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与优化路径

作者: 刘冲 任爽

摘   要:学校文化育人即学校以特有的文化为教育资源,通过学校文化的有机整合,以直接或间接的方式对学生产生的积极正面影响,其目标在于实现以文化人和以文育人的目的。文化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是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内在要求,也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学校文化育人可通过学校文化顶层设计、学校育人共同体和环境育人氛围等实践路径落实。

关键词:学校文化;文化育人;价值定位;优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55-04

学校是文化的承创载体,文化是学校的灵魂,学校与文化相互依存、相伴相生。学校的文化育人将价值引领、情感熏陶、品格涵养和能力提升深度合一,是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的重要实践形式,也是实现学校教育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依托。

一、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

学校文化育人的价值定位,即学校全体成员在文化育人领域的共同立场和追求,体现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高质量育人、特色办学等方面。

(一)文化育人是学校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方式

“立德”的首要问题是“立什么样的德”,具体来说就是培育学生必备的正确价值观、理想信念和品格。“树人”的首要问题是“树什么样的人”,即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进一步具体化,提出了培养“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育人目标。学校文化是学校的生命根基所在,是学校特有的精神氛围及规则、行为、物质等要素的整合,具有意识形态性、引导性、规范性、独特性等,能够涵养学生德行。学校的生活过程也是学校文化的浸润过程,学校文化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道德和行为方式,具有强大的教育力量。因此,学校文化浸润成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途径。学校在文化建设过程中,应注重挖掘具有德育价值的先进文化要素,将学校文化与学生思想道德发展紧密结合,兼顾精神育人、物质育人、制度育人和行为育人;促进学生将学校文化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乐于、勇于和善于追求真、善、美,有力保障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的时代新人的培养。

(二)文化育人是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内在要求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基础教育质量和发展水平日益提升,人民群众的教育期待也已从追求“规范育人”转向追求“高质量育人”。国家“十四五”规划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和建设要求。高质量教育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鲜明标志,是学校育人工作的实践航标。学校教育的使命在于高质量育人,而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实现不能缺少学校的文化育人。学校文化为学生生命质量提升和生命价值实现指引方向,为学生成长提供价值标准和发展路径。学校通过精神文化营造文化氛围,引领制度文化和物质文化的形成,促进学校组织成员产生共同遵守学校的规章制度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学校文化是学校的核心竞争力,追求的是一种“应然”的更深层的育人力量,发挥了培育学生审美情操、创新意识和人文关怀的功能。通过学校文化的内化,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各方面素质得以全面提高,学校文化的核心素养教育功能、稳定人格特征塑造功能也得以实现。全面发展各方面素质,特别是核心素养,是学校高质量育人的关键衡量指标,学校文化对学校高质量育人不可或缺。

(三)文化育人是学校特色办学的必然要求

特定的学校文化根植于特定的学校办学时空,而特定的学校办学时空又受特定的学校文化引领。学校文化与学校办学的矛盾作用极大地促进了学校质量的提升,为培养具备正确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等核心素养的学生提供了可能。成熟的学校文化是学校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前提,其中的文化信念和文化价值观是学校文化最核心、最本真的部分,深刻影响学校办学理念和发展愿景。当前,一些学校存在着办学特色表面化、短暂化等问题,忽略了学校教育理念、精神信念等文化信念和价值观的重要影响,导致学校特色办学有名而无实。学校特色办学实质上是学校文化体系的外在表征,全面反映学校文化的内在品质。因此,学校特色办学应根植于本校独具特色的文化价值观,重视学校文化品质对学生发展的引领功能。当然,学校特色办学是一个长期和持续的过程,需要学校不断积淀和锤炼自身的特色文化精华,通过整合特色生态环境、师生人格行为、课程建设、课堂教学等特色要素,充分发挥特色资源优势,探索高质量育人的办学方略,支持全面发展育人目标的实现。

二、学校文化育人的优化路径

学校文化育人的落实与优化,需要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也需要学校育人共同体的形成及学校文化育人氛围的营建。

(一)完善学校文化的顶层设计

学校文化顶层设计是对学校文化建设根本方向的规定,也是对学校文化诸领域的整体谋划,具体表现为对学校发展起根本指导作用以及整合作用。完善学校文化顶层设计有三个实践着力点:一是完整建设学校文化各层次结构;二是准确把握学校文化各层次的要素特征;三是充分整合学校文化各层次要素。

学校文化是多个层次构成的完整体系。完整的学校文化层次是学校文化育人功能实现的前提和基础,不完整的学校文化层次势必导致学校文化育人功能的失衡。物质文化是学校文化的表象物化形态,包括校园环境、建筑雕塑、设施装备等。行为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外显表现,包括学校管理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各类实践活动和仪式的实施方式等。制度文化是学校文化的保障部分,包括党建引领的办学治校风格、办学体制机制、学校组织结构及运作模式等。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内核,包括学校办学理念、办学传统、办学愿景及校训、校风、学风、教风等。学校文化的各层次相互联系,共同构成完整的学校文化育人层次体系。

学校文化各层次具有鲜明的要素特征。学校物质文化建设重在资源整合、利用及规划布局;学校行为文化建设重在学校全员参与及深度融入育人过程;学校制度文化建设重在规则、机构的合理设置和高效运作;学校精神文化建设重在理念和价值的方向引领。学校文化各层次有其特殊性,准确把握各层次的要素特征,有助于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实践性,确保高质量的文化育人功能的实现。

学校文化各层次要素需要整合。学校文化各层次间是相辅相成、融合共生的关系,学校文化顶层设计需考虑各层次间的关联,设计学校文化纽带,整合学校文化层次要素,促进素养导向的学校文化育人落地。精神文化是学校文化的纽带,其中的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设计至关重要,不仅要符合教育规律、体现学校特色,也要具有对学校各方面工作的统整作用,确保学校文化各要素围绕办学理念和育人目标的有序运行。

(二)构建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

共同体指通过某种积极关系形成的统一对内对外发挥作用的群体关系,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是指政府、学校、家庭及社会机构等教育主体以共同认可的学校文化为前提,在学校办学实践中深度交融而成的育人联合体。构建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的两个实践重点在于增强育人主体价值认同和整合多方育人资源。

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强调各育人主体在思想、情感和价值观上的共鸣。价值追求高度一致的共同体,内含共同的精神信念和文化信仰,能够长期保持对共同追求的凝聚力。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立足学校、学生和社会现实基础,以共同认可的文化为纽带不断提升共同体的建设质量。学校扎根民族优秀文化土壤,紧跟时代步伐,构建各育人主体高度认可的文化纽带。例如,某校以“文化自觉性”为理念设计学校文化,从文化认同、文化包容和共同价值等三个维度构建“本文化——跨文化——共同文化”的学校文化模型,以校内师生为主,吸收校外家长和社会力量参与,构建了“文化自觉性”引领的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共同体成员支持学生通过自主适应、多元文化体验和理解,形成对文化的“自知之明”,不断提升“文化自觉性”,促进学生养成适应学校、社会和时代要求的人格。

学校依托家庭、社会、政府等各类主体现状,充分整合和合理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善用实体育人环境和网络育人空间,形成学校文化育人共同体建设的多方合力。学校通过课堂教学、网络传媒、家庭活动、社会实践等载体,搭建整合各类育人主体教育资源的一体化学校文化育人平台,拓宽文化育人途径。例如,某校利用网络传媒和信息技术,宣传学校特色文化,主动关联家庭和社会机构,形成了“家——校——社”协同的学校文化育人资源体系,并通过学科课程和实践活动载体固化文化育人成果,以各主体之间的配合互补及教育资源的有机整合,融合多方教育力量促进学生高质量发展。

(三)通过校园环境建设营造文化育人氛围

校园环境是学校历史文化沉淀和办学风格的形象反映,本质上也是一种隐性课程,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的成长、生活和个性发展产生影响。通过陶冶情操、净化心灵、提升素养等途径,校园环境的积极正向作用得以充分发挥,深刻影响学生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的养成。校园物质环境建设和校园心理环境建设是校园环境建设的两个实践重点。

校园物质环境建设注重实用与美观的平衡。校园物质环境包括学校基础设施、人文景观、绿化生态等,具体涉及教学楼、宿舍楼、图书室、运动场、雕塑物、仪器设备、绿地树木等硬环境。实用与美观的平衡,强调校园物质环境以潜在的方式促进学生对外物的工具认知和审美体验。例如,某校借鉴国内外学校物质环境建设优秀案例,对校园建筑物的方位、功能区布局等进行精细化设计。教学楼靠操场采光好的一侧全部设计为教室,另一侧则设计为使用频率相对较低的功能室。在基础设施修建规划中,不仅考虑建筑的实用功能,而且考虑建筑物的色彩搭配。人文和绿化景观设计也充分体现学校的特色美、整体美和层次美,使校园更具文化内涵和生态特质。

校园心理环境建设重在教师与学生的双向互动和过程体验。校园心理环境包括文化标识、人际关系、校风学风等,是校园的软环境部分。学校应大力支持和鼓励全校师生共同投身到学校环境建设工作中,共同谋划和建设多元化、个性化的校园心理环境。例如,某校通过情感支持,整体提升、分层培育、同工同酬等举措,激发教师内驱力,支持教师在育人工作中实现专业成长,不断体验教师职业的幸福感和成就感,共同营造良好的教师同伴人际环境。学校通过班级文化建设,促进学生了解和感受国内外多元文化,优化校风学风,营建良好的学校文化育人氛围。

学校文化育人是学校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每一所学校都应该抓好抓实的工作。另外,学校文化育人又是因校而异的,其成效取决于学校是否形成了德智体美劳全面育人格局。从这个意义上讲,学校文化育人意味着学校育人方式的整体变革。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2022)[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

[2]林  毅,林成策.试论学校文化的内涵、功能与建设机制[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1,36(05):85~92+107.

[3][德]滕尼斯.共同体与社会[M].林荣远,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9:48~50.

【责任编辑 刘梦薇】

本文系2020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大学-小学’教师共同体协同培养小学卓越教师的机制研究”(项目批准号:20XJC880004)研究成果之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