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在深度阅读教学中的实践

作者: 宗培红

摘要:深度阅读需要学生高阶思维,关键是激发学生参与阅读的内驱力。在阅读课堂教学时,可以通过聚焦于一节课时间内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具体的任务情境驱动学生深度阅读,阅读驱动任务设计要明晰任务目标与教学目标的异同,紧扣任务目标,突显驱动力,及时总结深度阅读感悟。

关键词:项目化学习;阅读教学;微实践

阅读课堂教学的互动环节因时空限制,存在学生兴趣不浓、问题解答参与率不高等问题,很难照顾到全体学生。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微项目化学习设计,不同于系统的甚至跨学科的项目化学习,而是着眼于一节课时间内的项目化学习设计的微实践,以调动学生主动参与为核心的驱动任务,赋予所学知识以意义,引导学生克服条件限制,主动参与阅读,直至进行高质量的深度阅读。

一、聚焦适合微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

微项目化学习着眼于在一堂课中进行的项目化设计,不直接指向琐碎、零散的知识点。概念是项目化学习的直接知识目标、是骨架,知识点丰富对概念的理解,是项目化学习的骨肉。微项目化学习设计要不断探寻学科概念,帮助学生在情境中理解概念。需要寻找从核心概念到关键概念再到知识点的统整知识体系,即项目化学习的核心知识。因此,在设计任务时首先要聚焦适合项目化学习的核心概念,明确通过哪些关键概念反映核心概念,关键概念下的知识点有哪些。

确定核心概念有两种主要方式:一是自下而上的构建,从知识点、教材和学习困惑概念开始向上寻找上位概念;二是自上而下的构建,从课程标准,抽象的学科、跨学科概念往下寻找特定的知识内容和主题。

以八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的自读课文《核舟记》为例,教学任务是让学生在学习其他两篇文言文的基础上,通过查资料等方式完成本文的学习。根据学情知识点目标可确定为:积累文言词语,把握文章内容,感受文本语言的简洁、严密、生动的特点,体会古代汉语数量词与现代汉语数量词的异同;学习本文“总一分一总”的结构方式和空间说明顺序;了解我国古代雕刻技艺的精湛、成就的卓越,欣赏艺术品巧夺天工之美,感受中国艺术文化魅力。本文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写作是通过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展开文本,阅读说明文的关键是抓说明对象的特征,核心概念应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这是自下而上的核心知识构建思路。

同样可以自上而下构建核心知识。语文课程标准中第四学段涉及说明文阅读的要求是:阅读新闻和说明性文章,能把握文章的基本观点,获取主要信息。同样可以确定说明文教学的核心概念是说明对象的特征,这一概念要求学生在写作或阅读说明文时能够准确把握并清晰说明被说明事物的独特性质和特点。进一步分析,这些特征可以是事物的外部形态、内部构造、自然属性、形成原因、发展过程、使用方法、实用功能等方面,它们是事物相互区别的标志。同样需要学生理解,要介绍清楚事物,必须把握住它的特征,才有准确性可言,也才能给人以准确、深刻的印象。把握特征可以从标题着眼,有的标题直接指出说明对象及其特征,或者通过各种手法暗示特征。此外,还可以通过逐段分析作者介绍了有关事物的哪一方面特征,然后归纳小结。在说明文教学中,学生需要学会如何抓住说明对象的特征,并用准确的语言进行介绍,这是理解和掌握说明文写作的关键,也是学生在说明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学习和掌握的技能。围绕这一点可以梳理出更多的说明文概念。具体到《核舟记》,围绕这一核心知识,教学的核心任务可分解为两点,一是让学生充分展示自主学习文言知识的情况,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必须步骤;二是让学生通过研讨交流完成项目任务,其目的是引导学生深入阅读文本,正确理解核舟“奇巧”这一特征。因为学生如果不进行深入的理解,就没有办法完成项目的具体要求,特别是鉴别的任务,必定是围绕说明对象核舟的特征,具体化到各个细节,方能完成任务,这就是大概念的价值所在,它让学科知识围绕着它自然生发出来,其统领性的特征也能让学生对所学知识进行迁移应用。

二、设计驱动任务促进学生主动思考

微项目化学习在推进项目前可先布置学生根据学习材料,通过观看前置的微课等方式进行必要的自学后参加项目展示,用翻转课堂的设计有利于聚焦教学内容进行任务设计。课堂教学前提供的学习材料要紧扣教学内容,一般包括教师提供的书面学习任务列表、与课文相关的微课、练习及活动任务等,让学生在阅读中有目的、有思维、有生成、有感悟、有记录。学生在学习相关材料后与老师同学互动交流,启迪思维进行深度阅读,完成活动任务,达成学习目标。

以《核舟记》为例,提供的学习材料包括学习任务列表、微课、检测练习等。

《核舟记》学习任务列表

1.通读全文,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翻译全文。做好小组交流的准备。

2.学习前置的微课,理解课文,在小组内互助教学帮助有困难的同学。

3.完成一份练习,做好组内自评与反馈工作。

4.充分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进行鉴宝活动。要求有证据地说明所提供的照片是不是文中所提及的那一枚核舟艺术品,从外形、布局、字款等方面进行深入的阐述,可以加入对艺术的独特理解,也可以提供非本文内容的额外证据。任务过程中要做好互评工作,注意倾听别人的说明,学会提出有针对性的质疑。

列表中的前置任务,是完成鉴定活动的必要保障,是学生对文本进行感知的重要阅读任务,学生的阅读反应要从这些具体活动中来,要设计这些活动时我们注重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注重引导学生在小组进行研讨帮扶,做好评价工作,这是对小组合作能力的培养,因为有后面的项目任务,所以实际推进项目的效果也证明了,学生会较为深入地进行这些前置任务。学习任务列表里的鉴宝活动是课堂教学环节的主要任务,这个活动任务的设计意在驱动学生深入理解文本内容,感知说明逻辑及艺术创作的美妙。具体任务就是辨析各种核舟图片,分辨它们与文中所记核舟的区别,鉴定出哪一幅图才是正品或更接近原作的仿品。活动任务要求学生利用相关文献有证据地来鉴定物品,最直接的文献就是《核舟记》。任务设计紧扣教学内容,学生只有在充分理解学习材料的基础上,认真研读课文,具体解释相关说明内容,才能有效参与课堂展示交流。调动学生应用知识参与活动是任务情境设计的关键。

三、调动高阶认知策略进行深度阅读

活动任务的设计要有驱动作用,所谓驱动作用即是任务指向具体操作,一方面使学生有兴趣参与,另一方面任务情境能让学习内容变成支持学生完成具体任务的支架,学习内容变得有意义,提升学生的学习内驱力。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是学习内容内化为能力的过程。

任务设计还要便于交流,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活动中。课堂互动交流的实际是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发表自己的看法,提前布置学习任务有利于将学生思考的成果保留在物理空间上,便于回溯交流过程,便于整理成较为完整的观点,以期在课堂的互动交流更充分、更深入,推动学生深度阅读,推进高质量的阅读教学。

《核舟记》教学的核心活动是鉴宝,即鉴定图片所展示的核舟是否是文中所记述的那枚,要求以课文为主要参考资料,有依据地说明自己的观点,设计的任务有三个活动模块:一是快速鉴宝;二是评析仿品功底;三是探寻核舟艺术设计的价值。

教学时首先在简要复习微课内容的基础上,明确这一篇文章在说明逻辑、艺术魅力两个方面的突出特点,引出本节课的任务活动“鉴宝”。教师出示六幅图片,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内容,判断哪一枚核舟更有可能是文中所记的核舟。点名有代表性的学生发言,要求其他同学对其发言内容进行评价。这个环节不需要充分展开,学生只要给出自己的判断并根据文本内容作简单说明即可。教师选择明显判断有误的同学发言,其他学生被充分调动起来,紧扣文本分析,直指要害。最后师生小结,统一观点,明确第几幅图所展示的核舟更有可能是文中所记的那枚核舟。

第二个活动模块是评析仿品功底。展示不同的核舟仿品图片,对仿品的不足进行评析。提示学生找出其中最不可能是文中所记核舟的典型特征,几幅图分别展示船中、船尾、船首等,与文章内容一一对应。这一过程主要任务是引导学生对文章所记核舟的特点进行深度理解,如利用不同雕刻精度的图片引导学生理解“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的高超技能;利用“径寸”细节方面的描写,理解“奇巧”这一特征。活动过程中还要注意检查学生对文言生字词的学习情况,提示掌握特殊用法等。

第三个活动模块是探寻核舟艺术设计的价值。活动设计用意是理解核舟作为微雕艺术品的别具匠心,涉及到大苏泛赤壁这一主题的理解,需要教师作适当补充。可以先从“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两句”说起,补充介绍前后《赤壁赋》,启迪学生思考《赤壁赋》中描写内容很丰富,为什么单选这两句?联系核舟的作品特点,即核舟不可能将所有场景都表现出来,借助诗歌的艺术表现手法来理解,经过讨论交流补充,学生很快就能得出:用此句点题,即用前后《赤壁赋》名句,点“大苏泛赤壁”主题;一枚核舟无法塑造赤壁大的环境,此两句让人通过想象与联想充分感受泛舟时的环境。虚实相生,创设核舟这一艺术作品的特殊意境。

接着出示核舟细节图片,让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句子说明这个细节的独特之处。如“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设计的两个人物的动态,教师补充前后《赤壁赋》中有关主客问答的大致内容,明确两篇文章中都没有交待客人是谁,为什么核舟的作者要明确是鲁直?学生在练习中学过黄庭坚的词《谒金门·示知命弟》,很快就体悟到两人遭遇相似,有共同语言,更能说明此时两者的境况,引发强烈的情感共鸣,发出会心的感叹。接着老师问:一“抚”一“指”如有所语是不是也是精心构思?了解《赤壁赋》的同学立即反应过来,“指”是突出如有所语,是客有话说,老师再出示相关文字,即主客对话的内容,促进学生理解,苏轼的“抚”其实在《赤壁赋》中是用语言抚慰客人,这里没办法直接表现,所以用两个动作把二者关系乃至主客对话这一《赤壁赋》主要内容表现出来了。

最后出示后《赤壁赋》中的“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引导学生找出哪一个相关细节是表现这一场景的。学生很快想到“舟尾横卧一楫”。教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判断哪一个表现的最接近原作。在鉴宝活动中师生逐一探讨核舟的细节表现艺术,加深学生对文本表现内容的理解,教会学生鉴赏微雕艺术作品的方法,提高审美鉴赏能力。

四、公开学习成果形成深度阅读技能

设计驱动任务是为了驱动学生深度阅读,任务活动始终围绕深度阅读教学目标和内容展开,并根据需要适时进行任务总结。总结时要引导学生聚焦文本阅读的收获而非活动本身的收获,文本阅读的收获一般包括文本内容方面的收获和文本表达方面的收获。通过公开展示和分享个人的学习方法和成果,可以帮助形成和提升深度阅读的技能。公开学习成果指的是将个人的学习过程、心得体会、研究成果等公开展示给他人看。可以是通过社交媒体、博客、学术会议、研讨会等途径进行分享。公开学习成果不仅可以获得他人的反馈和建议,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和积极性。阅读教学需要学生形成深度阅读技能,要求学生不仅仅是表层地理解文字,而是能够深入理解文本的内容、结构、逻辑和深层含义,要求学生能够批判性地思考、分析和评估所读材料,从而获得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知识。

当学生需要公开自己的学习成果时,他们会更加注重阅读材料的质量,因为他们需要确保自己的理解和解释是准确和深刻的。这种需求会促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和思考,以确保他们的分享是有价值的。同时,公开学习成果后,同学的反馈和讨论也可以帮助学习者发现阅读中的盲点和不足,进一步促进深度阅读技能的形成。

学习《核舟记》时,学生需要总结巩固的内容,一是文言文字词及表现内容的理解,二是作者在表达内容时运用的方法。学生在鉴宝时用现代文解释相关引用的句子,就能很好地巩固文言字词。始终紧扣说明对象的特征结合表现对象的文化背景来理解文本所表现的内容,是艺术层面的内容。对文本表现手法的理解,可在完成任务活动总结时单独列出,教师给予适当帮助,引导学生用手绘思维导图的形式进行。学生将所学成果在班级群里进行公开,邀请全班其他同学进行评价打分,再对自己的论述进行反思提升,最终大多数学生形成了思维层次较高的认知,以下是其中一位学生的书面总结: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