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细微处看见自然

作者: 陈薇薇

《会干活儿的风》是一本科学绘本,和一些客观解释科学现象的绘本不同,这个绘本用形象化、拟人化的手法,将“风”这个看不见、摸不着的自然现象慢慢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其实孩子们在生活中,经常能够感受到风的存在,当发丝飞舞的时候,当柳枝飘动的时候,当风铃叮叮当当唱歌的时候……但是这些自然的、生活中的现象往往会被孩子忽略。这个绘本赋予风生命特征,把它带入孩子的生活,让孩子重新发现风的存在,引发孩子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愿望和好奇心。

家长可以和孩子一起观察绘本的封面,问问孩子:“这个胖胖的小娃娃是谁呀?”如果孩子猜不出来,可以提示:“你看,它过来的时候树叶就跳起快乐的舞蹈……”还可以就绘本的名字问问孩子:“你知道什么是‘干活’吗?”帮助孩子理解“干活”就是劳动,在家里,爸爸妈妈做的一些家务、孩子做的一些自我服务都是“干活”。“风会怎样干活呢?”用这样的问题引发孩子思考,促进孩子运用原有生活经验打开思维。

绘本的开头阐述了风形成的原因,这个科学原理对于孩子来说比较抽象,因此家长可以采用朗读的方式,借助绘本图画帮助孩子理解其内容。接着绘本用风帮助蜘蛛、帮助麦穗、帮助小男孩三个具体的事件来阐述风是怎样干活的。爸爸妈妈可以让孩子先看一看相关内容,问一问孩子蜘蛛、麦穗和小男孩遇到了什么困难,谁帮助了他们,怎么帮助的。接着家长可以为孩子朗读绘本上的文字,让孩子通过倾听感受绘本文字传递的节奏,也可以在讲解的时候让孩子做一做“绑、伸、飞、撒、牵着、举”等动作,帮助孩子感受动词的多样性,积累丰富的词汇表达经验。

接下来的八幅图片展现的是大自然中风和各种事物的互动、交汇,阐述了风的作用,画面具有童趣,文字表达很有想象力,可以带孩子进行细致阅读。家长可以不要急于读出图上的文字内容,让孩子去观察:在图上你看到风了吗?除了风你还看到什么?家长可以跟孩子讨论风是怎样帮助他人的,在孩子对图画有充分的理解之后,再为孩子朗读绘本的语言,让孩子理解并模仿“乘着、拨动、堆积、赶走、转动”等动作。还可以和孩子分别扮演不同的角色进行有趣的阅读游戏。如:家长扮演风,孩子扮演被风吹动的事物,家长说:“呼呼呼,呼呼呼,我吹蒲公英。”孩子接着说:“风儿带着我旅行。”家长说:“呼呼呼,呼呼呼,我吹向乌云。”孩子可以接着说:“下雪啦,下雪啦,快快出来堆雪人。”家长说:“呼呼呼,呼呼呼,我来吹雾霾。”孩子可以接着说:“快快跑,快快跑,我再也不敢出来啦!”

接下来的两页家长可以和孩子结合生活经验讨论“风有时候也会干坏事”。“绘本里的风干了什么坏事?生活中你能看到风干的坏事吗?能不能把你看到的风干的坏事记录下来呢?”这样,一方面让幼儿结合生活经验阅读绘本,另一方面也增强了幼儿阅读拓展和读写能力。家长鼓励孩子用自己的方式记录,可以是图画、符号、文字,也可以是几种方式结合。如果孩子不太了解风的破坏力,家长可以给孩子看一些台风、龙卷风的视频,让孩子了解风的破坏性以及自我保护的常识。在孩子完成记录后,家长可以将孩子的记录做成小书签夹在他喜欢阅读的地方,便于下次翻看。

绘本最后介绍了人们对风的利用,家长可以跟孩子一起找找生活中人们是如何利用风的,用手摇扇、电风扇、电吹风让孩子感受风的大小以及带给人们的冷热的感觉。

边阅读、边玩、边讨论一遍后,和孩子再次阅读绘本,帮助孩子系统完整地理解绘本内容。之后的日常生活中,跟孩子一起到大自然中去寻找风,体验风带给我们的不同感觉。春天的风暖暖的,夏天的风热热的,秋天的风很凉爽,冬天的风带着刺骨的寒冷。在神奇的大自然中,家长可以和孩子玩游戏“我找到了风”,帮助孩子运用文学语言描述自己感受到的风,增强幼儿对文学美的感受力。家长可以说:“我找到了风,在树叶哗啦哗啦唱歌的时候。”引导孩子类似表达:“我找到了风,在红旗轻轻飘动的时候……”

还可以亲子创作“风”的绘本。将长条纸折叠成若干页面备用,让孩子根据自己的兴趣点选择“风在哪里”“风的小发明”等主题,在折叠纸上绘画创作,并说一说内容,家长添加文字记录,最后画上封面、封底,写上书的名字,自己的小绘本就创作完成啦。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