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导学策略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探究
作者: 田卓艳摘要:在“三新”背景下,教师应转变身份,构建以“课前情境导学”“课中活动导学”“课后任务导学”为主体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中,任务是核心,活动是手段,情境是前提,为大单元教学设计提供清晰的思路。设计任务链、开展实践活动、创设真实情境,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思路倒置的课堂导学策略,课堂导学策略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反向思路展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
关键词:导学策略;情境;活动;任务;大单元教学设计
教育的核心是人,教育的主要阵地是课堂。《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中强调教师“应关注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做好学生语文学习活动的设计、引导和组织,注重学习的效果”。在“三新”背景下,需要明确学生主体地位,通过教师的引导组织,唤起学生主动积极的意识,让学生在综合性学习情境中,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
“教在导学,学贵自主。”“导”是教学过程的开始,是实现学习目标、推进学习过程、落实学习成果的重要因素。一个精彩成功的导入是一节课成功的开始。但是目前许多高中语文课堂的导入,仅限于营造课堂氛围,吸引学生注意力,忽视了导入环节的其他作用;还有的导入环节没有与其它课堂环节有机结合起来,导致导入环节陷入孤立且收效甚微;而在导学方法的选择上,有些教师方法单一,过于依赖导学案,无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影响整堂语文课教学效果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在这种情况下,使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导学做到灵活多变、简洁明快、新颖别致,就显得尤为紧迫。
一、“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
“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是指在“新课标”“新教材”“新高考”的“三新”背景下,教师根据学生实际,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引导学生主动、热情、高效地投入学习的教学过程系统;是教师在实施教学任务时,对学生的学习方法、学习心态、学习习惯、学习状态做适当调控的教学行为。“导学”可以在课前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积极性,在课中学生思维受阻时,即时启发和点拨,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潜力,在课后使学生继续进行自主深入探究。
(一)课前情境导学:激趣、思悟、育人
传统的课前导学,以知识性学案为主,注重理性知识的习得,轻视情感经验的感悟;注重语言、概念、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和提高,轻视情绪感受和情感表达。为改善以往以知识为本位的课前导学,课前情境导学立足“育人”的核心,教学过程中注重设置情境。通过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发学生主动思考,加深自我领悟,以充分发挥学生课堂主动性,落实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情境导学打破传统的导学模式,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和认识规律,借助“形”的手段,以激发学生兴趣为突破口,以情感作为学习纽带,以与现实生活相结合作为思考的源泉,让课本知识“活”起来,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课堂教学从“知识本位”向“人本位”的转变。
(二)课中活动导学:合作、交流、评价
“活动”是语文新课标中的高频词汇,是完成新课标中学习任务群的路径和手段。课程改革要求中,更加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以期培养学生终生学习的能力。因此课中活动导学以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以提高语文核心素养为目的,促进学生获取直接经验和即时信息,进而增强学生语文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智力与个性,培养创新精神和语文实践能力。
课中活动导学针对教学过程中不同的学习任务类型,创设不同的活动以实现活动引导和学生主导的良性互动,例如语文基础知识学习活动、文本解读学习活动、探究型学习活动、鉴赏体验型学习活动、成果展示型学习活动等。在这些活动中,以学生“动”为主体,教师“导”为媒体,以课堂活动为载体,实现“以导引学”。
(三)课后任务导学:巩固、拓展、提升
新课标在课程结构的设计依据中,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的概念,并概括为“‘语文学习任务群’以任务为导向,以学习项目为载体,整合学习情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和学习资源,引导学生在运用语言的过程中提升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任务群”的关键词是“任务”,从“学习内容”到“学习任务”,教师要将抽象的学习内容转化为有真实意义和目标的学习任务,使学生成为完成任务的主体。
课后任务导学,是对课前情境的回顾,是对课中活动的总结,是一种成果生成,也是更高的能力指向和素养提升。课后,教师计划与布置合适的任务,如写作读后感、书评,制作海报、书签,录制视频,参与访谈等,一方面检测学生的课堂学习情况,实现知识的建构;另一方面提升学生能力,促进学生思维发展和语文核心素养的养成。
二、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对应关系
“普通高中新课程标准的出台,明确了学科目标从知识点的了解、理解与记忆,转变为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能力、必备品格与价值观念的培育,这要求教师必须提升教学设计的站位,即从关注单一的知识点、课时转变到大单元设计。”大单元教学,是以核心素养培养为目标,以整体联系为主要观点,依据课程理念、学科逻辑与内容结构,对学科知识进行整合、重组和开发,以大概念、大主题或大观念为中心,以大情境、大问题、大任务为引导,体现学习目标、评价任务、教学活动一体化的完整的结构化学习过程。大单元教学需要教师从单元出发整体统筹安排学习目标、内容结构、评价任务、学习方式、资源体系以及作业系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课堂导学策略指导下,如何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以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是“三新”背景下每一位教师需要思考的课题。
(一)“课后任务导学”指向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
王本华在《任务、活动、情境——统编高中语文教材设计的三个支点》中指出“高中课标首次提出‘学习任务群’概念,这些任务群是课程内容的规定,明确高中语文教学的基本内容,又是学习路径的规定,要设置社会生活中实际需要的、能解决真实情境中具体问题的任务,循着这样的思路,高中统编教材首先找到的核心支点是任务,以任务设计统领整个单元的教学。”
明确任务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核心目标,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纲,对本单元学习内容、学习方法、教学活动和学习情境起到统领作用。要完成大单元设计的任务,要先明确核心任务,并将其分项进行具体落实,即将其分解为一些子任务落实到课时之中,以形成系统化、结构化的任务链和课时链。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中每一个课时的“课后任务导学”都是任务链上环环相扣的子任务,落实好每一个“课后任务导学”,大单元教学设计中核心任务的落实便是水到渠成。
(二)“课中活动导学”指向大单元任务完成的具体路径
“学习任务群中所设计的学习项目,所关注的学习内容、学习资源、学习方法,所设置的学习情境等,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以恰当的活动为载体,通过一定的言语实践活动让这些因素建立起联系,从而建构知识和学习体验,完成相应的任务。”
任务是目标,活动是手段。核心任务的明确与任务链的设置为核心素养的提升提供了方向,为完成核心任务这一教学目标,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教师应设计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以活动为载体,以学生为主体,通过一定的语文实践活动构建知识体系,丰富学生的学习体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中,“课中活动导学”以在课堂上创设学生主体性活动为核心,通过活动的开展引导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发现问题,自主探究,完成任务。
(三)“课前情境导学”指向大单元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
“根据学生的发展要求,围绕学习任务群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可通过多样的语文实践活动,融合听说读写,跨越古今中外,打通语文学科和其他学科、语文学习和学生的生活世界,运用优质的素材和范例,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提高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在以学习任务为核心开展的学习活动中,真实情境是活动开展的重要前提,为活动开展提供真实性,使其具有现实意义。任务是核心,活动是手段,情境是前提。真实情境的创设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明确语文学习的意义,感悟语文的魅力。在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中,“课前情境导学”整合个人体验情境、社会生活情境和学科认知情境,将学生个体体验与社会生活相结合,与语文学科特点相融合,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培养学生关注生活、关心自我的意识与品质。
三、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视域下大单元教学设计例析
对于任务、活动、情境以及三者之间关系的关注,是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与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共同点与融合点。如何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落实高中语文导学策略,让教师作为一名组织者、引导者,无论在大单元整体设计还是单一课时教学中都可以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使学生处于教学的主体地位,下面以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为例进行探究。
(一)设计任务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由《故都的秋》《荷塘月色》《我与地坛》《赤壁赋》《登泰山记》五篇散文构成,单元核心任务是“通过学习本单元的写景抒情散文,体会民族审美心理,提升文学欣赏品味,培养对自然的热爱之情”。在研读教材,对标新课标要求的基础上,将大单元设计的核心任务设置为“于边缘中诗意栖居”,即引导学生感悟郁达夫、朱自清、史铁生、苏轼、姚鼐五位作家如何在人生失意之时,在边缘处境之中从大地山川、风物美景中受到美的熏陶,汲取精神力量,收获心灵快慰,做到诗意栖居的。为使学生自主完成该核心任务,大单元教学设计了由“赏景一析人一悟理一写作一展示”五个子任务组成的任务链,即鉴赏自然景物描写、了解作者生平经历与写作背景、感悟“日”“月”“树”等重要意象所蕴含的哲理、引导学生创作散文抒发自身情感、进行散文成果朗诵展示。
不仅如此,融合了课堂导学策略的大单元教学设计的课后任务具有系统性,一个个子任务正是通过“课后任务导学”环节穿插与勾连,彼此衔接,融合一体。第二课时“诗画异质,殊途同归”通过课上绘画作品的展示、交流与评价,让同学们感受散文所营造的意境。顺应学生的审美感受,第二课时的“课后任务导学”设置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请同学们阅读相关资料,了解五位作者的人生经历,寻找‘物我关系’。”这一“课后任务导学”的设置既是第二课时学生的交流成果的拓展,又是为第三课时“知人论世,以‘我’观物”所做的必要知识储备,为第三课时的顺利开展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勾连了“赏景”与“析人”两个子任务。
(二)开展实践活动,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作为文学阅读与写作单元,欣赏散文的语言表达,把握作品内涵,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至关重要。因此,在第一课时“跟着课本去旅行”中设置了“阅读与鉴赏:初识其美”“梳理与探究:各美其美”“表达与交流:美美与共”三个课中导学活动。学生通过第一个活动“阅读与鉴赏:初识其美”,初步阅读文本,以批注的形式记录自己的阅读感受与审美体验;通过第二个活动“梳理与探究:各美其美”,深入阅读文本,梳理五篇散文的景物描写,感受其不同的意境氛围;通过第三个活动“表达与交流:美美与共”,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场景,以写旅行日志的方式用文字记录自己的审美感受,并与同学们分享交流。第一课时的“课中活动导学”聚焦文本细读与学生的阅读感受,通过环环相扣、层层深入的三个活动使学生获得对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增强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通过鉴赏景物描写,使学生获得丰富的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提升自身的审美鉴赏能力,形成高尚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品味。
除此之外,在第七单元的大单元教学设计中还设计了包括手绘景物、绘制作者人生曲线图、散文创作、散文成果朗诵会等丰富的语文实践活动,创造更多学生交流、展示的平台,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提升学生学习主动性与积极性。
(三)创设真实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兴趣
必修上册第七单元教学设计综合设置真实情境,为学生开展语文实践活动提供前提与依凭。在第八课时“‘我的秘密花园’散文创作”中,以我校校刊《秋实》举办“我的秘密花园”散文征文活动作为社会生活情境,激发学生散文创作的热情。征文指出,每个人都有一座属于自己的秘密花园,在那里,我们欣赏美景,释放压力,舒缓心情。朱自清找到了他的秘密花园——清华园的荷塘,让内心本颇不宁静的他在荷塘的美景中,在朦胧的月光下获得了暂时的淡淡的喜悦。史铁生找到了他的秘密花园——400年来一直等待着他的地坛,让失去双腿、失魂落魄的他在荒芜却不衰败的自然界中领悟了生死的真谛,获得了新生的力量。同学们也有独属自己的秘密花园,在那里你或许有领略不够的美景,或许能收获内心的宁静。请同学们拍摄自己的秘密花园,并进行写景抒情散文创作。
以我校校刊《秋实》散文征文活动进行“课前情境导入”,不仅将语文活动与生活相联系,激发学生的主动性与积极性,而且在拍摄照片的过程中,指向个人体验情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最后引导学生将所学散文与自己的个人经历、感悟相结合,我手写我心,进行“我的秘密花园”散文创作,回归学科认知情境,以散文创作表达内心丰富细腻的情感,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四、结语
在“三新”背景下,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应引导学生开展自主、合作、探究学习。高中语文导学策略通过“课前情境导学”“课中活动导学”“课后任务导学”三个部分构建课堂,即通过“课前情境导学”创设能够引导学生广泛、深度参与的学习情境,将学生引入课堂,达到激趣、思悟、育人的效果;通过“课中活动导学”,创设学生主体性活动,将学生留在课堂,达到合作、交流、评价的效果;通过“课后任务导学”巩固与评价课堂学习成果,拓展学生视野与思路,让学生“走出”课堂,达到巩固、拓展、提升的效果。在“三新”背景下的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中,任务是核心,活动是手段,情境是前提。厘清“任务”“活动”“情境”三者的关系是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前提与基础。
通过高中语文课堂导学策略在大单元教学设计中的实践探究,可以明确在进行大单元教学设计时,首先应以任务为目标导向,确定核心任务并设置任务链,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其次为完成这些任务,教师还应设计恰当的语文实践活动,增强学生在课堂上的主动性,转变学生语文学习方式;最后教师应为语文实践活动设置真实的情境,激发学生语文学习的内驱力。
因此,大单元教学设计是思路倒置的课堂导学策略,课堂导学策略是大单元教学设计的反向思路展现,二者互为表里,互相促进,共同促进学生语文学习兴趣的激发、语文学习方式的转变与语文核心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