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

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如何落地生根0

教育部办公厅日前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对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工作进行系统部署。

北京市委教育工委副书记、北京市教育委员会主任李奕认为,当前,要把握好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态势,找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全面提升青少年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人工智能人才,为教育现代化提供有效支撑。人工智能带来的创新和突破既是教育进步的推动力,也是未来教育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人工智能的引入也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保护数据安全、防止算法偏见、平衡人工智能与教师的角色、避免学生过度依赖人工智能而导致的社交技能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削弱等,都是教育领域正面临的问题,需要出台相应的政策和规范,以确保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健康发展。

清华大学教育研究院院长、教授石中英认为,《通知》的出台,有助于逐步形成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全国行动,整体提升学生的人工智能素养,培养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时代新人。

上海市教卫工委副书记、上海市教育委员会主任周亚明认为,《通知》为人工智能教学活动提供了“施工图”,在构建知识体系方面明确“3+1”的知识体系。“3”即三个学段的知识,小学低年段、小学高年段和初中阶段、高中阶段三个阶段的人工智能教育由浅入深,从学习到应用再到创新,有机衔接了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的要求。“1”指的是“应用伦理”,将德育贯穿在每个学段人工智能教育中,实现科学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齐头并进。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郑勤华认为,《通知》明确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定位,即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意味着人工智能教育的内涵应突破“技术至上”的狭隘框架,要将技术知识的传授与伦理意识、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等跨越学科的价值观、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塑造有机结合。《通知》阐述了人工智能教育的培养模式,提出通过政府顶层设计,统筹高校、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中小学校等多方力量,共同开发适合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环境和资源,还提出积极引入高校、科研院所及高科技企业中符合条件的专业人才作为人工智能兼职教师,从而构建更加灵活、动态的师资供给体系。《通知》搭建了人工智能教育的贯通培养体系,明确了三个不同学段的人工智能教育培养目标,分别聚焦于“感知体验”“理解应用”和“创作与前沿应用”,为构建跨学段、衔接有序的贯通培养体系指明方向。

教育部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华南师范大学教授柯清超认为,目前,人工智能教育在中小学的推广仍处于初步探索阶段。为了提升人工智能教育质量,学校应根据实际,进行课程系统性规划和实施路径的优化,确保人工智能教育能够常态化、可持续地开展,可采取以下举措。一是探索AI+跨学科整合开课,优化教学内容与课时结构。二是应用优质线上资源,实施“双师”课堂教学。三是借助人工智能仿真平台,提升学生学习体验。四是依托数字化教学平台,实现“教—学—评”一体化。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