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及面向全国执政的探索

作者: 宋颂 赵华夏

摘   要:西柏坡革命圣地作为河北人民最为熟悉的红色资源,教师应在中学历史教学中深入挖掘其价值。对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及面向全国执政的探索进行梳理,发现西柏坡时期基本上完成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构想。中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可将其融入历史教学中,使学生通过学习西柏坡时期这段红色历史,切实掌握西柏坡精神的丰富内涵,培养家国情怀。

关键词: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全国执政;革命实践

中图分类号:G633.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23)30-0059-04

西柏坡时期,是指从1947年5月中央工作委员会进驻西柏坡到1949年3月中共中央迁往北平,这1年10个月构成了中共党史上的西柏坡时期。此时,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取得最终胜利,以毛泽东为核心的党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西柏坡为即将到来的全国执政进行了积极的思考,此时的中国共产党,肩负着推翻旧世界、建立新世界的双重特殊使命,崭新的国家蓝图在西柏坡绘就——新中国从这里走来。

中学教材中对西柏坡的介绍主要集中在中国共产党的七届二中全会,深入研究后发现,西柏坡时期基本上完成了新中国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以及外交等方面的构想。本文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及面向全国执政的探索进行梳理,以便中学教师在备课过程中,对西柏坡红色教育资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并以此为切入点在课程中创设情境、组织命题,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

一、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区进行了大规模土地改革,成为解放战争迅速取得胜利的一个可靠保障。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指挥人民解放军取得战略决战的胜利,从而大大加速了人民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

(一)解放区的土地改革

中国共产党自担当起领导民主革命的重任后,就把谋求无产阶级和广大劳动群众的彻底解放作为奋斗目标,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找到了一条适合中国国情的革命道路。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深刻认识到,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的中心问题,其实质是土地问题,从《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井冈山土地法》《兴国土地法》,到《土地问题决议案》,再到《中共中央关于土地问题的指示》,中国共产党人对土地问题进行了不懈探索。

西柏坡时期,是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夜,为满足农民迫切要求土地的愿望,更加紧密地团结最广大的人民群众,1947年9月,在全国土地会议上通过了《中国土地法大纲》,规定:废除封建性及半封建性剥削的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经过一年多的斗争,解放区有1亿多农民获得土地,为了保卫胜利果实,在“参军集团”的口号下,翻身的农民潮水般涌入人民军队,为解放战争的胜利提供了可靠保证。

(二)指挥三大战役,取得战略决战的伟大胜利

解放战争持续两年,经过反复较量,到1948 年下半年人民解放军的数量增长到280万,且建立了自己的炮兵和工兵部队,国民党军队则由原来的450万减少到365万,由全面防御转入重点防御。但在力量对比上,中国人民解放军仍处于劣势。中共中央抓住时机,认真分析时局,决定进行战略决战,基本消灭国民党军队的主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打下了坚实基础。

(三)将革命进行到底

面对解放军摧枯拉朽般的攻势,1949年元旦,蒋介石发出求和声明,宣布“引退”,企图用假和平作缓兵之计。面对其阴谋,毛泽东同志代表中共中央向全党和全国人民发出了必须将革命进行到底的伟大号召。毛泽东指出,要“坚决彻底干净全部地消灭一切反动势力,不动摇地坚持打倒帝国主义”。只有将革命进行到底,才能实现民族的完全独立。

二、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向全国执政的探索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认真分析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情况,设计了一整套适合中国国情的重大政治制度,创造性地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对经济方针、外交方略等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讨论和研究,确立了新中国的基本框架。

(一)确定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1939年5月4日,毛泽东在《青年运动的方向》中提出“人民民主主义共和国”的口号,同年11月在《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中提出新民主主义革命要“造成各革命阶级在无产阶级领导下的统一战线专政”。随后,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和《论联合政府》中对这一思想进行了发展。

在1948年9月政治局会议上,毛泽东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国家……我们政权的阶级性是,无产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但不是仅仅工农,还有资产阶级民主分子参加的人民民主专政”。1947年,共产党和工人党情报局出版的《争取人民民主   争取持久和平》杂志,也使用了“人民民主”的概念。人民民主专政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我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明确新中国实行人民民主专政的政体,是中国共产党在西柏坡时期作出的重大历史抉择,为新中国的建立奠定了理论基础。

(二)探索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设想进行了实践。1940年1月,毛泽东在《新民主主义论》中提出建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认为 “中国现在可以采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省人民代表大会、县人民代表大会、区人民代表大会直到乡人民代表大会的系统,并由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政府”。但在根据地政权建设中一直没有实施的合适条件。直到1948年9月毛泽东在西柏坡召开的政治局会议上指出:“我们采用民主集中制,而不采用资产阶级议会制……在中国采取民主集中制是很合适的。我们提出开人民代表大会……不必搞资产阶级的国会制和三权鼎立等。”至此,中国共产党确定了执政后,国家政治制度的基本原则,《新民主主义论》中的设想,最终得以实现。

1948年8月,华北临时人民代表大会在石家庄召开,这是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尝试,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雏形,此时产生的华北人民政府,实际上是中央人民政府的前身。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符合中国国情,是能够保证中国人民当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体现了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

(三)对新型政党制度的探索

1948年5月1日,中国共产党提议召开政治协商会议。1949年七届二中全会上,毛泽东提出:“我党同党外民主人士长期合作的决策,必须在全党思想上和工作上确定下来。我们必须把党外大多数民主人士看成和自己的干部一样,同他们诚恳地、坦白地商量和解决那些必须商量和解决的问题,给他们工作做,使他们在工作岗位上有职有权。每一个大城市和每一个中等城市,每一个战略性区域和每一个省,都应当培养一批能够同我们合作的有威信的党外民主人士。”这为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的正式形成奠定了思想理论基础。随后在1949年6月,在政协筹备会上,毛泽东明确提出:政协的任务就是“成立民主联合政府”。

(四)明确实行民族区域自治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明确了新中国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政策,是我们党关于民族区域自治的设想由酝酿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

民族区域自治的想法是李维汉同志在1940年3月发表的《关于回回民族问题的提纲》和8月发表的《关于抗战中蒙古民族问题提纲》中提出的。他在任职陕甘宁边区政府秘书长期间,在边区进行了试点,取得了很大成效。1941年的《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和1946年的《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都在民族政策上规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1947年5月1日成立了内蒙古自治区。1947年10月,中共中央发布的《中国人民解放军宣言》宣布:“承认中国境内各少数民族有平等自治的权利。”这是我们党首次正式对外宣布新中国民族政策的基本原则。1949 年 2 月,毛泽东接见苏共中央代表米高扬,结合我国历史发展中处理民族关系的经验教训,表明了我们党在处理民族问题上的基本态度,特别指出了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各民族共同建国,形成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的有中国特色的民族政策。1949年在《共同纲领》中正式确定实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五)对未来社会经济的探索

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未来社会经济的主要形式进行了深入探索,认为在较长时期内,新中国要继续实行新民主主义经济政策,由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过渡,不能过急。1948年12月,刘少奇在华北财政委员会议上指出:“新民主主义经济向社会主义经济的过渡,要有一个时期,中国可能是十年到十五年。” 明确提出了关于未来过渡时期所需时间的观点。1948年5月,朱德在华北解放区工商业会议上的讲话中指出:“新民主主义的经济建设,要靠国营经济领导,同时发展私人工商业及农村、城市的合作社事业,三者相辅而行。”指出了关于未来各社会经济形式的关系。

在七届二中全会中,中国共产党科学全面地分析了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后,我国社会存在的主要经济成分: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私人资本主义、个体经济、国家资本主义经济,将共同构成新中国经济的形态。这是中国共产党对新民主主义经济构成的探索。西柏坡时期有关未来经济构成的设想,也为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提供了借鉴。

(六)成立中国人民银行

随着解放战争的胜利进行,各解放区连成一片,形势的发展需要一种统一的货币来替代原来各根据地和解放区庞杂的货币。1948年12月,由原华北银行、北海银行和西北农民银行组成的中国人民银行在石家庄成立,并印制发行了第一套人民币。随着越来越多的地区获得解放,人民币流通范围迅速扩大,而原主要流通的法币,在此一时期急剧贬值,彻底崩溃。国民政府1948年币制改革后发行的金圆券,贬值速度更快,各地也纷纷拒绝使用,其后发行的银圆券,也以失败告终。随着旧货币的崩溃,人民币迅速登上历史舞台,中国金融史掀开了新的一页。

(七)提出三大外交方针

随着解放战争即将胜利,中国共产党急需制定相应的对外政策。1948年11月,中共中央致电东北局时指出:“不承认国民党与美、英、法这些国家的外交关系,使我外交立于主动。”这就是“另起炉灶”的外交思想。“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是毛泽东在会见米高扬时提出的:“我们的屋子太脏了,解放后必须认真清理。等屋内打扫清洁、干净了,有了秩序,陈设好了,再请客人进来。”1949年6月毛泽东在《论人民民主专政》一文宣布向苏联“一边倒”。“一边倒”“另起炉灶”“打扫干净屋子再请客”,这三大外交方针是西柏坡时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革命形势提出的,为新中国建立后开展创新型外交指明了方向。

(八)强调加强党的思想建设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在全国取得胜利,我们党即将成为执政党的历史性时刻,毛泽东在七届二中全会的报告中强调要加强党的思想建设,指出“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保证了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永不变色,顺利地适应工作重心的转变。时至今日,“两个务必”始终是我们党永葆政治本色、永葆先进性、永葆活力的制胜法宝和思想源泉。

三、结论与建议

西柏坡时期,处于新民主主义革命胜利的前夜,这一时期对新中国建设的思考,为新中国成立后,国家政权的巩固和建设指明了方向,从而为改革开放后,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奠定了基础。

西柏坡革命圣地作为河北人民最为熟悉的红色资源,在当代中学生历史课程的开发中,尤其是河北历史课程设计中,其教育价值应得到更好的挖掘。笔者将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革命实践及面向全国执政的探索进行梳理,便于教师充分了解并将其融入中学历史教学中,使中学生通过学习西柏坡时期党的历史,全面理解新中国从这里走来的深刻含义,从西柏坡精神中汲取营养,主动适应社会新需求与时代新变化,努力创造无愧于党、无愧于时代、无愧于青春的光辉业绩。

参考文献:

[1]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2]毛泽东.毛泽东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

[3]王彦红.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坚守初心和使命的成功经验[J].河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3).

[4]梁玉玮.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建国方略探析[D].河北师范大学,2010.

[5]孙继民,裴赞芬.西柏坡建国方略与50年建国实践——兼论邓小平理论的历史渊源[J].当代中国史研究,1999,(Z1).

[6]谢英芬.西柏坡精神的历史背景与科学内涵[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0,(07).

[7]陆仁权.毛泽东和党中央在西柏坡作出的四大历史贡献[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04,(01).

[8]田苏苏.西柏坡时期中国共产党面向全国执政的思想与实践准备[J].观察与思考,2022,(10).

[9]崔艳明,谢  嘉.试论石家庄西柏坡“开国文化”的重要内容[J].党史博采(理论),2011,(09).

[10]阚景阳.西柏坡时期四大根据地的货币统一与人民币的诞生——兼论华北银行的历史作用[J].中共石家庄市委党校学报,2013,(06).

【责任编辑 孙小梦】

本文系2022年度河北省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西柏坡红色教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开发与运用”(课题编号:20220202257)研究成果。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