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语言建构的说明文单元整合教学

作者: 戚明亮

摘要:说明文教学多有陷入知识教学的误区,忽略语言文字建构。以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为例,以语言建构为中心,引导学生从语体、形式、语言风格等方面具体学习说明文语言的特征及运用,让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丰富性、多样性、文化性、审美性,提升说明文阅读与运用的实效性。

关键词:语言建构;单元整合;说明文

学生学习说明文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知识的习得,而是说明这一表达方式的语言建构与应用。如果过于强调说明文的文体知识教学,过于突出文本内容梳理,以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为主要教学目标,那么,从训练途径看,突出识记、辨析等,对于语言文字的感悟就会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但众所周知,说明文语言具有简明、准确、形象、客观等美学特征,具有区别与其他文学性文本的理性美。所以,重视说明文语言建构的教学是应有之义的。“语言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初步具有良好语感;了解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特点和运用规律,形成个体语言经验;具有正确、规范运用语言文字的意识和能力,能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有效交流沟通(2022年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说明文教学中的语言建构,可以是单篇文本的精细研磨、积累感悟,“一课一得”的教学精准“点”;也可以从单元整体教学出发,开设语言实践课堂,形成单元整体相关联的“线”。我们要改变学生“说明文语言只有准确性、严谨性、科学性”等僵化认知,争取培养“建构语言——积累语言——创造语言——运用语言”层进式上升的言语思维模式。

八年级上册第五单元是说明文单元,选编的几篇课文均为事物说明文,这是学生进入中学以来真正第一次接触此类文本。几篇文章都具有说明文语言严谨、准确的特点,此外或多或少都带有作者个人特色笔法的文学色彩。如《中国石拱桥》语言平实明白,简朴自然,体现茅以昇作为桥梁专家的严谨与认真;《苏州园林》语言精致详实,闲淡疗愈,体现出叶圣陶作为教育家、作家写作时规范整饬的美感;《梦回繁华》语言典雅厚重、铺排整齐、诗情画意,体现毛宁作为艺术家对《清明上河图》的独有情感。因而可在熟悉内容、把握说明对象特征的基础上,用2-3课时进行语言专题教学。具体来说,就是引导学生经历“言语复现→言语发现→言语表现”三个过程,帮助学生进行此类文本的言语建构,发展学生的言语能力。

一、言语复现:获知语体类性

所谓言语复现,就是在阅读过程中,获取阅读文本的基本语言信息,即通过阅读实践,理解文本,让信息流动的同时,接受个体(作者的)言语信息,初步理解其要表达的意义。这一步是学生语体类性的感知及内部言语的建构,教学的重要任务是需要通过各种教学情境的设计让学生将个性的言语理解与建构外显出来。语体类性是指在语言的使用过程中,根据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对象等,语言表现出来的不同风格类型。这些差异反映在词汇选择、句式结构、语气情态等方面,形成了文章不同的语体特征。

言语复现的学习途径可以是整体感知、内容复述等,重在信息提取,培养学生对于语言文字的敏感度。在单篇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对说明文用词的准确严谨进行重点分析,这是对于说明文语言的感知,仍停留在文体知识层面的建构。我们需要在“严谨、准确”的背后,看到这些语言的灵活多变之处。即,不把文体知识往“死”了教。

我们不妨以单元整体的形式呈现,分类比较这些语言的严谨、严实和准确的同与不同,梳理、探究和感知严谨性语言的类型、使用形式以及作用。例如,让学生通过阅读《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梳理限制性、猜测性及程度性等语言,感知这几篇不同特质的说明文在严谨性语言运用方面的异同,进而让学生明确根据不同说明对象在词性及语体等方面进行不同选择的必要性。

学习活动:朗读下列句子,重点朗读加点字词,这些字词都呈现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这一特点,说说这些准确表达的目的有何不用?试着总结归纳使得说明文语言准确的选词方法。

1.表示限制的词语,主要是指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等方面的限制性词语,如:

“至于池沼,大多引用活水。”“苏州园林与北京的园林不同,极少使用彩绘。”(《苏州园林》)

2.表示估计、猜测的词语,如:

《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中国石拱桥》)

3.表明资料来源的词语,如:

据后代文人考订,《清明上河图》可能作于政和至宣和年间(1111-1125)。(《梦回繁华》)

4.表意准确的近义词,如:

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苏州园林》)

上述四种类型的梳理和比较,学生需要把握说明时不同的交际场合、目的、对象,以及语言准确性表现出来的多种样态,通过如此比较式的复现,学生得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性更加深刻的认知。当然,此类语体类性的比较教学教师还要关注基础上句式结构、语气情态等方面。如此,随着言语探究的展开,逐句玩味,反复研究,有利于将文本内容内化为学生自己的理解,有利于提升思维等级和优化学习心理。

二、言语发现:追溯言语形式

言语发现,是学习这些言语(即运用语言的实例)如何遵守并创造性的使用语言(社会性的)规则。可以依说明文说明对象、读者对象及写作目的作分类表述,不同类型的说明文有其自身言说的特点。同时,作者的学养也影响其言语表达。

言语形式是人们在进行交际时所采用的具体语言表达方式,它是语言的外在表现,是语言内容的载体。很多说明文读起来不仅感觉严谨、科学,还有一种趣味性,甚至故事性的愉悦,这主要得之于作者遣词造句的艺术性、文学性,这就是此类说明文言语形式独特的魅力。从读者以及接受美学角度来说,文学性、趣味性的说明文更能吸引读者,更有可读性。因此,我们可以整合上述几篇说明文生动、形象的说明语言,通过比较,体会语言的生动性在不同说明文中给读者带来的阅读感受以及对理解说明事物特征的重要意义。

任务:某公司准备推出一系列以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为主题的虚拟旅游体验项目,希望打造出富有吸引力的宣传文案,吸引不同类型游客来体验这些独特的文化之旅。为了完成这个任务,我们需要深入研究《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这三篇文章的言语形式,以便根据游客的喜好来设计文案。

活动1:分析游客类型。

知识探索型游客:这类游客热衷于了解事物的科学原理、历史背景和结构特点。他们希望获取准确、详细的信息,对专业性较强的内容有浓厚兴趣。

文化体验型游客:追求文化氛围的沉浸体验,喜爱富有诗意、能唤起情感共鸣的表达方式,对传统文化的韵味和艺术美感有较高追求。

趣味求知型游客:喜欢生动有趣、轻松易懂的内容,希望在游玩中获得新奇有趣的知识,对趣味性和可读性要求较高。

活动2:阅读三篇文章,从以下几个方面分析言语形式:

用词特点:找出文中具有代表性的词语,分析其是平实、典雅还是生动形象等。

句式结构:观察句子是简洁明了的短句,还是结构复杂的长句,或者是长短结合;有没有特殊的句式(如排比、对偶等)。

修辞手法:标记出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引用等),并分析其作用。

表达方式:确定文章是以说明为主,还是融合了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方式,以及这些方式是如何配合的。

活动3:每个小组根据游客类型与言语形式的匹配结果,选择其中一种游客类型进行宣传文案创作。文案要围绕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石拱桥、苏州园林、《清明上河图》相关内容)展开,且要突出所借鉴文章的言语形式特点。例如,如果小组选择为知识探索型游客创作,文案可以参考《中国石拱桥》的言语形式,重点阐述建筑和艺术作品的科学知识和历史信息,如:

“中国古代石拱桥,作为建筑史上的璀璨明珠,有着独特的结构设计。以赵州桥为例,其全长50.82米,两端宽9.6米,中部略窄,宽约9米,这种独特的比例设计符合力学原理,保障了桥梁的稳固性……”

由上述情景任务,学生可比较知《中国石拱桥》是科学性事物说明文,纯用说明的表达方式,对事物或事理做准确而恰当的说明,语言朴实简明,内容具体切实。《苏州园林》《梦回繁华》是文艺性事物说明文,也叫科学小品文,以说明为主,辅以叙述、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并常常借助一些文学笔法,形象化地介绍事物,兼有知识性和文学性,语言平实精准与精致典雅兼具。

随着探究的深入,学生能逐渐发现更多有新鲜感的言语形式,补充其知识结构中不存在的言语表达概念,诸如新鲜词汇、陌生体式、文化语境等等。

三、言语表现:体悟语言风格

言语表现,是学生在具体言语实例中获得具像化体验,学习一整套的语言规则的基础上,整合自己所学知识进行言语实践的过程。

言语表现重点在于对语言的运用,包括对文本语言结构的模仿,对材料的创造性使用,文本写作方法的迁移等。聚焦于说明文教学,就是要探查文字背后的主观意识与情感体验,而这些主观意识和情感体验、文化特征也正是作者在语言文字中或隐或显寄寓的。不同风格的说明文背后,其实是作者对被说明事物的情感与审美的寄托。正如潘庆玉教授在他的论文中提到:“《苏州园林》这篇课文是被想象出来的,而不是照着客观事实直接记录和描写得来的。叶圣陶先生写作《苏州园林》时,面对苏州园林这个抽象的说明对象,不仅运用了自己的理性思维,还运用了充满想象力的审美思维,以及富有文化洞察力的哲学思维,即他是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在写作,在与苏州园林进行审美、文化与哲理的对话。”教学中需要学生阅读、发现、揣摩那些有温度的描述性文字,体悟作者的情感寄寓,探究不同说明文本、不同作者语言运用方面的目的和风格,进而让学生理解,说明文语言的丰富内涵,使说明文有了情感的血肉。

言语表现的形式可以是对相类似的说明对象进行个性化的说明创作。比如,我们可以从单元整体角度设计这样的学习任务:

以“中国古代建筑与艺术之美”为主题的旅游线路,其中包括参观石拱桥、苏州园林以及欣赏《清明上河图》(与《梦回繁华》内容相关)的仿制品展览等项目。我们需要为这条旅游线路撰写宣传文案,但为了吸引不同类型游客的兴趣,要先研究和借鉴《中国石拱桥》《苏州园林》《梦回繁华》这三篇文章的语言风格,然后根据不同游客群体设计有针对性的宣传内容。

活动1:游客画像与语言风格匹配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会拿到三张不同类型游客的画像卡片,比如:

游客A:对科学知识感兴趣,喜欢了解事物的构造和原理,偏好简洁明了的信息。

游客B:文艺爱好者,追求文字的美感和意境,喜欢富有诗意和文化内涵的表述。

游客C:注重细节,对传统建筑和园林艺术有一定研究,喜欢生动且详实的描写。

小组讨论,分析每类游客可能更倾向于哪种文章的语言风格,并说明理由。例如,对于游客A,小组可能认为《中国石拱桥》平实明白、科学易懂的风格更合适,因为能直接传达石拱桥的相关科学信息。

活动2:文案创作与展示

每个小组根据游客画像和匹配的语言风格,为其中一种游客创作一段旅游线路宣传文案。文案需包含对石拱桥、苏州园林和《清明上河图》相关展览的介绍,且要突出所借鉴的语言风格特点。小组完成后,推选一名代表向全班展示创作的文案。展示过程中,要指出文案中哪些部分借鉴了哪篇文章的语言风格,以及为什么这样设计。

通过这样积极的言语表现活动,促使学生的言语获得和发现转化为显性的言语活动,内在的隐形的言语积累在适合的情境下转化为了积极的言语表现行为。

说明文不只是单调的数字、刻板的事例,还有文学性、文艺性,有的甚至还可以当小说来读。语言的丰富性,也让说明文丰富多彩、摇曳多姿。客观地说明事物特征是说明文,主观地倾注作者情感也是说明文;给读者以科学的认识是说明文,给读者以生动的描述也是说明文;板着面孔说话的是说明文,独具个性、风趣幽默的也是说明文;生长力蓬勃,千文千面孔,风格无限多的,也是说明文……基于语言建构主题式单元整体教学,进行系列性教学推进,使学生对说明文有全面、深度、丰富的理解,这也能为他们阅读与写作说明文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