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古诗词教学策略的多样化探索

作者: 周灿

摘要:新课标背景下进行古诗词教学,可尝试多种教学策略的探索:设置活动,多种形式切入文本;巧联篇目,群文阅读拓宽视野;以读促写,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基于此,本文以具体古诗词篇目为例,以课堂为主阵地,搞活课堂教学,有效引导学生进行古诗词文本阅读,切实提高学生的核心阅读素养。

关键词:古诗词;教学策略;合作探究;比较联读;读写结合

古诗词阅读是高中语文学习和考试的重点,在培育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我们须以学生为中心,结合学情、课情、考情,以课内资源为本,广泛拓展相关课外资源,努力优化教学流程,不断寻求新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因此本文针对当前教学中存在的一些问题,探讨如何在新课改背景下开展古诗词阅读教学。

一、设置活动,多种形式切入文本

新课标强调:“真实、富有意义的语文实践活动情境是学生语文学科素养形成、发展和表现的载体。”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针对教学目标,创设各类情境,通过实践活动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参与课堂。如举办诗歌朗诵活动,以声传情;进行课本剧排演,以演促思;举行“我的课堂我来讲”活动,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以讲促学。

诗歌朗诵方式是多样的,有领读、泛读、分组读、接力读、分角色朗读、表演读、配乐朗诵、诗歌吟唱等形式。其中,配乐朗诵和诗歌吟唱是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读书方式。两种朗读都加入了音乐、影像等多媒体手段,丰富了文本的审美空间,实现了古与今的交互融合,能让学生跨越时空桥梁,还原时代情境,快速进入诗境。在日常的古诗词教学中,我们可以挑选合适的背景音乐让学生进行配乐朗诵,还可以设立“古典诗词我来唱”环节,让学生自主挑选网络中合适的音频、视频,学习自己喜欢的曲调、唱法。

排演课本剧是语文课堂教学环节中互动性、趣味性较强的实践活动。课本中有一些篇幅较长的叙事诗可以采用“演”的形式来表现。比如《孔雀东南飞》可以采用情境教学,设计“为诗歌片段排演课本剧”这一活动,让学生分组排演。其中某小组改编片段如下:

(梳洗完毕,兰芝到堂上与婆婆告别)

兰芝:婆婆,我未出嫁时出生在村乡野里,从小没有受到严管训导,实在惭愧嫁到您家高门大户为媳。接受了您家的聘礼,却未能胜任阿母的日夜驱使。今天,我就要回到娘家,还望阿母保重身体,劳累操持家务,兰芝告退!

焦母:(勃然大怒)你!

(兰芝离开堂上,与小姑告别,眼泪如珍珠般滑落)

兰芝:我刚嫁过来时,小姑你才学会走路。今天我被驱赶回娘家,你的个头已与我相当。希望你尽心侍奉母亲。在今后的日子里,不要那么快忘记我们之前的情分。妹妹,我走了,你要好好照顾自己!

小姑:(拉住兰芝的手,泪水涟涟,挽留状)嫂嫂,你别走,我舍不得你!

通过排演的方式,学生能主动阅读文本,深入揣摩人物语言,抓住兰芝面对婆婆时不卑不亢,面对小姑时关切不舍进行演绎,并补充出课本中未出现的人物对答,丰富诗歌内容。剧本改编能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和创作力;角色扮演能增强团队的参与性、合作性;情境模拟能让语文课堂更生动活泼。

除采用“读”与“演”这类情境活动外,教师还可以将课堂交给学生,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讲者。或可采用课前演讲的形式,提前布置任务,让学生自主查阅相关古诗词资料,制作知识卡片,完成背景介绍、作者介绍等任务,让他们主动参与到课堂学习中。或可采用课中探讨的形式,分小组就某一个话题进行讨论研究。如《蜀道难》是如何体现李白诗歌豪放飘逸的创作特点的?《李凭箜篌引》与《琵琶行》在描写音乐上有何异同?或可采用学生自主讲课的形式,将古诗词诵读单元中较短的篇目交由学生去讲,可安排一人主讲某诗,也可将任务分配给多个学生共同完成一首诗的讲解。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在积极的语言实践活动中积累与建构起来,并在真实的语言运用情境中表现出来的语言能力及其品质。”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需要教师改变授课模式,依据真实课堂情境,创设符合实际的日常语文实践活动,打破与古诗词的时空界限,让学生深入诗境,完成对诗意的深刻理解,在“读”中悟,“演”中思,“讲”中学。

二、巧联篇目,群文阅读拓宽视野

在新版语文教材的编排上,古诗词的单元课文基本都是以群文模式进行编排,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一组文本用特定的方式组合起来,指导学生阅读,进行求同比异、整合判断,从而获取个性化见解。在授课中,我们要把握篇目间的契合点,找寻课文之间的联系点,通过比较、讨论的方式来锻炼学生的阅读分析能力,促进学生思维能力发展与提升。

古诗词的联读文本可以是课本内有相同、相反因素的诗歌,也可以是课外的相关诗歌。以《望海潮》和《扬州慢》联读教学为例,两首词是典型的可以将“城市印象”作为切入点的联读课文。学生初读文本后能很快抓住两词中所描绘的城市印象不同:一为繁华之城,一为荒凉之城。在教学过程中,可分成三个环节来进行:环节一、吟诵诗歌悟情感,学生在读《望海潮》时是愉悦的,声调激昂高亢,读《扬州慢》时是哀伤的,声调婉转低沉;环节二、比较意象品诗境,《望海潮》选取了烟柳、画桥、风帘、翠幕、珠玑、罗绮等意象来铺叙杭州的安定富庶、雅致祥和;《扬州慢》则选取了荠麦、废池、乔木、清角等意象与昔日的“竹西佳处”“春风十里”进行对比,展现战后扬州的清冷萧条、荒凉破败;环节三、知人论世探主题,通过课前学生预习过程中的提问,笔者发现有些同学喜欢柳永笔下的盛世繁华图景,有些同学欣赏姜夔在乱世中的悲悯情怀。据此,设置了小组合作探究任务:同样为婉约派词人,同样是写城市,《望海潮》和《扬州慢》一写承平盛世,一写劫后孤城,所表现的情感色彩、语言风格截然不同。请比较两者区别,并结合词人生平和创作背景,说说你更欣赏哪一种表达。

其中两个小组发表了自己的观点:

A小组:我喜欢柳永在《望海潮》所展现的太平盛世,这让我们看到了国力强盛下百姓生活的和平宁静。他笔下的杭州,湖山秀美,商铺林立,市巷喧闹,采莲女子泛舟欢歌,展现了对杭州的热爱,对盛世的歌颂。因是投赠之作,所以柳永一改之前的婉丽风格,描绘图景壮美恢宏,语言豪放大气。整首词读起来让人轻松愉悦,对杭州这座城市心生向往之情。

B小组:我喜欢姜夔在《扬州慢》一词中所展现的劫后空城,这体现了文人记录历史真实的可贵。姜夔生活在积贫积弱的南宋,此时国家偏安一隅,国力衰微,所以,他笔下的扬州是破败的、萧条的、荒芜的。作者一生贫穷潦倒、仕途失意,所以他的审美眼光是冷寂的,笔调是苍凉的,语言是哀伤的。

单元内篇目的联读,能让学生更清晰地建立知识脉络,对比差异,形成多元化认识,从而对诗歌形成独特的见解。除挖掘单元篇目资源外,我们还可以从初中课本、语文读本、课外阅读材料中选取相关篇目进行内容拓展。如在学习李清照的《声声慢》时,可以将其早期词作《如梦令》《醉花阴》放在一起联读,抓住三首词中都出现的“风”“酒”“花”意象进行比较。从少年到晚年,由芳华而迟暮,将相同意象放入不同的人生阶段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一个更为立体的诗人形象。

在联读的过程中,学生能用更开阔的视野去审视所学诗歌,聚焦共同点、差异点,针对内容、情感、写作手法等进行分析、比较、评价,在独立思考、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中增强思维的深刻性、灵敏性、创造性。

三、以写促读,提升古诗词教学效果

读与写,一直都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教师可以深入挖掘教材中的古诗词阅读资源,将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融合在一起,设置有针对性的写作任务,来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一)布置相关古诗词仿写、补写、改写任务,让学生将现实场景与古人的生活情境相联系,强化文言语感,提升审美能力与写作水平。

仿写可以针对整首诗或部分句式进行摹写,还可针对诗句中出现的重点手法进行仿写。如2024年新高考Ⅰ卷第18题要求以“云”为本体写一个采用借喻手法的句子,在进行《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时,可以依据“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句设置仿写任务,要求学生以“浪花”为本体,写一个采用借喻手法的句子。在进行《春江花月夜》的教学时,可让学生依据“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句以“月”或“江”为主体意象写一个运用拟人手法的句子。

补写和改写可以让学生在忠于诗作原意的基础上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理解,在二次创作的过程中重新解读诗歌。如学习《氓》时,让学生以卫女之夫或卫女兄弟的男性视角来重新讲述故事,多视角探究婚姻悲剧原因。学习《静女》《无衣》《涉江采芙蓉》这类抒情性强的诗歌时,让学生用现代诗歌或散文的形式进行改写,完成诗歌的再创作。

(二)学写古诗词短评,让学生从意象意境、艺术手法、语言特色、思想感情等方面任选一个角度对所学诗歌写简短的鉴赏评价。在写短评的过程中,学生能将真实的阅读体会融入诗歌鉴赏之中,并由感性解读升级为理性认知,对诗歌进行较为客观、全面的评价。如学完《登高》后,几个学习小组分别拟定了“情景交融”“对仗工整”“小我与家国”“悲”等为诗歌短评的关键词。其中某小组的短评如下:

“悲”为贯穿全诗的主线。首联用“急风”“高天”“哀猿”“清渚”“飞鸟”等意象营造出萧瑟清冷的画面,以景写悲。颔联中诗人仰望无边无际、萧萧而下的落叶,俯视奔流不息、滚滚而来的长江,想到时光易逝,天地永恒,个体生命却短暂渺小,自然生出悲情。颈联中进一步写时间与空间的无尽,感叹自己客居他乡,孤独登台,直接写悲。尾联用“艰难苦恨”四字写尽自己的痛苦失意,愁绪万千,以至双鬓斑白,多病停杯。壮志未酬身先老,诗人的“悲”是悲自然,悲人生,悲时局,悲国家,悲天下苍生。(关键词:悲)

(三)进行针对性主体段写作,将课内诗词与诗人故事变成学生引用、化用的“源头活水”。以2023年新高考Ⅰ卷“故事的力量”为例,材料提示语让学生寻找可以触动人心,启迪智慧,改变命运,展现民族形象的好故事作为写作切入点。如果我们在所学的古诗词中寻找作文素材,就会发现诗人们或奋发有为、或坚持不懈、或坦然豁达的人生经历都是好故事的素材。一名学生的写作内容如下:

好的故事能给人以生活的勇气和成长的力量。于人生艰难时刻,读懂苏轼的人生故事,可以让我们学到很多成长的智慧。遇到缺憾时,他告诉我们“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面对挑战时,他告诉我们“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屡遇挫折时,他告诉我们“此心安处是吾乡”。三起三落,颠沛流离,在黄州他躬耕东坡,自食其力;在惠州他捐助民生,修筑桥堤;在儋州他开辟学府,讲学明道。人生的任何一次坎坷,一次磨难都没有让他弯腰低头。苏轼用他的人生故事告诉我们:处于人生低谷并不可怕,每个人都可以在贫瘠的土地上开出最美丽的花。

(四)立足诗词内容,依据学情,布置相应的写作任务,引导学生深层次解读文本。如在学完《归园田居》《短歌行》后,结合单元内容,可以布置情境写作任务:

身处乱世,曹操呼唤“周公吐哺,天下归心”,陶渊明选择“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进”者向前,“退”者向后。“进”与“退”之间体现了为人处世的选择。在你的求学、交友、处世等生活实践中也会面临着这样的选择。请谈谈你的看法。

在学完了李白的《将进酒》、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后,可以布置以“失意与诗意”为话题的写作任务:

李白被赐金放还、仕途失意后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辛弃疾在北伐无望、一生志向难以实现时写下“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人生不得意者十之八九,文人墨客遭受人生“失意”后,或徜徉山水之间排解苦闷,或身处困顿中不改其志,反而成就了“诗意”的一生。你如何看待生命中的“失意”与“诗意”?请谈谈自己的看法。

结合课本内容设置写作任务是对古诗词阅读的延伸扩展,符合学生学情实际,能激发学生的写作热情,驱动学生深入探究,实现古诗词阅读对学生成长的引领作用。

总而言之,古诗词是高中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资源,其内容深刻,语言精湛,是我们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宝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挖掘文本中蕴藏的价值,通过各种手段激活课堂,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和素养提升。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