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普渡大学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对我国高校文科教育的启示
作者: 张玲
[摘 要]
人文和社会科学是国家记忆和公民活力、文化理解和交流、个人成就和共同理想的源泉。美国普渡大学自2015年首次提出并实施基石综合文科项目以来,通过设置人文科学智慧的课程目标、构建入门课程与金字塔主题课程、颁发三级基石证书、呈现人文作品集成果,如今已重振了其人文学科在全国通识教育中的作用,并取得了巨大成功。对新文科建设背景下我国高校文科教育具有以下启示:回归人文学科教育初心,注重核心素养导向目标;重视文科教材建设,设计结构化教学内容;探索新型教师文化,打造师生学习共同体。
[关键词]基石综合文科项目;人文素养;新文科建设;跨学科融合;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25)02-0142-07
[DOI]10.13980/j.cnki.xdjykx.2025.02.020
全球性挑战日益严峻,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当前,以国家主流文化、民族价值观、社会制度优越性和国际影响力等为重要指标的国家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国际竞争的新焦点。高校在服务国家应对复杂国际国内形势、服务经济社会改革发展的同时,也应当解决与人们思想观念、精神价值等有关的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重视人文素养教育,不仅有助于一代又一代成年人重新审视并珍视历史文化遗产,而且能够强化其对当下社会的责任意识,激发对未来发展的积极展望。美国普渡大学的基石综合文科项目作为全美公认的振兴文科教育行动,通过组织专业教师团队对文科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和利用,在人文素养指标体系总框架上实现了本科学段的垂直贯通。对于我国高校深化文科专业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改革,打造新文科教育的中国范式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一、基石综合文科项目的缘起
随着疫情和随之而来的经济危机,大学学费上涨、就业市场萎缩,高等教育作为公共产品的理念越来越受到质疑或攻击,美国公众对大学学位相对于其成本价值的看法开始发生变化。一个人究竟应该如何衡量大学学位的价值?一方面,有就业前景的“硬”学科蓬勃发展:以美国本科生学科结构为例,1990年以来美国STEM学科学士学位授予人数持续增加,至2019年增幅为33.97%[1]。STEM专业毕业生有利于都市地区专利强度的增加,增加STEM专业毕业生的存量可以为地区或国家提供可观的经济和创新效益[2]。另一方面,以人文学科为代表的“软”学科一度被广泛认为是负担不起的奢侈品,在美国大学协会(Association of American Universities)启动本科生STEM教育计划(Undergraduate STEM Education Initiative)之后的10年里,美国人文学科学士学位毕业生的比例下降了三分之一[3]。作为全美第三大以STEM为中心的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其文科学院(College of Liberal Arts)也面临发展危机:历史、哲学、文学和语言等人文学科专业选修数量减少,人文学科教师士气普遍低落。数据显示,根据普渡大学2014届毕业生的统计,选修人文学科课程的本科生比例也大幅下降:40%的毕业生选修了经济学课程,45%选修了社会学,23%选修了哲学,低于15%的毕业生选修了一门文学课程或者一门历史课程,只有10%选修了文学课程,仅有7%选修了美国历史[4]。从2011年到2015年,普渡大学文科学院的专业数量下降了37%。针对学生文科兴趣下降、本科课程碎片化的局面,普渡大学的教务长、文科学院院长以及全体教师希望共同完善学校当前核心课程,校长敦促在校本科生必须至少选修一门历史、哲学和文学课程。2015年6月,普渡大学组建了专门的教师工作组并起草开展一项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综合项目。2016年4月,历史教授梅林达·祖克(Melinda Zook)与来自历史系、哲学系、政治学系、文学系等文科专业的7位教师共同负责研发“基石综合文科项目”(Cornerstone Integrated Liberal Arts Program),并于2017年项目正式启动。迄今为止,参与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学习的本科生超过1万名,获得基石综合文科项目证书的学生从60名增加到4000名[5],吸引了大量STEM学生和来自人文及社会科学领域的教师。美国国家人文基金会(National Endowment for the Humanities)和蒂格尔基金会(Teagle Foundation)近两年还发起了一项“基石:为生活而学习”(Cornerstone: Learning for Living)资助项目,已有包括斯坦福大学等在内的超过70所高校正在模仿借鉴普渡大学这一文科改革运动[6],旨在通过通识教育拓宽学生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加强和提高所有学生阅读、写作、交流等人文学科的基础知识和能力,让学生在体验跨学科魅力中创造和灵活地应对多样化世界带来的挑战。
二、基石综合文科项目的实践
普渡大学的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在开展前期,对本科生课程设置的结构类型、比重以及具体管理方式进行了调研,旨在满足美国印第安纳州通识教育核心课程的要求,并结合本校实际建立一套人文素养知识体系与学科体系,构建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体系。
(一)目标与要求
分享人文学科的智慧和远见是基石综合文科项目的使命[7]。作为对普渡大学过于专业化的STEM课程的补充,基石综合文科项目旨在为STEM专业学生提供文科教育的基本要素,磨炼其核心的沟通和分析技能,以获得对世界的广泛了解[8]。项目的具体目标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将学生培养为具有变革性影响的终身学习者,培养学生卓越的沟通技巧,以及对多样化观点的鉴赏能力;二是培育在全球就业市场具有竞争力的学生,发展学生吸收和分析信息、创造性思考与适应、建立多元联系以及精确表达的能力。所有普渡大学本科生必须完成至少30个学分才能满足学校核心课程的要求,基石综合文科项目作为“核心中的核心”(core within the core),共包含15个学分,通过文字、艺术、电影和音乐等元素激发、丰富和改变学生的生活,培养学生的开放性、敏锐性以及对细微差别的感知能力,同时激发学生对思想的热情和对历史背景的欣赏。项目对学生发展提出了3个核心要求:口头沟通、书面交流和信息素养。
(二)内容与主题
为了使基石综合文科项目适用于普渡大学所有的学位课程,项目由入门课程(Gateway courses)和金字塔主题课程两部分组成,主要是学习人类历史上伟大的思想、言论和文字的文科课程。学生在完成入门课程的学习后,如果继续在金字塔主题课程中选修3门课程,结业后将获得普渡大学认证的CILA证书(Purdue Cornerstone Certificate)。入门课程包括两门1级的课程,分别是:批判性思维与沟通Ⅰ:从古代到现代、批判性思维与沟通Ⅱ:现代世界。入门课程通过阅读经典的“变革文本”(transformative texts)系列,旨在丰富学生的思想和生活,鼓励学生欣赏人文和社会科学,并培养学生对学习和美德的热爱。入门课程强调培养学生批判性阅读技能以及口头和书面交流能力,其中批判性思维与沟通I侧重提升学生的写作和信息素养,而批判性思维与沟通Ⅱ更注重提高学生的公共演讲水平。金字塔主题课程由一门2级课程和两门3-4级课程组成,课程围绕“科学与技术”“环境与可持续性”“医疗保健与医学”“商业与管理”“冲突解决与正义”5个集群展开。主题课程将人文主义探究带入商业、健康、工程和其他技术领域的问题,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问题不能仅通过技术解决方案解决,激励学生结合职业抱负反思自己的价值观(丰富自身的生活,如表1、表2所示[9-10])。
(三)实施与考核
普渡大学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并非强制性实施,而是学校为满足现有通识教育要求提供的几种选择之一。根据规定,每班上限为30名学生,每学期共招收2 000名左右的学生。完成CILA全部课程的学生可以获得普渡大学颁发的基石证书。根据学生的项目参与情况,基石证书分为3个等级:一级为探索(Explore),即学生完成了“变革文本”的学习;二级为创造(Invent),即学生在金字塔主题课程中完成了一门2级课程;三级为参与(Engage);即学生在金字塔主题课程中选修了两门3-4级课程[11]。基石综合文科项目的入门课程要求学生在入学第一年进行“变革文本”的学习,阅读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和哲学作品。“变革文本”是一个包含约200部经典作品的系列清单,由普渡大学200多位教师共同创建(faculty-created)。每年夏天,该清单都会被重新审视并不断修正,以确保文本对一年级本科生具有启发性且便于理解。这些作品在作者、时代和地理起源方面涉猎广泛,跨越古今,比如《吉尔伽美什史诗》《荷马史诗》等。授课教师通常会围绕一个具体的概念,如公民身份、友谊、孤独、乌托邦、超自然、神与英雄等,从“变革文本”列表中至少抽取50%的阅读材料开展探究式学习,与学生共同感受文字和思想的内涵与意蕴,以增强学生的表达、理解、倾听与共情能力。“变革文本”的学习可以帮助学生创建一个具有归属感的知识共同体,同时也可以激发授课教师根据自身的兴趣自由地设计教学大纲。基石综合文科项目的金字塔主题课程是为了补充STEM和其他专业要求而设置的课程集群。主题课程旨在帮助学生认识到,技术性的问题并不总能通过技术解决方案得到解决,还为学生提供了一条明确、连贯的途径来完成其通识教育需求。例如,工程专业的学生可以选修有关意大利文艺复兴的科学影响、科学哲学和支撑美国社会技术监管框架的宪法的课程;护理和药学专业的学生可以学习生物医学伦理学、全球健康视角、医学和公共卫生史等课程;工商管理专业则开设了全球职场交流、资本主义历史、发展中国家社会学等课程。授课教师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形式,将艺术、歌剧、电影和戏剧融入教学,让学生通过读、说、听、写甚至表演来体验学习。授课教师还会经常带学生去剧院演出、去画廊和博物馆参观,举办电影节和小说写作比赛等活动,以激发学生的创造和想象力。这种开放、包容的学习环境使得学生和教师之间形成一个紧密的知识共同体[12]。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对学生学习成果的呈现主要基于学生在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可视化积累,例如研讨会、小组作业、同行评审、辩论、学生演讲、戏剧表演和诗歌朗诵等。为了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基石综合文科项目每个学期都会举行学生竞赛,自2020年秋季学期以来,已成功举行10场比赛,主题包括“魔幻”“爱”“航海”“偶遇”“书”“新世界”等[13]。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尤其强调传统文学和哲学的初级作品,如小说、散文、诗歌和演讲。《基石评论》(The Cornerstone Review)作为一本以初级作品为主要内容的校本杂志,向公众展示了基石综合文科项目学生的优秀代表作品。
三、借鉴与启示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建设高质量教育体系”的政策导向,并确定了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的目标。面对新使命新要求,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是中国高等教育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世界高等教育改革发展、实现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的教育应答、时代应答、主动应答和中国应答[14]。2020年,教育部新文科建设工作组主办的新文科建设工作会议发布《新文科建设宣言》,对新文科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新文科建设宣言》指出,文科教育的振兴关乎高等教育的振兴,做强文科教育推动高教强国建设,加快实现教育现代化,新文科建设刻不容缓[15]。新文科建设的三大重要抓手是专业优化、课程提质、模式创新,其中最基础、最关键的要素是新文科课程体系和教材体系[16]。
(一)回归人文学科教育初心,注重核心素养导向目标
重启人文学科初心,回归对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的关注。人文学科强调批判性的视角和富有想象力的反应,培养创造力,欣赏共性和差异以及各种知识。哲学家罗素(Russell,B. A. W.)认为,“我们的教育制度使走出学校的年轻人能读会写,但就大多数人来说,他们还缺乏分析证据或独立思考的能力”[17]。基石综合文科项目最大的改革是强化和提高学生的基础知识,同时加深其看到跨学科统一、理解歧义和热爱学习的能力。项目将课程目标从提高人文素养拓展到培养跨学科能力,并且明确提出学生要能够吸收和分析信息、创造性思考、适应变化、在多元文化环境中建立联系、做出正确的判断,最重要的是能够精确而雄辩地交流想法。基石综合文科项目要求授课教师要给大一学生留下一个有意义的体验,希望教师不仅能培养学生才能和兴趣,而且还要继续成为学生整个大学生涯的资源。“活动”作为主要形式,既包括课内活动,也包括课外活动。因此,形成和发展学生的核心素养需要在活动中得到有效落实,不同层次的学生会根据自己的已有知识和所提供的信息建构自己的理解并尝试解决,在小组内讨论交流并形成最终的解决方法,呈现出多元的学习成果。可以说,学科文化是通过一门专业基于其内在学科特质的德性转化来实现对受教育个体性情的文化涵养,并使其养成兼具人文温度与社会关怀的专业精神[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