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正·融合·创新

作者: 陈相元

摘要:开展初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研究,对于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关于中考古典诗歌命题要求,新课标指出要“熟读成诵”“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并在古典诗歌的内容、情感、语言、表现手法等方面做出具体阐述。全国中考古典诗歌命题充分体现这些要求,具有“守正·融合·创新”等特点。我们在日常教学实践中,可采取“眼中有人,胸中有标”“熟读成诵,人人过关”“分课教学,分类指导”“精练精测,反馈讲评”等教学策略。

关键词:古典诗歌;命题要求;守正·融合·创新;教学策略

古典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颗璀璨夺目的明珠,它以真挚的情感、优美的艺术形式以及丰富的思想内容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成为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因此,开展初中古典诗歌鉴赏的教学研究,对于陶冶情操,立德树人,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等,无疑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一、中考古典诗歌的命题要求

关于中考古典诗歌的命题要求,《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简称“新课标”)是零零散散渗透在相关段落的论述中,我们不妨把它梳理概括出来。

(一)基本要求和总体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目标”“学段要求”“第四学段(7~9年级)”“阅读与鉴赏”的第6条中,明确要求:“诵读古代诗词,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背诵优秀诗文80篇(段)。”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基础型学习任务群”“语言文字积累与梳理”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继续丰富自己的积累。分类整理、欣赏、交流所积累的词语、名句、诗文等,并在日常读写活动中积极运用,提升自身的中华文化修养。”“提倡熟读成诵,不要死记硬背。”

由此可见,“熟读成诵”是新课标对中考古典诗歌命题的基本要求,而“注重积累、感悟和运用”则是新课标对中考古典诗歌命题的总体要求。

(二)具体要求

新课标在“课程内容”“内容组织与呈现方式”“发展型学习任务群”“文学阅读与创意表达”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明确要求:“阅读表现人与自然的优秀文学作品,包括古诗文名篇,体会作者通过语言和形象构建的艺术世界,借鉴其中的写作手法,表达自己对自然的观察和思考,抒发自己的情感。”“阅读表现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古今优秀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文学作品,学习欣赏、品味作品的语言、形象等,交流审美感受,体会作品的情感和思想内涵。”并在“学习提示”中指出,“第四学段,侧重考察学生对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领悟程度和体验,评价学生文学作品的欣赏水平”。

新课标在“学业质量描述”的“第四学段(7~9年级)”中指出,“广泛阅读古今中外的诗歌、小说、散文、戏剧等文学作品,在阅读过程中能把握主要内容,并通过朗读、概括、讲述等方式,表达对作品的理解;……能从多角度揣摩、品味经典作品中的重要词句和富有表现力的语言,通过圈点、批注等多种方法呈现对作品中语言、形象、情感、主题的理解。能分类整理富有表现力的词语、精彩段落和经典诗文名句,分析作品表现手法的作用。”

由此可见,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形象、意象),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作用等,是新课标对中考古典诗歌鉴赏命题的具体要求。

二、中考古典诗歌命题特点

综观2023年《金考卷·全国各省市中考试卷汇编45套语文》(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3年版)的命题,充分体现了新课标对古典诗歌教学和评价的要求,其古典诗歌鉴赏命题具有以下特点。

(一)守正

这里的守正,是指中考古典诗歌命题恪守正道,继承传统的古典诗歌命题形式,即默写。具体说来,默写以考查课内古典诗歌积累为主,考查形式有以下两种。

一种是给出上句或下句,让考生默写出相对应的下句或上句。2023年陕西省卷第1题“经典诗文默写”的第(1)(3)小题:“(1)蒹葭萋萋,(《诗经·秦风》)(3)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这种古典诗歌默写的命题形式显得有点呆板,所占比重不大。

另一种为理解性或情境性默写。命题者给出理解性或情境性的题干,让考生根据题干要求默写出相对应的诗句。2023年安徽省卷第1题“默写”中的第(1)小题:“(1)诗人笔下,神州锦绣。曹操的‘ ________,__________’(《观沧海》)描写了水波荡漾、海岛巍然的景象;王维的‘_________,_________ ’(《使至塞上》)展现了沙漠浩瀚、天地苍茫的风光;李白的‘__________,__________’(《望天门山》)写出了万里长江冲破山峦、汹涌回旋的奇观。”这种古典诗歌默写的命题形式,重在考查学生对古典诗歌内容和情感的理解,被命题者广泛采用。

全国各省市的中考语文试卷,都继承着默写这种古典诗歌考查的传统命题形式,且占古典诗歌命题总赋分的50%以上。

(二)融合

这里的融合,是指中考古典诗歌命题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文本结合在一起,以文本某种共同点如题材等为主题组成阅读单元或模块,对考生进行古典诗歌比较鉴赏的考查。其命题考查形式有以下几种。

一是两首古诗的比较鉴赏,这种鉴赏形式比较常见。2023年南充卷列举“王安石《登飞来峰》和谭嗣同《潼关》”两首古诗,设置第19题第2小题:“结合甲、乙两诗,简要概括两位作者在面对人生阻碍时态度的异同。”此题关联比较的点是面对人生阻碍的态度,考查考生对两首诗歌作者人生态度价值观的理解,重在求同辨异。

二是古典诗歌“1+X”阅读,突出古典诗歌的关联鉴赏。2023年河南省卷列举“杜牧《赤壁》”诗,设置第17题:“下面诗句与‘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暗含的感慨最接近的一项是( )”备选四项:“A.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B.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李白《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C.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D.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王安石《登飞来峰》)”。此题考查对诗歌情感的理解,注重所给杜牧《赤壁》诗与其他多个诗句的关联比较,这就要求考生在对诗歌进行细致分析与解读的基础上,能建构起不同篇目之间的联系,凸显对学生高阶思维培养。

三是古诗文联读鉴赏。2023年兰州市卷,以“班级开展范仲淹形象探究”为主题,列举“材料一范仲淹《渔家傲·秋思》”“材料二范仲淹《岳阳楼记(节选)》”“材料三范仲淹《邻州建学记(节选)》”,设置第9题:“宋代沈作喆评价范仲淹‘文正公真一世英杰’。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内容,概括范仲淹被赞为‘一世英杰’的原因。”此题综合性较强,重在考查考生对古诗文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四是将古典诗歌鉴赏嵌入现代文阅读之中,而现代文阅读材料又往往是古典诗歌鉴赏的助读支撑。2023年重庆市B卷,列举“【材料一】王宜振《诗是意象的艺术》,有改动”“【材料二】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有改动”“【材料三】冯天、袁毅《非意象化:论纯意识诗歌的思维》”,设置第19题:“【材料一】中说‘诗歌离不开意象’,【材料三】中却说‘诗歌并非一定要用意象’。你的看法是什么呢?请根据你的阅读体验,从学过的诗歌中举例阐明理由。(不能以【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诗歌以及《天净沙·秋思》为例)”此题为开放性试题,没有固定答案,考生结合阅读材料和自己阅读体验来谈看法,做到观点鲜明,结合材料阐述理由,并能结合阅读体验举例分析即可。第20题列举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请你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对意象和意境的阐述,为小文解决疑惑。小文:写诗,该怎样创设意境呢?请你以《天净沙·秋思》为例,给我讲讲吧。”[”】这题既考查考生对现代文阅读理解能力,又考查考生对古典诗歌的鉴赏能力,同时更是考查考生将现代文阅读材料获得的知识运用到古典诗歌鉴赏的迁移运用能力。如果撇开现代文阅读材料来独立看此题,难度很大。什么是意象和意境?有些考生可能就要蒙圈,但正是因为有了【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助读支撑,就大大降低了解题难度。这不得不佩服命题者的匠心和智慧。

(三)创新

这里的创新,是指中考古典诗歌命题冲破旧的命题束缚,积极探索和创造一种新的命题形式或模式。其创新命题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是创设新情境。2023年河北省卷呈现树干上印有诗句的四个标牌:“【甲】杨柳青青著地垂杨花漫漫搅天飞;【乙】渡头杨柳青青枝枝叶叶离情;【丙】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丁】日借嫩黄初著柳雨催新绿稍归田。”设置第4题3个小题:“某公园内池塘周围遍植垂柳,树干上悬挂着写有咏柳诗句的标牌。阅读下面标牌上的诗句,回答后面的问题。(1)解释【甲】标牌上的诗句中‘杨花’一词的意思。(2)-切景语皆情语。【乙】标牌上的‘渡头杨柳青青’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情感?(3)【丙】和【丁】两个标牌上的‘嫩’字,写出了景物怎样的共同特点?”此命题创设【甲】【乙】【丙】【丁】四块树干标识牌这个特定的新情境,借树干标牌引出古诗,命题别出心裁。所设置的3个小题,分别考查考生对古诗的语言、情感和内容的理解和把握。

二是创造新形式。2023年苏州市卷第4题:“下面是一首以孙悟空故事为题材的七言绝句,请在空缺处填人恰当的内容(所填内容在格律上不作要求)。

无端/何永沂

好自称孤,说甚齐天堕恶途。

无端压入___________,尽日唐僧咒紧箍。

【注】称孤:古代君王自称为孤,诗中指石猴称美猴王一事。

此题以补充诗歌的形式来考查考生对名著情节的识记,将古典诗歌与名著阅读融合在一起考查,命题形式新颖。

三是创制新考法。2023年扬州市卷列举“郑惟忠《送苏尚书赴益州》和陈子良《送别》”两诗,设置第9题第2小题:“如果从这两首诗中选两句,送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你选哪两句?简述理由。”此题设置了给即将外出上学的好友送诗的情境,考查考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考法同样别致。

三、古典诗歌鉴赏教学策略

我们不仅要明确新课标对中考古典诗歌的命题要求,把握中考古典诗歌的命题特点,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在语文教学实践中,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教学策略,提升语文课堂教学效率。

(一)眼中有人,胸中有标

“眼中有人”是指老师眼中有学生,要以人为本,要遵循人才成长规律,一切为了学生的成长,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习惯态度、知识基础、能力特长、个性特征、层次差异和家庭背景等有比较全面的了解。在尊重学生个体差异的前提下,我们要因材施教,探索和创新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古典诗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遵循在理解基础上的背诵原则,根据遗忘规律及时组织古典诗歌复习,且注重诗歌鉴赏的解题思路和方法的指导,力求全体学生都能得到良好的发展。

“胸中有标”是指老师胸中要有新课标,对新课标对古典诗歌教学的总体要求、基本要求和具体要求等要了然于胸。统编人教版教材共入选85首古典诗词,对其中新课标明确要求背诵的60首古典诗词,教师应指导学生做到熟读成诵,能品味诗歌语言,把握诗歌主要内容(形象、意象),体会诗歌情感,分析诗歌表现手法的作用,做到能理解、会默写、有感悟、会运用。

我们只有熟悉学生,吃透课标,做到知己知彼,有的放矢,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熟读成诵,人人过关

我们应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切忌死记硬背,尤其是新课标明确规定背诵的60首古诗词,必须力求人人过关。

就单首古诗词新授课来说,我们可以介绍背景和作者以求知人论世,可以涵泳咀嚼品味语言精妙,可以疏通诗歌内容、厘清诗歌结构、赏析表现手法、领悟思想情感等,指导学生在理解全诗的基础上进行背诵。

就学期末复习而言,我们可采取组编专题教学,将某个作者的作品组成专题单元,如李白诗歌专题单元等;也可以按中国古典诗歌发展史的线索,按照不同朝代或不同诗歌流派组成学习单元,如盛唐诗人专题,宋代诗人专题,浪漫主义,现实主义,田园诗派,边塞诗派,豪放派,婉约派等,通过这些专题单元将作家作品串联起来,这样学生就能将原来零散的一首首诗歌记忆,融合形成一个完整的诗歌理解记忆系统。

经典小说推荐

杂志订阅