寓言的教学困境与纾解
作者: 黄邵震摘要:在教学《愚公移山》时,常会出现学生对其持质疑甚至否定态度的情况。这是因为寓言的寓意有明确和隐晦两种类型,而《愚公移山》属于后者。进一步分析,会发现学生的质疑集中指向的是故事而非寓意。寓言是以寓意为核心的文体,通过指摘故事来否定寓意是对寓言文体的典型误读。事实上,只有接受故事本身,立足本原或普遍寓意做出的多元化解读,才可能是有价值、有意义的。
关键词:寓言;教学;愚公移山;多元化解读
“寓言”一词,最早见于《庄子》。庄子在书中说:“寓言十九,重言十七,卮言日出,和以天倪。”意思是在他的这部作品中,十有其九是“寓言”。庄子对寓言的诠释是“藉外论之”,而创作目的则是“以寓言为广”。也就是说,寓言这种文学样式是借助外在虚构的故事来广泛地陈说道理的。
在初中语文教学序列中,寓言的第一次教学是七年级上学期的《寓言四则》,《愚公移山》一文则出现在八年级上学期。《教师教学用书》在《愚公移山》的“教学重点”中明列“理解寓意,探究质疑”-条;又在“课文研读”部分提出要“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多元化的思考”。教科书上则对应有这样的问题:“面对家门前的高山,一位年近九旬的老翁居然决心与全家人‘毕力平险’,对此,你怎么看?”面对这个问题,学生的思考倒是“多元”,但往往持质疑甚至否定的态度:“那么大年纪了,搬家不是更方便么”“身体最好的子孙去搬山,家里的生产谁来做”“愚公这代人愿意,后代每一个人都愿意么”“愚公的目的是让后代生活轻松便利,可世世代代挖山反而使得生活更加艰辛”“真正搬走山的不是愚公而是神”“愚公的行为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在大多数的课堂里,我们并不容易看到教师有理有据的反驳或指导,因为这些回答乍听之下似乎都能言之成理。如此,一个吊诡的困境就出现了:《愚公移山》的学习结果是否定愚公移山。那么,应该如何认知、理解和纾解这一困境呢?
一、寓意的类型:明确与隐晦
在七年级上学期,《寓言四则》一课包含了《赫尔墨斯和雕像者》《蚊子和狮子》《穿井得一人》《杞人忧天》四个寓言故事。它事实上是以群文阅读的形式组成了寓言学习的微专题。按理说,有关寓言教学的主要问题都应该在这里得到初步解决,或者至少应该明确地暴露出来。但实际教学中,老师们并没有遇到类似《愚公移山》那样的困境。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应该与寓言的寓意有明确与隐晦两种不同的类型有关。
《赫尔墨斯和雕像者》与《蚊子和狮子》均出自《伊索寓言》。在简单的故事之后,作者都会加上一句点明寓意的话。前者是“这故事适用于那些爱慕虚荣而不被人重视的人”,后者是“这故事适用于那些打败过大人物,却被小人物打败的人”。很明显,由于作者亲自站出来针对故事阐述写作意图,这类寓言的寓意是明确的、具体的,一般情况下,不需要读者再做出个人的解读。《穿井得一人》选自《吕氏春秋》,故事本身简单明了,行文末尾主人公又亲自解释了误会产生的原因,作者还追加了“求问也若此,不若无问”的定评。所以,这则寓言批评道听途说的寓意也是明确的、具体的。《杞人忧天》选自《列子》,这个故事稍微复杂一点,在教科书后的“思考探究”中提到了“讽刺不必要的担忧”和“传达出强烈的忧患意识”两种寓意理解。但事实上,这两种理解存在着明显的强弱之分,即前者是关于寓言的强理解,后者则是弱理解。在正常情况下,即便是赞成或持有后种观点人,也不会坚决否定前者。所以,归根到底,它的寓意依旧是明确的、具体的。
《愚公移山》则不是这样,相较上述四则寓言,愚公的故事要复杂得多。首先是故事里的人物众多,愚公、妻子、其余家人、京城氏孀妻遗男、智叟;除了人还有神,操蛇之神、天帝、夸娥氏二子。而这些人物又构成了一波三折的故事情节,愚公近九十岁却想要搬山;家人赞同,妻子却提出疑问;愚公付诸行动,孀妻遗男支持,智叟却笑话并试图阻止愚公;愚公有力反驳,智叟无话可说,以致山神都惧怕愚公挖山不止;最后天帝被感动派大力神搬走大山。另外,丰富的表现手法又大大增加了故事的吸引力。比如对比衬托,愚公与智叟,不仅是“愚”“智”明比,更有“公”“叟”暗较;而始龀遗男的“跳往助之”就是愚公搬山最好的正面衬托。又比如细节描摹,愚公的“年且九十”,智叟从“笑而止之”到“亡以应”,细节刻画让人物形象跃然纸上。还有故事结尾山神的“惧”、天帝的“感”、大力神的“负”和“厝”,则都暗含夸张变形的手法。人物、情节、手法的丰富,使得故事变复杂了,其本身所内涵的寓意也就有了多元化解读的可能。再加上教科书节选的文本中,作者从头至尾也没有站出来点明寓意。因之,《愚公移山》的寓意就呈现出了隐晦、模糊的特点。
二、文体的重心:故事与意义
正是因为《寓言四则》都是寓意明确型寓言,而《愚公移山》是寓意隐晦型寓言,所以,前述的教学困境才总是在八年级上学期显露出来。那么,《愚公移山》的寓意隐晦性是否意味着学生对它的各种“多元化思考”就都是合理的呢?这就需要立足寓言的文体特征去做进一步分析。
任何一种文学样式,都可以分为“形”和“义”两方面。大部分文体追求的是两者的和谐统一,一篇好的散文往往是形象描写与动人情感相配,一部好的小说常常是严谨逻辑和深刻主旨相合。也有一些文体,“形”比“义”的要求更严格。比如赋、绝句、律诗、词,如果不符合其形式上的要求,甚至都不能算作是该类文体。而寓言属于第三种,它是一种更偏重于“义”的文体。
寓言大师拉封丹认为寓言的灵魂是寓意,他说“一个寓言可以分为身体和灵魂两部分,所叙述的故事好比是身体,所给予人们的教训好比是灵魂。”陈蒲清在《寓言传》中则指出:“如果作者自己不点明寓意,那就必须采用拟人、夸张、变形的手法,跟真实生活拉开距离,这样才能引导读者自己去体会、发掘故事的寓意。”据此,不难梳理出阅读理解寓意隐晦型寓言的要点。首先,寓言的核心是寓意,准确理解寓意才算真正把握了寓言。其次,寓言所讲述的故事本身往往就是非常态的,这种对生活真实的超越,更可能引人注目、发人深思。最后,理解寓意的前提是不去改变这个作为载体的非常态故事,因为故事的任何变化都可能带来寓意的改变。
现在再来审视学生关于《愚公移山》的质疑,就不难发现问题所在了:它们都把矛头集中地指向了寓言的“身体”而不是“灵魂”。其中,第一种误读是试图改变故事主要人物的行为模式。比如提出“不如搬家”的,就是在改变愚公的行为。第二种误读是借由推论的另外可能去批评已然的原有故事。比如“无人生产”“后代问题”“环境破坏”这一类质疑。上述两种误读的共同之处就是改变“这一个”故事本身。试想,愚公如果真的搬家了;或者愚公家族因为精干者皆去搬山而没落;又或者愚公的后代觉得搬山太辛苦,停止了搬山;更或者愚公的行为破坏了环境,遭到了大自然的报复——故事变成了这样,寓意还会是原来的吗?第三种误读则是忽略了寓言故事的非常态性质。比如以愚公“年且九十”的年龄设定和最后神的出现来质疑的。他们没有把握寓言惯用拟人、夸张、变形等手法的特征。须知,“九十岁”搬山当然远比年轻力壮更震撼人心,而神的“惧”和“感”正是以超越生活真实的方式来加重故事的力量。
至此,可以明确地指出,通过指摘故事来否定寓意是对寓言文体的典型误读。照此读法,“焰井之蛙”“詹何钓鱼”“叶公好龙”等等著名的寓言故事都可以被质疑,无一能成立。要言之,只有在接受原故事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生成对隐晦寓意的多元探究。
三、解读的基点:本原与普遍
那么,如何具体操作,才能对寓意模糊型寓言做出既合理又个性的解读呢?
首先,应该考察寓言出处,明确文本原意。《愚公移山》出自《列子·汤问》。学界一般认为《列子》原本已经散佚,现传的是晋人张湛的注本。《汤问》的开篇讲殷汤与夏革探讨世界本原,是该部分的核心所在。殷汤问物的大小、长短和异同。夏革告诉他,海上有五座巨大的仙山,仙山又由巨大的海龟驮着,而龙伯国巨人一钩就能钓起很多只那样的海龟。夏革的结论是,无法知道物的大小、长短和异同。这组对话意在“通过描述世界的无限性来提醒人们不要过于依赖自己的经验理性,以消除心智和感官对于至道之知的阻碍”。以此作为解读《愚公移山》之钥,不难看出智叟正是那个过于依赖经验理性的人,他凭经验判“残年余力”是不能对抗“土石大山”的;而愚公则是能理解世界无限性的人,他知道“子孙无穷匮而山不加增”。也正因如此,愚公才能搬山成功,这是追求“至道”的胜利。所以,在《汤问》语境中,移山故事表达的其实是两种思维观念的碰撞,愚公要搬动的是“至道”,是形而上的;智叟能看到的只是搬山行为本身,是形而下的。搬家、后代、环境等等问题都是智叟式的思维,恰恰是需要批判和否定的,愚公从来不会也不需要去具体考量搬山的可能与代价,愚公是直奔“无穷匮”的“至道”而去的。突破经验之束缚,追求至道之无限,这是《愚公移山》的本原寓意。
随后,需要爬梳阐释历史,了解主要观点。在古代,人们对愚公移山故事的理解“在较大程度上是沿着道家哲学中‘求道’‘契真’思想的方向进行的”。在近现代,较早对故事寓意进行创新解读是傅斯年。他说:“不灭的群众力量可以战胜一切自然界……愚公的移山论,竟是合于人生的真义,断断乎是无可疑了。”他认为群众力量的累积形成了人类的文化和福利。而影响最大的,当数毛泽东在党的七大闭幕词中的讲话。他说:“现在也有两座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大山,一座叫做帝国主义,一座叫做封建主义。……我们也会感动上帝的。这个上帝不是别人,就是全中国的人民大众。全国人民大众一齐起来和我们一道挖这两座山,有什么挖不平呢?”毛泽东把共产党比作“愚公”,要挖“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两座大山,要紧紧依靠被比作“天帝”的人民,争取最终的胜利。在当代,习近平总书记多次谈到愚公移山的故事。比如从“指通豫南,达于汉阴”“冀之南,汉之阴,无陇断焉”说互联互通的奇迹;以“立愚公移山之志”谈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用“子子孙孙无穷匮”讲绿色生态文明建设久久为功。可以看到,所有为人接受的新阐说,都不否定或怀疑愚公故事,它们都是在认可“愚公精神”这一积极的普遍寓意基础之上进行再细化探究,从而得出了一个同样积极的具体寓意。
综上所述,《教师教学用书》所说对寓言“按照合理的逻辑展开多元化的思考”,其具体的实践操作应该是:接受故事本身,立足本原寓意或普遍寓意而做出的多元化解读。如此,在“坚持不懈”“勇于斗争”之外,学生应当可以讨论出“自助者天助之”“聪明人须守拙”“功成不必在我”“智者谋万世”等等丰富精彩的寓意解读。这样,才是有价值、有意义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