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媒介阅读素养:语文教育与媒介融合的新视角

作者: 尹昭

摘要:本文阐述了跨媒介阅读素养的构成要素及其与语文教育的关系;剖析了语文教育与媒介融合的现状,指出了传统语文教育模式的局限性,以及媒介融合在语文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和面临的挑战;提出了跨媒介阅读素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路径,包括整合教学资源、培养批判性思维、激发创作潜力和构建情境教学等策略,以期提升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和综合能力。

关键词:阅读素养;高中语文教育;媒介融合

媒介环境日益多元化,人们获取信息的途径已不仅限于传统的纸质媒介,而是向数字化、网络化、多媒体化方向拓展。这种变化不仅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也对语文教育提出了新的挑战。传统的语文教育模式侧重于对语言文字的解读和欣赏,而跨媒介阅读素养的提出,则要求学生在掌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具备理解和运用多种媒介信息的能力。

一、跨媒介阅读素养构成要素与语文教育

(一)跨媒介阅读素养构成要素

传统媒介,如报纸、杂志、电视和广播,具有信息权威性强、受众覆盖面广、传播速度快等特点,但它们受时空限制,信息更新速度相对较慢,且互动性较弱。相比之下,新兴媒介,如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则具有信息量大、更新迅速、互动性强、个性化定制等优势,新兴媒介打破了传统媒介的时空限制,使得信息传播更加便捷和高效,因此,跨媒介阅读实际上已成为人们一种新的阅读模式,并对人们的阅读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信息处理能力。跨媒介阅读素养首先要求个体具备强大的信息处理能力,包括收集、整理、分类和检索等基本技能。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个体需要能够高效地筛选和获取所需信息,避免被海量信息所淹没;二是分析评价能力。跨媒介阅读素养要求个体具备对信息的真实性、可靠性、有效性和价值性进行判断的能力,个体要能够批判性地审视信息来源、内容、传播方式和目的,从而避免被虚假信息所误导;三是创造表达能力。跨媒介阅读素养还强调个体的创造表达能力和对信息的创造性加工、整合和表达,个体能够灵活运用各种媒介形式,如文字、图像、音频和视频等,来创造性地呈现和表达信息;四是沟通协作能力。跨媒介阅读素养还涉及与他人进行有效沟通和协作的能力。在跨媒介环境中,个体需要能够与不同背景、不同观点的人进行交流和合作,共同解决问题和分享信息。这四种能力即是跨媒介阅读素养构成的四个要素。

(二)跨媒介阅读素养与语文教育的关系

跨媒介阅读素养不仅是信息时代个体必备的核心素养之一,也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语文教育需要培养学生的跨媒介阅读素养,以适应信息时代的发展。通过跨媒介阅读素养的培养,学生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各种媒介形式,提高信息处理和表达能力,培养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跨媒介阅读素养的培养也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适应数字化时代的学习和生活方式,为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语文教育传统模式的局限与媒介融合的挑战

(一)语文教育的传统模式及其局限

填鸭式教学与教师中心化。填鸭式教学和教师中心化的传统教学模式,严重阻碍了“教学评”一体化的实现。这种模式下,教师单向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缺乏双向互动和有效的评价反馈机制。这不仅抑制了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也导致课堂氛围沉闷,教学效果难以评估和优化。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学生的积极参与和教师的引导评价,而传统教学模式显然与之相悖。

学生主体性不足。学生主体性的不足是传统教学模式下的另一大挑战。在传统教学中,学生往往被限制在教师的思维框架内,缺乏自主探索和思考的空间。这不仅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和批判性思维的发展,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教学评一体化”理念要求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全面发展,而学生主体性的缺失使得这一理念难以落地实施,综合素质评价也缺乏全面性和准确性。

传统语文教育在媒介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随着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媒介素养已成为现代社会不可或缺的核心素养。然而,传统语文教育在媒介素养培养方面的缺失,使得学生在面对多样化的媒介信息时显得力不从心。传统的语文课程内容主要聚焦于文字阅读和写作训练,忽视了对学生媒介素养的培育和提升。这导致学生缺乏必要的媒介信息判断、分析和处理能力,与信息时代的需求严重脱节。“教学评一体化”理念强调教育应与时俱进,而传统语文教育在媒介素养培养方面的不足显然不符合这一要求。

(二)媒介融合在语文教育中面临的挑战

一是信息过载与筛选有效信息的困难。在媒介融合的背景下,学生面临着信息过载的问题。海量的信息使得学生在筛选有效信息时感到困难重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增加了学生的学习负担;二是媒介伦理问题与法律法规的滞后。目前相关的法律法规还相对滞后,无法有效地解决媒介伦理问题,这给学生和教师带来了很大的困惑和挑战;三是教师跨媒介素养的提升与培训需求。媒介融合对教师的跨媒介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然而,目前许多教师的跨媒介素养还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媒介融合背景下语文教学的需求,提升教师的跨媒介素养和加强相关培训已成为当前语文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

三、跨媒介阅读素养在语文教育中的实践路径

(一)整合教学资源:拓宽学习视野,丰富教学内容

在跨媒介阅读素养的培养中,首要任务是打破传统教材的局限,充分利用多媒体、网络等媒介手段,将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种信息形式融入语文教学中。例如,通过电子书籍的引入,学生可以在电子设备上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享受更加便捷和个性化的阅读体验。网络视频、广播节目等媒介资源,可以为学生提供丰富的背景知识和多元的视角,拓宽他们的学习视野。

除了传统纸质书籍外,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接触和利用电子书籍、网络视频、广播节目等多种媒介资源。这些资源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加生动、直观的学习材料,还能够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学习参与度。例如,在讲解统编新教材课文《草船借箭》时,教师可以推荐《三国演义》的电视剧片段,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作品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二)培养批判性思维:深化信息理解,提升独立判断能力

在跨媒介阅读中,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到大量的信息。然而,并非所有信息都是准确可靠的。因此,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至关重要。教师应引导学生学会对各类媒体信息进行深度思考,分析信息的来源、真实性和可靠性,以及信息背后的立场和意图,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疑问,培养他们的独立判断能力。

为了提升学生的信息辨识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教师可以设计一系列的教学活动。例如,在进行统编新教材课文《皇帝的新装》教学时,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某个社会热点问题进行辩论;或者让学生撰写读后感,分析当前社会中雅而不高的现实事例等,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能够提高他们的信息辨识能力和批判性阅读能力。

(三)激发创作潜力:展现个性风采,培养创新能力

跨媒介阅读不仅要求学生能够理解和分析信息,还要求他们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和技能进行创作。因此,教师应鼓励学生通过不同的媒介形式展现自己的创造力和想象力。例如,在写作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尝试编写剧本、创作诗歌或散文等多种形式的文学作品;在口语表达教学中,可以组织学生进行演讲比赛、辩论赛等活动,培养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创新思维。

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创作潜力,教师可以组织一系列跨媒介创作活动。例如,让学生将一篇文学作品改编成剧本并进行表演;或者让学生利用视频编辑软件制作一个关于某个话题的短片,不仅能够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还能够培养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审美能力。

(四)构建情境教学:模拟真实场景,提升交流能力

情境教学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方法,它能够通过模拟真实或相对真实的场景,让学生在情境中学习和运用知识。在跨媒介阅读中,教师可以创设一些与主题相关的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利用各种媒介进行学习。例如,在讲解朱自清的《春》时,教师可以设计各类春天的场景,让学生在场景中扮演不同的角色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协作。

角色扮演和情景模拟是情境教学中常用的方法。通过角色扮演,学生可以深入体验不同角色的心理和行为特点;通过情景模拟,学生可以模拟真实场景中的交流和协作过程。这些方法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还能够提升他们的跨媒介阅读与交流能力。例如,在讲解统编新教材课文《曹冲称象》,教师可以让学生扮演不同的三国历史人物并利用社交媒体进行交流和讨论。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