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自然,拥有美好的童年

作者: 焦荣华

大自然是最好的教育资源。现代社会,越来越多的孩子从小生活在“人工”环境中,作为父母,我们竭力要做的是让孩子享受自然资源。

一、与孩子共“在”自然

美国作家理查德·洛夫曾在《林间最后的小孩》一书中提出一个术语——“自然缺失症”。“自然缺失症”是指由于在大自然中度过的时间越来越少,儿童产生了一系列生理和心理上的问题。作为父母,我们要把孩子从电视、手机以及声光电的玩具中带到大自然里,让孩子在草地上奔跑,在树林里跳跃、游戏,去爬山,去野营……总之,让孩子在自然中去闻、去听、去看、去感受,在自然的滋养与润泽下,孩子的身心将更加健康。

有人曾做过这样的实验:把一组平时性情比较忧郁、孤僻的儿童带到农村去生活,以田野和森林为课堂,让他们自由活动,几个月后,这些孩子都不同程度地开朗起来,反应也变得特别灵敏。大自然是具有“治愈力”的,自然的宽广与富足,让人不自觉地在松弛中感受到发自内心的愉悦。

二、与孩子共“享”自然

我们不要只是刻意地带孩子去自然中,而自己却是个局外人。自然不仅是孩子的,也是成人的,是孩子与成人共享的自然。“共享”本身就是一种教育,“情”的教育。

一方面,与孩子共“享”自然,能够共建和谐的亲子之情。在自然中,我们脱去年龄的外衣,重拾被遗忘的童心,与孩子共享自然之乐与自然之美。这样的共享时刻,也是建构亲子关系最美好的时刻。另一方面,与孩子共“享”自然,能够建立孩子的爱自然之情。大自然处处具有“召唤力”,一朵花、一片叶、一株草、一棵树、一只蝴蝶……这些看似普通的自然物,都是孩子们精神世界的重要组成。大自然灵动之美会唤起孩子对自然的“爱”,不仅如此,与大自然有着亲密交流的孩子更懂得爱人。卢梭曾说过,“自然使人幸福而善良”,在自然中,孩子会感受到包容一切的爱,进而也会更懂得去爱人。

三、与孩子共“读”自然

著名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提出:“让孩子们在没打开书本去按音节读第一个词之前先读几页世界上最美妙的书——大自然这本书。”

与孩子共“读”自然,将为孩子的求知埋下种子。大自然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迎面拂过的风,随风飘落的叶,叶子下面偷偷钻进的蚂蚁,这一切的一切,无不是引起孩子喜悦、惊叹和思考的“大书”。童年时期,在大自然中所经历的那些发现、困惑、幻想,将会永恒地镌刻在孩子的记忆深处,成为他们探索世界的持久的精神动力。

与孩子共“读”自然的另一种含意是指读有关自然的书。可以一本一本天马行空地漫读,也可以围绕一个主题集中阅读。有了在自然中的“体验”与“情感”,孩子也就有了阅读的兴趣,通过阅读一点点地开拓视野,扩充想象。

读自然这本书与读有关自然的书,这两种不同的“读”相辅相成,共同铺就孩子成长的路。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