婴幼儿联合行动发展研究
作者: 林琳琳 李志敏【摘要】婴幼儿联合行动包括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和计划性联合行动。婴幼儿对他人行为的观察和预测能力,以及对自己行为的计划和控制能力,均会影响婴幼儿的联合行动。联合行动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具有促进作用。
【关键词】婴幼儿;联合行动;亲社会行为;自然发生;计划性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604(2022)7/8-0064-05
联合行动被认为是两个或多个个体随时间和空间的不断变化调整自己的行为来适应他人的社会互动形式。〔1〕成功顺畅地与他人进行联合行动不仅是儿童成为社会人所必须具备的基本技能,而且能够促进儿童亲社会行为的发展。〔2〕然而,当前关于联合行动的研究多集中于成人,对儿童尤其是婴幼儿的系统探究较少。本文结合发展心理学和认知(神经)科学相关领域的研究结果,梳理婴幼儿联合行动的发展轨迹、认知影响因素等,以期为早期教育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婴幼儿联合行动的发展轨迹
联合行动的表现形式多样,可以分为自然发生的(emergent)联合行动和计划性(planned)联合行动。〔3〕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指个体间的协作是自发进行的,协作同伴无须事前计划,也无须彼此共享协作意图或知识。计划性联合行动指协作主体努力达成某个联合目标,在协作过程中需要考虑同伴的行为和共同的目标,如两名婴幼儿相互配合,一起拼装玩具。有时,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会出现在计划性联合行动中,如在几名婴幼儿分角色合演绘本故事时,有的婴幼儿在表演过程中会不自觉地模仿同伴的行为。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和计划性联合行动的发展轨迹如下。
1.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
对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婴幼儿的模仿行为和夹带行为。有研究者使用肌电(EMG)和近红外(fNIRS)技术对婴幼儿的面部和手部模仿行为进行探究发现,当他人与婴幼儿直视时,4个月婴儿会表现出面部模仿行为,如扬眉、皱眉、吐舌、张嘴;〔4〕3岁幼儿不仅会表现出打哈欠、左右摇头等模仿行为,而且出现了如摸嘴唇、抓脸颊等手部模仿行为。〔5〕进一步研究发现,婴幼儿对他人行为的模仿受到互动对象的影响,如11个月婴儿更容易对母语互动对象表现出扬眉、张嘴等面部模仿行为。非母语互动对象很难引起婴幼儿的模仿行为,也很难激活其脑部活动。婴幼儿对群组线索如语言熟悉度的敏感性使得他会更多地关注母语互动对象。〔6〕4岁左右的幼儿会表现出真正的选择性模仿行为。有研究发现,在临时组建的群体中(通过穿不同颜色衣服区分组别),4岁幼儿只会自发地模仿群组内成员的行为,而3岁幼儿对群组内外成员的行为模仿没有显著差异。〔7〕
夹带行为是指个体间随时间变化相互协调的行为,如个体看到同伴有节奏地敲击手指,自己也会不自觉地敲击手指。对击鼓夹带行为的研究发现,当同伴是同龄人时,2岁和3岁幼儿仅能在乐曲开始和结束时实现与同伴同步击鼓,而4岁幼儿可以在乐曲演奏全过程中有节奏地与同伴合奏;当同伴是成人时,2岁半幼儿就能够根据同伴敲击速度自发调整自己的击鼓速度。〔8〕这可能是由于成人的敲击速度更稳定,也更具有可预测性。
2.计划性联合行动
婴幼儿的计划性联合行动能力是随年龄增长逐渐发展的。1岁内婴儿参与计划性联合行动的能力有限。在联合搭积木任务中,婴儿与成人共同完成搭建任务的可能性很大,而与同龄同伴协作时,搭建成功的概率显著降低。〔9〕这可能是因为与成人进行联合行动时,成人会提供鹰架帮助和引导婴儿完成联合行动任务,而与同龄同伴协作时,婴儿很少会观察同伴正在做什么,无法理解同伴的行为意图。这反映了婴儿与同伴进行计划性联合行动的偶然性。
1—2岁的幼儿开始逐步发起计划性联合行动。18个月幼儿能够主动帮助成人捡拾掉在地上的物品,并帮成人打开门,以完成联合行动任务。〔10〕2岁后,幼儿的计划性联合行动能力持续发展。在需要两人同时扭动把手才能拿到玩具的联合行动任务中,27个月幼儿比年龄更小的婴幼儿表现出更稳定的协作行为。〔11〕
3岁幼儿已经具备对联合行动任务目标的理解能力。当3岁幼儿与成人协作时,若他中途因为其他原因要离开,他会意识到自己的离开对联合行动任务的影响,进而做出弥补,比如看向同伴,将手中的操作材料递给同伴。〔12〕3岁半幼儿在需要与同伴相互协作才能取出玩具时,在给自己取出1个玩具后,还会继续与同伴协作,帮助同伴取出玩具。而2岁半幼儿在给自己取出玩具后,通常不会顾及同伴是否也得到了玩具。〔13〕这表明3岁幼儿已经意识到在与同伴协作过程中自己对联合行动任务目标的实现有责任,并因此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婴幼儿联合行动的认知影响因素
1.观察他人行为的能力
在联合行动中,对同伴行为进行加工的内在机制是镜像神经机制,即当个体观察他人做出某种行为时,会激活和自己做出该行为时同样的神经通路,即镜像神经元。〔14〕有研究者采用脑电(EEG)技术对3岁幼儿联合行动进行探究发现,幼儿与同伴做轮流任务时能够观察同伴的行为,当轮到同伴反应时,幼儿的感觉运动皮层(镜像神经元)同样会被激活。〔15〕镜像神经机制是婴幼儿在计划性联合行动中观察他人行为的重要机制,也是进行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的基本机制。它支持了知觉与行为的耦合。例如,当看到别人打哈欠时,知觉与行为的耦合会诱导婴幼儿做出相同的行为。
在联合行动中,对同伴行为的观察还包括对同伴行为如何展开及其与所要达到的联合行动任务目标的关系的表征。有研究发现,在联合行动中,个体不仅表征同伴的刺激与反应图式,而且表征同伴的具体任务甚至任务限制,或者对“该轮到谁”进行表征。这种对自己和同伴的共同表征是个体进行计划性联合行动的基础。有研究发现,3岁半幼儿能够在与同伴协作时关注同伴的行为结果。〔16〕到4—5岁时,幼儿能够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的任务,甚至可能由于同时表征自己和同伴的任务而影响自己的行为表现。〔17〕
2.预测他人行为的能力
在联合行动中,个体在观察同伴行为的基础上要对同伴行为做出预测。知觉与行为的耦合使个体把观察到的同伴行为纳入自己的感觉运动回路,由此可能导致对他人的模仿,但同时也更有利于对接下来的行为进行预测。有研究者提出联合行动前馈模型(forward model)来解释个体对同伴行为的预测。〔18〕该模型共有三个层级,分别是个体前馈模型表征、同伴前馈模型表征和联合前馈模型表征。第一层级是个体前馈模型表征,即个体的意图进入感知系统,中央神经系统模拟感觉运动回路,预测行为结果,同时发出运动指令,之后在感知系统中比较预测结果和真实行为结果,根据比较结果决定接下来的行为计划。第二层级是同伴前馈模型表征,即个体在表征同伴行为意图及预期的感觉运动结果后,在自己的感知系统中比较预期结果和真实行为结果。前两个层级是个体在观察同伴行为的基础上预测自己和同伴的行为,第三层级则是从联合行动任务目标的完成情况出发,在个体感知系统中对预测的联合行动结果和真实结果进行比较,从而进一步计划和调整自己的行为。
年幼儿童能否在观察同伴行为的基础上预测同伴行为?有研究发现,当照料者做出要抱起婴幼儿的动作时,2—4个月婴儿能够根据照料者的动作伸直腿,张开手。这表明婴儿已经能够基于照料者的行为,预期到要被抱起,进而调整自己的行为。〔19〕2岁半幼儿对他人行为的预测能力与其联合行动能力呈显著正相关。在轮流任务中能够准确预测同伴行为的婴幼儿,其顺利完成联合行动的可能性更大。〔20〕
3.计划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计划性联合行动中,根据同伴行为计划自己的行为非常重要。年幼儿童的行为计划能力较弱。有研究者创设了3—5岁幼儿需要与同伴同时使用不同工具才能打开装置并取出玩具的实验情境,发现只有5岁幼儿能在考虑同伴所选工具的基础上,计划自己应该使用什么工具,进而取出玩具。〔21〕比较3岁幼儿自己玩耍和与他人协作游戏时的计划能力发现,幼儿独自玩耍时的计划能力显著好于联合行动中的计划能力,〔22〕即3岁幼儿在个体活动中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行为计划能力,但在联合行动中很难在观察和预测同伴行为的基础上计划自己的行为。
4.控制自己行为的能力
在联合行动中,个体根据同伴的行为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这一过程需要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发挥作用。有研究发现,那些在延迟满足任务中表现较好的2岁半幼儿,在与同伴一起完成轮流按键任务时同样表现较好,在没有轮到自己时能更好地控制自己的行为。〔23〕抑制控制能力发展较好的5岁幼儿能在联合行动中更好地控制由表征同伴行为带来的干扰,从而使自己有更好的行为表现。〔24〕笔者所在研究团队的研究发现,4岁幼儿抑制控制能力的发展为其提供了更充足的注意资源,使其在联合行动中能够更多地关注同伴,调整自己的行为。
在自然发生的联合行动中,个体的抑制控制能力同样重要。例如,抑制控制能力较好的5岁幼儿能够更多地模仿他们想要建立关系的人的行为。〔25〕这种选择性模仿对幼儿的社会性发展,特别是人际关系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注意控制作为一种最早发展的抑制控制能力,具有可训练性。〔26〕对9个月婴儿进行注意控制训练后,婴儿能够在真实的人际互动中更好地对联合注意给予回应,并发起联合注意。〔27〕
三、联合行动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发展的影响
联合行动,如模仿、同步、协作等,能够促进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发展。如果5—6岁幼儿看到研究者在联合行动中模仿了自己的行为,那么幼儿会更容易相信研究者,更愿意采纳研究者的建议。〔28〕在18个月幼儿身上也有类似表现。在与研究者互动时,若研究者模仿了18个月幼儿的行为,那么互动之后幼儿更愿意帮助研究者捡拾掉在地上的笔,而且这种帮助行为会出现泛化,即幼儿在遇到研究者的同伴(研究助手)时,也会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29〕另外,在人际交往过程中,婴幼儿会通过模仿他人来增强与交往对象的亲密感。例如,有研究者采用社会排斥启动范式研究发现,3—6岁幼儿在感到自己被排斥后,在接下来的任务中会表现出更多对他人的模仿行为,以期与他人建立良好关系,被他人接纳。〔30〕
同步行为同样具有亲社会效应。同步行为使联合行动中的婴幼儿感受到更多的相似性,从而使婴幼儿把同伴甚至同伴所属群体作为亲社会对象。有研究发现,身体动作同步会影响婴幼儿的选择偏好,婴幼儿更喜欢与自己身体动作同步的玩偶。〔31〕在自然游戏情境下,4—6岁幼儿在与同龄同伴做出同步动作后,会出现更多的自发帮助行为、更多的微笑示意以及眼神接触。〔32〕有研究者发现,婴幼儿与同伴一起完成节律性同步活动,如双人击鼓后,若这种击鼓节奏具有可预测性,那这种可预测性能够增强婴幼儿的共享意图,使婴幼儿更愿意关注和帮助同伴。〔33〕
婴幼儿与同伴相互协作完成某项任务也会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发展。有研究者让5岁幼儿与一只由研究者操纵的玩偶同时抓住并抬起设备把手,取出拼图游戏材料,之后幼儿会更喜欢和他一起协作完成任务的玩偶。〔34〕4岁幼儿在与同伴协作完成搭积木任务后,会对同伴表现出更多的帮助和慷慨分享行为。〔35〕协作活动的亲社会效应可能是由于协作促进了婴幼儿的社会理解或观点采择能力发展,从而增强了联合行动过程中的共享意图性,加之婴幼儿在协作中产生了很强的联合行动感,促使婴幼儿表现出更多的亲社会行为。
在相关研究中,联合行动对婴幼儿亲社会行为的促进效应不断得到验证。对婴幼儿来讲,与他人建立良好的关系,发展亲社会行为,是其社会性学习与发展的核心内容。因此,在早期教育过程中,教师和家长应当注意为婴幼儿提供能够促使其开展联合行动的时间和空间,如多组织音乐活动、积木建构活动等。在音乐活动中,婴幼儿间的同步律动有助于增强婴幼儿个体间的联结,促使婴幼儿建立良好的社会关系,促进其亲社会行为发展。〔36〕在项目驱动的积木建构活动中,小组婴幼儿会为了实现共同目标一起努力。教师可以在活动中多为婴幼儿提供交流和互动的机会。例如,在投放活动材料时注意让每个婴幼儿手上都有其他婴幼儿搭建需要的材料,促使婴幼儿在协作过程中必须通过交流及互动来获得材料,从而激发婴幼儿更多的亲社会行为,增强其归属感。〔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