿园教育的德育目标:“萌发幼儿爱祖国、爱集体的情感,培养幼儿诚实、自信、友爱、勇敢、克服困难、守纪律等良好的品德行为和习惯。”因此,幼儿园功能性动作课程实施不仅承担了提高幼儿身体素质,促进幼儿动作技能、感统能力、粗大动作的发展,还承载着培养幼儿德育发展的任务。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提高幼儿体能的同时,注重幼儿道德品质的培养。
二、在功能性动作实施中融合德育的现状
本研究采用文献法以及问卷调查法,对430名幼儿教师在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融合德育的情况,进行了调查研究,其中小班教师占37.7%,中班教师32.1%,大班教师30.2%。
(一)教师对功能性动作实施中渗透德育的认识良好
幼儿教师是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渗透德育的引导者,也是幼儿园功能性动作实施中开展“立德树人”教育的执行者。因此,幼儿教师对融入德育的认识非常重要,也十分值得我们进行研究与探讨。
1.幼儿教师对德育的了解程度有待进一步提高。由表1可知,在幼儿教师对德育的了解情况中,有55.1%的教师表示了解程度一般,30.9%教师表示了解较多,9.5%和4.4%的教师分别表示了解较少以及很不了解。在对幼儿进行体能训练时渗透德育必要性的认识中(表2),87%的教师表示有必要,2.6%和10.5%的教师表示没有必要和不清楚。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在对幼儿进行功能性动作教育的过程中渗透德育的重要性,但对德育的认识程度有待加强。
2.制定目标时融入德育目标情况良好。由表3可知,幼儿教师在制定体能训练目标时,32.1%的教师表示一直加入德育目标;49.5%的教师表示有时加入;9.1%和9.3%的教师表示有时未加入和未加入。由此可见,大部分教师能够意识到在制定幼儿体能训练时融入德育目标。
(二)德育内容渗透的全面性仍需增强
幼儿园教育中促使幼儿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将会使幼儿受益终身。教师在实施功能性动作的过程中渗透德育内容现状的调查结果如下:
由表4可知,43.5%的教师对德育内容的了解表示一般,34%的教师表示了解,有18.4%的教师表示十分了解,3%和1.2%的教师表示不了解和完全不了解。当问到:在幼儿功能性动作训练中,德育内容应该包括哪些方面(多选)时(表5),17.5%的教师选择了良好的心理素质;18.1%的教师选择了顽强的意志品质(如:克服困难、坚持不懈等);选择责任意识、合作意识和竞争意识的占17.8%;选择积极的社会责任感的占18.4%(如:爱护公共体育设施与器材、保护运动场内外的环境卫生等);选择良好的体育道德(如:不故意伤害他人、遵守比赛规则等)的占14.3%;选择爱国主义情感的占13.9%。由表6可知,除意志力羞耻感经常在功能性动作实施中渗透较少仅占26.3%外,其余各项内容经常渗透的比重约占60%~70%之间。
综上可知,虽然幼儿教师能够意识到在实施功能性动作的过程中融入德育,但是德育内容渗透的全面性有待进一步加强。
(三)渗透德育的方法亟待多样化
引导幼儿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依赖于科学的德育方法,这就需要幼儿教师具备丰富的经验和教育技巧。教师在功能性动作实施的过程中融入德育的方法如何?调查结果见表7。
由表7可知,在教师的道德修养及言传身教对幼儿的德育培养的影响调查中,认为有很大影响的占56.3%,认为较大的占25.8%,一般的占17%。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幼儿德育培养的影响调查中:认为影响很大的教师占47.9%,较大的占34.4%,一般的占15.6%,较小及很小的分别占1.2%和0.9%。在开展频次的调查中发现(表8),每周2~3次的居多占42.6%,其次为每天1次占20.7%,每周3~4次的占20.5%,每周4~5次的占13.3%,从未开展的占3%。
在幼儿功能性动作训练中从哪些方面对幼儿进行德育的调查中显示(表9),22.1%的教师会通过常规教育进行德育渗透(如:集合、整队、文明用语等);20.5%的教师会通过提升自我道德修养;19.7%的教师选择利用功能性动作课程实施过程中的突发状况进行德育培养;18.7%的教师选择了通过绘本故事及典型案例进行德育培养(如:残奥会上运动员自强不息、顽强拼搏);19.1%的教师通过多样的活动组织形式进行德育培养(如:通过分组教学培养幼儿的合作意识)。
从调查数据可知,近半数教师认为在幼儿园开展体育文化活动对幼儿德育培养的影响很大;在功能性动作实施的过程中,大部分教师能够利用言传身教来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会选择通过常规教育对幼儿进行德育渗透的教师占比较多,其余方式也有涉及但占比较小。影响教师在幼儿功能性动作实施中开展立德树人的自身因素调查中发现(表10),31.6%的教师选择了没有掌握途径和方法。因此,教师在功能性动作实施的过程中,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应注重利用多种方式渗透德育,满足幼儿发展需要。
三、在功能性动作实施中渗透德育的措施
(一)提高幼儿教师的综合素质
首先,应提高幼儿教师在幼儿功能性动作教育中渗透德育的重视程度。由于德育的特殊性,在幼儿活动中出现的许多问题,都可以通过渗透德育解决。其次,幼儿园需积极组织相关培训,不断提高幼儿教师自身的品德素养,为幼儿做好榜样。最后,教师需对于幼儿功能性动作实施的内容,对幼儿的年龄特点、个体差异有深入全面的了解,根据《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要求实施教育,如:小班幼儿能分散跑时躲避他人的碰撞,如果不小心碰到其他小朋友能够道歉;大班幼儿能够自觉遵守游戏规则,运动时注意安全,不给他人造成危险等。
(二)设计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活动
在开展活动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育目标,将德育目标有效渗透到功能性动作实施过程中。其次设计丰富多样的活动,并引导幼儿主动参与成为活动的主体,为幼儿营造锻炼的机会,促进其全面发展。例如:大班开展《追追乐》活动,让幼儿掌握折返跑的技能,提高身体动作的连贯性和敏捷性的同时,懂得合作的重要性,培养幼儿与同伴之间的相互配合。中班《你追我赶》活动,既练习了直线追逐跑、躲闪跑和折身跑,熟练掌握直线追逐跑、躲闪跑和折身跑的动作,也能够引导幼儿听指令、看信号的规则意识。小班《乌龟搬家乐翻天》,让幼儿在情境中尝试采用匍匐爬行的方式爬过障碍物,提高匍匐爬的能力,并积极地参加活动,培养其不怕困难的品质等。在活动的过程中教师要细心观察幼儿的行为,给予不同幼儿适合的引导,做到因材施教。
(三)抓住契机,潜移默化地进行教育
在幼儿功能性动作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注意捕捉教育契机,在教育实践中发现存在的问题,引导幼儿树立良好的道德品质。这就要求教师树立“时时处处有教育”的理念,用一颗细致观察的心和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及时发现有德育价值的事件,并迅速做出反应,纠正幼儿的不良行为。也可以适当地创设问题情景,鼓励幼儿亲身体验,对幼儿表现出来的良好品质做出肯定与鼓励,以帮助幼儿正确调整和控制自己的行为,通过课程的开展更有力地推动幼儿的道德水平向更高层次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晓妍.论德育在幼儿体育活动中的融入[J].素质教育,2018,(21):38.
[2]冯 帆.德育教育融入学龄前儿童体育游戏的实践研究[D].烟台:鲁东大学,2021.
[3]彭 凤.“立德树人”教育思想指导下的幼儿园德育[J].学前教育研究,2020,(07):89~92.
【责任编辑 刘梦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