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园礼教育实践模式构建研究

作者: 郎永红

摘   要:在中国传统道德中,文明礼仪是修养身心、维系社会人伦关系的重要道德行为标准。礼教育是幼儿园德育的重要内容。根据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德育的新要求,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在多年礼教育实践中积极探索“礼教育+教师培训”“礼教育+家园共育”,开发与实施礼教育课程,逐步形成“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在亲自体验和实践的过程中,幼儿、教师、家长的礼仪素养显著提高,幼儿逐步形成了良好的礼仪观念和礼仪行为,促进了幼儿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

关键词: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

中图分类号:G6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51-04

一、研究背景

在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路径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从传统文化中提取民族复兴的“精神之钙”。中国是文明古国,素以“礼仪之邦”享誉世界,“礼”文化更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提到,要培养幼儿关切、友好的态度和行为,《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以下简称《指南》)在社会领域中也指出,人际交往和社会适应是幼儿社会学习的主要内容,也是其社会性发展的主要途径,并把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作为社会适应的一条发展目标。幼儿园开展礼教育,能帮助幼儿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个人内在修养,是幼儿园引领幼儿进入社会化进程不可或缺的教育内容。

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地处城乡结合部,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幼儿礼行为较为缺失,因此,幼儿园开展礼教育迫在眉睫。自2015年建园伊始,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便开始了礼教育的探索与实施,最初研发了一日七礼(入园礼、敬师礼、加餐礼、盥洗礼、喝水礼、入睡礼和离园礼),规范幼儿一日生活常规,从幼儿最熟悉的用餐、盥洗等环节逐步渗透礼的观念。随后,幼儿园积极探索“礼教育+教师培训”“礼教育+家园共育”,提升教师团队及家长群体的礼仪修养,与此同时,积极开发与实施礼教育课程,将礼教育与幼儿园课程充分融合,逐步形成“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

二、“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

在开展礼教育的过程中,幼儿园采取教学同步、师幼同步、家园同步、管评同步的策略,形成传统与创新统一、环境与文化统一、形式与内容统一、过程与评价统一、园内资源与园外资源统一、儿童与成人统一、个体与群体统一、快乐与发展统一的礼教育实践模式。

(一)四同步策略

幼儿园活动的开展需要幼儿、教师、家长等多方参与,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提炼出了贯穿活动全程的四同步策略,即教学同步、师幼同步、家园同步、管评同步。

例如,在开展大班主题课程《我是中国娃》中,经过园级、年级、班级三级审议将大主题《我是中国娃》分为《中国汉字》《中国人的生活背景》《中国民俗文化》三个次主题来进行。在进行班级审议时,教师结合国情、节日特点及幼儿的认知特点,充分启发幼儿关于祖国的认识,引导幼儿绘制本次主题探究活动的脉络图,并形成具有班级特色的主题框架。然而,随着课程的进一步开展,教师发现之前的三个次主题已无法更好地满足幼儿的探究学习,于是,在原有次主题基础上增加了《创新中国》《我的家乡——藁城》两个次主题。教师以“退”为教,为幼儿提供有效的教学支架,根据幼儿的关注点与兴趣度生成新的探究活动,充分发挥幼儿的学习主导性,体现了教学同步、师幼同步的教学策略。

在开展次主题《我的家乡——藁城》时,幼儿对家乡认识不全面,通过商议,教师引导幼儿从以下三方面搜集信息:一是和父母一起上网查阅资料;二是听爷爷奶奶讲述藁城故事;三是走进特色展馆——宫灯博物馆、宫面文化基地了解家乡特产。在这一过程中,幼儿与家长一起探索家乡的奥秘,家长既发现了幼儿专注、认真等学习品质,又了解到了幼儿园活动的开展情况,有利于家长资源的可持续性参与,体现了家园同步的策略。

在主题活动开展前,首先进行园级审议,在园长的统一领导下,业务园长有计划有组织地对活动主题的核心教育价值、活动目标及评价标准、主题框架、基于儿童视角的幼儿生活经验、支持幼儿学习的课程资源进行课程前审议,在主题活动进行中与结束后,再次进行课程中审议与课程后审议,深入了解主题活动的全过程,在此基础上对班级活动、师幼成长进行管理、指导与评价,体现了管评同步的策略。

(二)八统一模式

1.传统与创新统一。中国传统礼仪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精髓,通过对传统礼仪的学习,教师发现部分礼仪并不适合幼儿使用,如握手问好、请安问候等,经过商议,教师决定用挥手问好的方式来打招呼。这种创新,使礼仪能真正为幼儿所用,既保留了传统问好礼仪的意义,又使幼儿懂得了现代礼仪与传统礼仪的相似之处与不同之处,在幼儿心里种下礼的种子。

2.环境与文化统一。环境是支持幼儿交往与互动、探索与学习的“容器”,在幼儿园课程实施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教师要将礼文化融于环境创设,利用环境条件潜移默化地影响幼儿的行为。以文明礼仪月为契机,中一班将文明礼仪的内容融入环境创设中,活动室内处处是环境,处处是教育,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礼仪。在进行礼仪展示前,教师组织幼儿以投票的方式选出自己想要展示的礼仪内容,并制定练习计划,以绘画表征的方式加以表现,将绘画完善到环境布置中,幼儿每天根据自己制定的计划进行礼仪练习,激发了幼儿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使文明礼仪月活动的开展更具实际意义。

3.形式与内容统一。活动与游戏是幼儿获取知识经验的主要方式,在开展礼教育活动过程中,幼儿园将活动的形式与内容紧密结合,避免出现流于形式而忽略内容的现象。比如,在进行文明礼仪展示之前,中二班教师组织幼儿讨论礼仪展示的形式,经过讨论,教师认为情景剧表演的方式既能详细地展示文明礼仪的具体内容,又能吸引幼儿的注意力。在展示过程中,中二班通过创设上下电梯、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到朋友家做客等情境,展示出幼儿在上述情境下应遵守的礼仪,情景表演剧的形式使礼仪展示不再流于表面,且内容生动、贴近生活,发挥出一定的宣传教育作用。

4.过程与评价统一。评价是影响幼儿行为习惯的一种重要手段,它能帮助幼儿了解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进而调整自己的学习策略,更好地发展自己的潜能。传统的终结性评价方式强调学习成果而忽视对学习过程、学习态度等的评价,不能完全发挥评价促进学习的功能。幼儿园将过程与评价相统一,关注活动过程中幼儿的学习态度、学习行为等,重视个体差异和个性化发展的价值。例如在集体活动《小熊让路》中,教师通过讲故事的形式,培养幼儿谦让的行为,并且将集体活动延伸到日常生活和户外活动,引导幼儿将文明礼让的交往习惯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中。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关注幼儿的成长变化,积极培养幼儿的文明礼让行为。此外,在幼儿文明礼仪行为养成教育中,幼儿园充分调动幼儿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为幼儿提供自我评价的机会,引导幼儿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敢于表扬自己,同时也引导幼儿勇于找寻自身的问题与不足,鼓励幼儿积极改进,在自我评价中获得进步。

5.园内资源与园外资源统一。课程资源是幼儿园教育由构想变成现实的条件保障,蕴含实现各种教育目标的园内外无形和有形的各种因素。园内资源主要是指幼儿园教育中可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和其他资源的总和。园外资源主要是指自然资源、社区资源、家庭资源等,园外课程资源可有力弥补园内课程资源的不足,充分开发与利用园外课程资源能为幼儿园课程提供有力的支持和保证。如在开展文明礼仪月活动的过程中,中三班充分利用园外资源,邀请担任公交司机的家长参与活动,给幼儿带来了一堂生动有趣的“公交巴士”现场体验课,家长结合图片给幼儿讲解了乘坐公交车的流程、常用交通标志,将文明乘车、安全出行的意识牢牢地“植入”幼儿心里。

6.儿童与成人统一。在幼儿园教育活动中,儿童与成人都是活动的参与对象,成人参与幼儿园教育活动,应发挥榜样示范作用,用具有榜样作用的思想、言行激发幼儿的内在动力。在传统文化月活动中,幼儿园积极邀请家长代表,开展礼仪展示活动,幼儿在家长的言行举止中学到了待人接物的基本礼仪。此外,幼儿园在开展传统文化月、读书月、文明礼仪月和社会实践周等活动时,针对幼儿、家长、教师制定了不同的活动内容。如开展读书月活动,幼儿活动以绘本漂流、故事分享、小小播报员为主,教师活动以读书交流分享、制作绘本展板为主,家长则通过制作亲子绘本、亲子草地读书会等形式参与到活动中,每项活动既相互独立又彼此联系,幼儿、家长、教师的共同参与使读书月的意义更加深远,为幼儿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营造了良好的家园氛围。

7.个体与群体统一。人既以个体方式存在,也以社会方式存在,个体通过参与社会活动,建立与他人、群体的联系。3~6岁阶段幼儿的模仿能力较强,他们在模仿中学习、探索和发现,因此,群体在幼儿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使礼仪更好地贯穿于幼儿一日生活,幼儿园研发了一日七礼,规范幼儿的言行举止,积极打造学礼用礼的园所氛围。同时,在一日生活中教师以身作则,以礼修身,给幼儿正向的示范作用。群体中每个个体都遵守礼仪规范,形成集体规范性,达到个体与群体的统一。

8.快乐与发展统一。《指南》和《纲要》指出:要培养幼儿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习惯,促使幼儿全面发展。“礼”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让幼儿懂礼、遵礼、守礼、行礼是幼儿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3~6岁阶段是幼儿身体发育和机能发展尤为迅速的时期,也是幼儿形成乐观态度、建立安全感的重要阶段。为提高幼儿园礼仪教学质量,教师可遵从“生活教育”的理念,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结合生活实际,引导礼仪教学,在无痕渗透中,让幼儿形成良好的礼仪品德。

三、“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的效用

(一)幼儿的变化

历经三年礼教育的熏陶与培养,幼儿逐渐养成了良好的生活习惯、卫生习惯、学习习惯。多数幼儿能安静就餐、吃饭不挑食、按时入睡,有条理地放置自己的生活用品。上课时有良好的坐姿,认真倾听、不打断他人讲话,勤思考爱提问、回答问题声音洪亮,及时整理学习物品,喜欢阅读,具备一定的前书写能力,有较好的时间观念与任务意识。此外,幼儿在学礼、知礼后,能够自觉用礼,如过马路走斑马线、不打闹,红灯停、绿灯行,上下楼梯靠右行,排队喝水、取物,公共场合不大声喧哗等。

(二)教师的变化

通过对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礼教育实践模式的研究,教师的礼仪素养、理论水平、科研能力较之以往有了明显提高,整体素质显著提升。教师多次在各级活动中承担礼仪工作,教师的良好礼仪行为获得了省、市、区领导的好评,教师经常参加区大型文艺展演和艺术节活动,教师的精彩表现获得了领导的肯定和同行的赞誉。几年中,教师在教科研方面硕果累累,多名教师在教科研工作方面取得优异成绩,幼儿园教科研团队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蓬勃活力和创造热情。

(三)家长的变化

课题开展期间,幼儿园组织开展了各项活动,如致家长的一封信、家长文明礼仪行为规范、家长会研讨交流等,加深了家长对礼教育的认识。家长从思想上越来越重视礼教育,明白了礼行为对于幼儿一生成长具有的奠基作用,更加珍惜参与幼儿园活动的机会,且乐于为幼儿园礼教育课题研究提出宝贵建议,从家长角度完善课题研究内容。此外,幼儿园礼教育的开展对改变家长的行为起到了促进作用,自幼儿园礼教育研究开展以来,家长的礼仪素养得到了显著提高,做文明家长的意识已在家长的心底生根萌芽。

在幼儿启蒙阶段开展礼教育,有助于幼儿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幼儿的一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是石家庄市藁城区育才幼儿园自2015年至2023年间开展礼教育的成果与智慧结晶,符合新时代立德树人背景下幼儿园教育与评价的要求,有效提升了幼儿园礼教育的育人效果,幼儿、家长、教师的礼仪风貌与整体素养得到显著提升,为幼儿园赢得了良好的社会声誉。在今后的教育工作与实践中,幼儿园将不断丰富“四同步八统一”礼教育实践模式的内容,并进一步加强实践创新和理论提炼,让知礼、学礼、懂礼、用礼在社会范围内蔚然成风。

参考文献:

[1]霍力岩,胡恒波.构建有中国底蕴的启蒙教育体系[N].光明日报,2017-11-09.

[2][美]格斯特维奇.发展适宜性实践——早期教育课程与发展[M].霍力岩,等,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1.

[3]虞永平.学前课程的多种视角透析[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6.

[4]王炳照.中国传统文化与幼儿教育[J].幼儿教育(教育科学版),2006,(01).

[5]吴   闯.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北京:首都经济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

[6]袁德润.文化传统:“生命·实践”教育学命脉之系[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7]吴刚平.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全球教育展望,2001,(08).

[8]张婷婷,杨  跃.影响课程资源开发的因素分析[J].教育学术月刊,2009,(3).

[9]顾明远.民族文化传统与教育现代化[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社,2001.

[10]宁   华.全球化背景下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现实路径[J].绵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07).

【责任编辑 孙小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